2022-2023学年上海市松江区(五四学制)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 古诗文默写。
①海内存知己,_________。(《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②___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③挑兮达兮,_________。(《子衿》)
④公园里,老人们有的打拳,有的下棋;小朋友有的玩滑板,有的放风筝,老人小孩全都很快活,让人觉得《桃花源记》中“_________,_______”很应此景。 2.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乙】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 以上甲乙两诗均出自《诗经》中的“____”这一类别。(风、雅、颂) 2.对这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两首诗的标题各取自第一句“关关雎鸠”“蒹葭苍苍”。 B.这两首诗的情感都重在表现男主人公对心仪女子的追求。 C.这两首诗都使用了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和“兴”的手法。 D.甲诗叙事线索明晰,感情坦率;乙诗意境含蓄,场景朦胧。 3.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①,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比之含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②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③;至寒至腴,可拊④可餐。
(选自袁中道《游青溪记》)
【注释】①其为正也间也: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②箨:(tuò):竹笋皮,笋壳。③纨:白色的丝绢。④拊(fǔ):抚摩。 1.甲文作者是_____(人名),是“___________”之一。 2.乙文画线句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青溪水像跳动的珍珠溅落到雪上,这和其他地方的泉水没有什么不同。 B.青溪水像跳动的珍珠溅落到雪上,这就是和其他地方的泉水不同的地方。 C.青溪的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片,这和其它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
的。
D.青溪的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片,这就是和其他地方泉水不同的地方。 3.阅读上面两篇短文,完成下列表格(请用原文回答)。
4.甲乙两文都是游记,都借景抒情,甲文作者借小石潭周边景的特点,含蓄抒发了作者___的感情。乙文则通过青溪之景,表现了作者_________的感情。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小题。
恐龙无处不有
①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②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③在地球的其他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④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动物的化石。
⑤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上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上去的呢?
⑥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⑦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又重新被分离开。
⑧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形成和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⑨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⑩大约在两亿年前,泛成四部分。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现在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⑪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 zhě zhòu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⑫当相互分离时,每一个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也已完全分开。现在的每一个都有自己的恐龙化石。
⑬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然而,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
⑭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
⑮因此,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1. 根据第⑪段拼音在括号里写上汉字 zhě zhòu ( )
2.课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请从文中提取重要信息,补全事理说明的思路。 已知:南极附近的岛上发现恐龙化石。 因为:其他已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所以:恐龙曾经遍布世界各地。 因为:_______________
所以:恐龙不可能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去。 所以:______________
又因为:一些板块边缘可以拼合。 所以: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是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漂移”和“迁移”能否互换?为什么? 4.选文第⑥段中的画线句有什么作用?
5.第⑪段画线句是补充说明性的文字,试结合上下文,说说它的作用。 5.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一帧题花易人生
戴民
①我年少时喜好绘画,可以说如痴如醉。袋里有了几块压岁钱,可以从闵行徒步几十公里,奔南京路“朵云轩”淘几块碎墨,买便宜的宣纸。图书馆借了《中国画大师经典系列丛书》,通宵达旦临摹,装订成册,算是拥有一本自己的画册。
②我的爱好源于一个苹果。
③三岁时,父母送我去一家民办托儿所,两三个阿姨围着一群穿开裆裤的小屁孩,孩子们整天围着一张四方矮桌随意玩耍。某日,阿姨摆上一只大苹果,给每个孩子发一张白纸和一把蜡笔,教孩子们画苹果。阿姨大声鼓励,谁画得像,就将那个苹果奖给谁。
④小孩子挤在一块儿拿笔开画,阿姨则躲在一旁打绒线。我懵懵懂懂觉得面前那个苹果红里泛黄,青绿相杂,便拿各色蜡笔依葫芦画瓢。小伙伴们笔下的苹果形态各异,阿姨鉴赏每个孩子的作业,当众评价,说别的孩子都用红蜡笔画苹果,唯独我能观察,会用脑筋,用各色蜡笔把苹果画像了。
⑤得到那个苹果,我一发不可收拾。父母见我爱画画,便买了一块小黑板,从此任我涂鸦。
⑥学书画,我走“野鸡路子”。刚上中学时,听说上海美术出版社一帮大名鼎鼎的连环....
画画家在闵行北桥村。夜里,我摸着过去偷偷看他们喝酒画画,捡他们扔在纸篓里的构图草稿画片,拿回家废寝忘食加以临摹。后来,我有幸参加市青年宫美术培训班,成了学校美术爱好小组的骨干,画墙报、写标语,俨然一个小画家。
⑦中学毕业前夕,全班去闵行百货商店实习,班主任特意将我派往商店美工组,组里四个老师傅,都是市里闻名的美术装潢高手。这回老鼠跌在米缸里,我乐坏了,那里有大把的画报资料,笔墨纸砚,可以尽情挥洒。我跟着四个师傅学艺,师傅们也拿我当“宝贝”,师傅们从素描和写生开始,手把手教我,我也如饥似渴求学,画艺总算有了些长进。 ⑧美工组的老张师傅是个老学究,满肚子故事,闲时喜欢说书,午间休息,我缠着他说书,从《三国演义》到《全唐书》,他说来就来。美工组橱窗装潢作品时常拿市里大奖,声名显赫,沪上一些名店邀请美工组帮忙装饰橱窗。我跟在师傅们身后,去淮海路妇女用品商店装潢橱窗,大庭广众被别人称作“小师傅”,完工后还受邀去饭店吃“圆台面”,日子过得可快活了。 ..⑨作为家中老大,毕业下乡是唯一出路,但亲人和师傅们都劝我去当兵。我虽说也想当兵,但名额有限且竞争激烈,担忧难有机会。老张师傅提点我,你有画画的特长,不妨试试?正想瞌睡,偏偏送来枕头。上海人民出版社邀请美工组为一本散文集插图题花,师傅们决定让我一试身手。那本叫《工厂天地有多大》的散文集大样交给我,我从平日速写本里寻灵感,试着画了几幅黑白稿,竟然一路顺畅,拿到生平头一回由我插图题花的新书,闻着油墨香,心都颤抖了。
⑩我拿着那本书,从早到晚候在校长室门口,终于遇见负责招兵的干部,上来一个标准的军礼,斗胆毛遂自荐,一番表白并奉上那本书。“是你画的插图?”首长问我话,从上到下打量我,目光疑惑夹杂惊喜。后来我才明白,接兵的是一支炮兵,本来计划招几个标图兵,正需要有绘画天赋的学生。体检、政审、家访,好运一步一步向我走来。那时,我还是学校锣鼓队的一名成员,终于有一天,带队老师通知我敲锣打鼓,为每家光荣入伍的同学送喜报。我还蒙在鼓里,最后锣鼓敲到自己家里,我是第二十六个光荣入伍的兵。
⑪人生像一幅画,似流云,似飞雁,似静潭,似波浪,不画还真不知道呢。 1. 第⑥段加点词“野鸡路子”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②-⑦节,完成下表。
时间 三岁时 刚上中学时 “我”的学画经过 (1) “我”夜里到知名连环画画家居处,捡扔在纸篓的构图草稿画片临摹。 (3) “我”的学画结果 得到了苹果作为奖励 (2) 中学毕业前夕 画艺总算有了些长进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第①段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我”对绘画的如痴如醉。 B.第②-⑤段讲述了“我”三岁时对绘画产生兴趣爱好的渊源。 C.第⑧段加点词“快活”有物质上的丰富,也有精神上的满足。
D.第⑨段画线句运用比喻,表达了“我”拿到新书的激动兴奋。 4.分析第⑪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6. 今年四月,××学校举行“读经典、学经典”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任务。
1.任务一:请你仿照示例,结合《经典常谈》中《<诗经>第四》一章的内容,体会“诗言志”的育人作用。
原句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原义 指治玉,好像切制,好像锉平,好像雕琢,好像磨光;将玉比人。 凡事都有个开始,但经常不了了之,没个结果。 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用来琢磨玉器。 教育意义 做学问要精益求精。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①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② 2.任务二:八2班的小张同学对《经典常谈》中《<说文解字>第一》很感兴趣,知道造字和用字的六个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想用造字法来探究字义。请你参考“武”的例子和他一起探究“孝”这个字。
例:“武”是会意字,字形结构:上面是表示武器的“戈”,下面是表示脚趾的“止”,它的含义是征伐示威,引申为勇敢、英勇。
“孝”是______字,字形结构:_________,它的含义是_______。 【提示:“孝”与“老”“孕”有关。】
7. 相信《蒹葭》中主人公“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追求不懈的精神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你也一定有过类似经历,请以“追求不止”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600字。(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