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练习
一、知识展示台(30分,每空2分):
1.地球内部可以分成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三部分,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 内。
2.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 ________。
3.地球上________ 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 。
4.岩石变化原因有冷热的作用、________ 的作用、________ 的作用和动物的活动等。
5.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 ________。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 ________和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
6.很多高山是因为板块的 ________后隆起形成的,很多峡谷是板块 后形成的断裂谷。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二、对错审判厅(20分,每题2分):
( )1.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对减少土地的侵蚀作用不大。
第1页/共6页
( )2.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
( )3.汶川大地震是地形瞬间发生大变化的结果。
( )4.上游河床一般会堆积许多鹅卵石和细沙。
( )5.绝大多数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 )6.暴雨时径流浑浊,说明里面含有大量的泥沙。
( )7.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 )8.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 )9.岩石的风化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 )10.为了保护我们家园,应想办法尽可能地减少侵蚀。 三、谨慎选择区(20分,每题2分):
1.绝大多数的地震发生在( )内。
A.地幔 B.地壳 C.地核
2.中国的东部多( )。
A.高山 B.盆地 C.平原
3.在做沉积实验时,我发现( )。新课标第一网
第2页/共6页
A.重的颗粒先沉积 B.轻的颗粒先沉积
4.下列现象中,属于风化现象的是( )。
A.汶川地震 B.岩石变成泥沙 C.河流中卵石不断地向下流滚动
5.由于受大气、水、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 )。
A.侵蚀 B.风化 C.沉积
6.自然界中( )、风、冰川、海浪等对土地有侵蚀作用。
A.阳光 B.流水 C.森林
7.土壤中的水分是一种( )。
A.纯净水 B.溶液 C.蒸馏水
8.( )可以使地形瞬间发生较大的变化。
A.岩石的风化 B.火山与地震 C.河流的沉积
9.如果我们看到堆满了卵石的河床,就可以判断这是河的( )。
A.上游 B.中游 C.下游
10.许多科学家认为,板块之间的( )会形成断裂谷。
A.相互碰撞 B.相互拉张 C.相互制约
第3页/共6页
四、科学探究室(30分):
1.造成岩石风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因素?(写出一个2分,共6分)
2.你是怎样验证“温度对岩石有破坏作用”这个猜想的?请简单地写出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14分)
实验材料:(3分)
实验步骤:(4分)
实验现象:(4分)
实验结论:(3分)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我国水土流失近357万平方公里
经过28位两院院士、上千名科研人员历时3年的科考,我国水土流失最新现状基本摸清: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92万平方公里,亟待治理的面积近200万平方公里,全国现有水土流失严重县6个,其中82.04%处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
科考报告指出,当前水土流失突出表现为四大危害:导致土地退化,毁坏耕地;导致江河湖库淤积,加剧洪涝灾害;恶化生存环境,加剧贫困;削弱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对生态安全和饮水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第4页/共6页
(1)当前水土流失带来哪些危害?(4分)
(2)为防止水土流失,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 五、快乐加分屋(5分):
用线把地形的名称和想对应的特点连起来。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山地 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丘陵 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 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
第5页/共6页
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平原 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盆地 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第6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