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化创新论文文化创新类型论文:有关文化创新的几个问题

来源:化拓教育网


文化创新论文文化创新类型论文:有关文化创新的几个问题

〔摘要〕创新是文化的灵魂与生命,是文化的存在之本和发展之源。明晰文化创新的类型、规律和具体内容,是我们深入研究当前文化创新的基本理论问题。文化创新的类型既涉及到文化创新的标准,也规范文化创新的具体内涵,是对“什么是文化创新”的回答;文化创新的规律,则涉及到文化创新的特点、原则与途径,是对“怎样进行文化创新”的回答;而文化创新的具体内容则是对“究竟要创新什么”的回答。明晰这些基本理论问题,对于在实践中进行文化创新具有前提性意义。

〔关键词〕文化创新,创新类型,创新规律,创新内容

在纪念建党80周年的讲话中,江泽民明确提出了“文化创新”的概念,并指出要“立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1 〕 (P46 )从此,“文化创新”成为“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及其他创新” 〔2 〕在内的时代创新的重要内容。文化创新是社会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类创造力最突出的体现。胡锦涛强调指出,“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 〕文化创新总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创新,从来不存在脱离了具体时空的抽象的文化创新。我国当前的文化创新有其特殊的语境,它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主要是指党的文化观念的转变、国家文化政策的调整、文化体制的改革、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等等。当前我国的文化创新仍然要首先明晰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仍然要遵循文化创新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则。文化创新的类型、文化创新的规律及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等问题构成了文化创新的基本理论问题。这些基本理论问题是进行文化创新的逻辑前提,对于文化创新的理论与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创新的类型

基于不同的分析角度,产生了各种类型的创新。如“自主性创新”、“维持性创新”、“破坏性创新”等等。文化创新的类型既涉及到文化创新的标准,也规范了文化创的具体内涵,是对“什么是文化创新”的另样回答。在这里我们依据文化的特点对文化创新类型作初步分析。

(一)突破性创新。也称“原发性创新”或“颠覆性创新”,是在文化的思想、理论、学说、观点、形式等方面带有根本性的突破与变革,创新程度、创新难度、创新影响最大的创新。〔3 〕突破性或根本性创新固然也离不开前人的基础,需要人类已有思想成果的积累。但它提出了全新的思想和理论,批判甚至推翻了一些原有的思想和结论,是一种带有全局性的、根本性、颠覆性的突破,因而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在自然科学领域,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超越和突破了牛顿力学,创造全新的概念和学说,则是科技的原创性创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被称为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就是突破性的理论创新。欧洲的文艺复兴和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及改革开放之初的思想解放运动,都是对社会乃至人类历史发展具有划时代影响和贡献的思想文化运动,因而,是具有突破性或根本性的思想文化变革。突破性创新从根本上说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一般是在社会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解决该领域一定时代和一定实践迫切需要解决的带根本性、方向性问题的结果。也正因为如此,突破性或根本性创新的难度最大、影响力也最大。

(二)渐进性创新。原本是指企业依照原来的路径与方向进行的技术或产品的改进。在文化创新上,渐进性创新是指在相对的范围内,在文化思想、理论、学说、观点等方面进行的非根本性的创新,在创新程度、创新难度以及创新影响力上都弱于突破性创新。表现为在原有思想理论或艺术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补充、丰富、完善,增添新因素、新原理、新结论,使已有文化的理论成果和艺术成果更加完善,更强烈反映实践和时代的要求,从而开拓新的理论或艺术境界。任何思想理论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是一个由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每一次向绝对的迈进,都是对原有思想理论的丰富和完善,也可以说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渐进性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并且时刻都在进行着,因而是文化创新的一般形态。它虽不具有突破性,但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深化丰富完善,必然与原有的理论有所不同,在整体上有所提升,因而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形式。突破性的文化创新是稀有的,但渐进性创新则是经常性的。一种科学理论和学说的完善,一种艺术尝试的成熟,需要许多代人的不懈追求和努力,通过不间断的积累、修正和补充、丰富和完善,使思想理论和艺术形态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为最终实现根本性的超越创造条件、开辟道路。

(三)融合性创新。也称“集成创新”或“综合性创新”、“依托性创新”或“采借性创新”。就是将已有各相关成果融合汇聚,或借鉴、参照已有的典范作品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文化创造活动及结果。当今时代 “边缘性科学”、“交叉科学”或“综合性科学”的出现,正是多种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张岱年先生提出的“综合创新”,既是一种文化观,也是重要的文化创新方法。文化创新并不排斥摹仿和借鉴,依托和采借已有的文化资源,综合融会形成新的文化成果是创新的重要形式。融合性创新,是在既有各种思想、学说、理论、观点或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发现各种思想观点或艺术形式内在的逻辑关系或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将其有机整合、融会杂交、浑然一体,实现优势互补,从而形成一种具有新质特征的文化理论或综合的艺术形态。当然这种创新不是毫无联系的各种要素生硬、机械的拼凑,而是符合文化思想内容和形式要求的构成要素的有机合成,这些构成要素独立出来都不具有新意,但重新融会在一起产生的新事物确实前所未有,因而是一种新事物的诞生。中国历史上的宋明理学,就是以原始儒学为基础,在吸收外来佛学思想和本土道家、道教思想之后,进行综合创新而形成的新的理论形态。突破性的文化创新因受主客观条件限制是很难的因而也是稀有的,融合性或综合性创新则相对容易,因而是文化创新的一般形态。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交流的发达,为这种创新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积极探索多门类、立体化、多元素聚合的表现手法,大胆推动不同风格和流派的交融发展,正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如将魔术、杂技、舞蹈、音乐、电影等艺术手法巧妙的融为一体,使古老艺术获得新生,这种新的艺术形式有了厚重的文化内涵,传统与现代相互映衬、中西方交相辉映,极大地增强了文艺作品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二度创新”。也称“二度创造”或“再创造”。人类的创造性活动,一般都要经过两次创造才最终得以完成。“一度创新”是人类对于事物反映的“观念模型”,它是人类的特有属性。人类的任何行为,都要进行“原始创造”,即在人的头脑中形成计划、方案、设想,如社会规划、理论模型、产品设计、工程组织方案等。马克思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4 〕 (P202 )“二度创新”是“一度创新”的实现、完成与提升,是对原有理论或艺术成果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从一般抽象的理论形态转化为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形态,这就是一个“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实在的东西”的过程。教

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一般的“教材文本”转化为个性化“教学文本”,就是教师在尊重教材、准确解读教材基础上的“再创造”过程。“二度创新”广泛存在于文化活动之中,特别是音乐、舞蹈、时装表演等表演类艺术之中,如音乐的演奏或演唱、文学的朗诵、戏剧表演等等。“二度创新”不是“一度创新”的简单再现,而是深刻体悟“一度创新”内在含义基础上深刻蜕变的创新结果。它使无声的乐谱有声化、平面的设计立体化、想象的模型物质化;使原来作者只能用“心”听到的音乐、在脑海中看到的服装效果、观念中的设计蓝图,变成了形象的、可触摸的、实实在在的作品。当然“二度创造”的前提是尊重和提升“一度创新”,而不能随心所欲,另立炉灶,甚至胡编乱造,必须实现既忠于原创而又高于原作的创新目标。

(五)普及性创新。即运用性创新,是文化成果具体的运用、普及到社会过程中的创新,是文化理论与文艺作品走向实践过程的创新。任何思想理论和文化艺术都需要被运用、被普及,才能显示其作用和力量。思想理论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于实践,而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需要一个中间转换环节,这就是使思想理论具体化、大众化、普及化、通俗化,而这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会出现对事物的新感知、新视界、新认识,进一步丰富原有的理论或艺术成果。文化创作成果不能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幻想”层面,不能纸上谈兵,最终要通过再次创新而转换为老百姓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载体和形式。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过程也属于普及性创新。毛泽东善于在实际工作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转化为诸如从实际出发、实践出真知、群众路线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就是运用、普及中的创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增添了新鲜活泼、生动管用的新内容。不断从生活实践中吸取营养,常变常新,常创常新,这正是许多文化成果永葆生机活力之所在。在当代,大众文化的兴起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文化的应用与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实际上也属于应用性或普及性文化创新。

二、文化创新的一般规律

文化创新不仅要有满腔的热情,还必须遵循创新的原则和规律,否则,就会导致行动上的随意性、盲目性。文化创新的规律,实际上涉及到文化创新的特点、原则与途径,是对“怎样进行文化创新”的另样回答。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对文化创新规律可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做出多种多样的概括。列宁指出:规律就是“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5 〕 (P128 )因此,在文化创新中遵循的规律,也就是处理好影响文化创新的一系列重要关系。从宏观层面考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文化创新与社会变革的一致性,体现文化创新的实践性。坚持社会实践第一是文化创新的根本规律。文化创新来自文化自觉,但文化自觉并非主观臆断。文化创新必须坚持实践第一,把实践作为创新的最终源泉,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要求。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它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迁。因此,社会变迁和人类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总根源。文化创新与社会变迁相互作用,文化创新与变革,首先是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的革命与创新。而这种变革,一般来说只能产生于社会大变革期;社会的大变革,也往往是文化发生大变革和获得蓬勃生机的历史契机,这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人类在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社会形态的过程中,也孕育了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形态。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社会大变革中所形成的新型文化;“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挽救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的社会变革的前奏;而当前中国的文化变革则是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转型这一社会变革在文化上的反映。

(二)文化创新与解放思想的一致性,体现文化创新的自觉性。社会变革固然是文化创新的总根源,但社会变革不会自发的产生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个自觉的过程,文化自觉是文化创新的前提,即意识到文化创新的必要性,自觉地解放思想、突破落后观念的束缚,积

极进行文化变革。费孝通先生曾说:“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连手发展的共处原则。” 〔6 〕 “文化自觉”的含义包括对自身文明和他人文明的反思,而首先是对自身的反思,对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 “文化自觉”就是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醒悟、自我反省,其实质是自觉地解放思想、突破落后观念的束缚。如当前在我国文化创新中,突破与超越传统农耕文化观和西方文化观,破除“古教条”和“洋教条”的束缚,在全社会大力提倡自立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提倡竞争意识与惜时观念,破除对文化市场化和商品化的偏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都是文化自觉的体现。文化自觉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对文明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

(三)文化创新与对传统文化继承与超越的统一,体现文化创新的民族性。继承与创新不但不矛盾,而且是创新的内在规律和必须遵循的原则。历史的发展具有延续性,文化的发展具有传承性。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人类文化发展是一条永不间断的河流,每一次文化创新都是注入文化之河的新鲜血液。因此,人类已经积累的传统文化为文化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文化创新正是在传统文化沃土之上的继承和发展,它是文化创新的根基。传统文化不仅为文化创新提供前人积累的相关成果,也为文化创新营造环境、氛围和土壤。创新固然离不开个体的思想品质和主观条件,但更离不开人类长期积累的文化财富和社会条件。毛泽东明确指出继承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他说:“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 〔7 〕 (P533 )因此,文化创新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而是或直接或间接地从以往的文化积累中萌动、生发出来的。

(四)文化创新与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统一,体现文化创新的世界性。吸收与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也是文化新的内在规律和必须遵循的原则。文化创新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不可分割。人类民族的多样性必然导致文化的多样性,而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自身长期历史积淀的智慧结晶,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和理由,都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和珍贵遗产,也是任何民族和国家文化创新与文化发展都不能离开或抛弃的重要资源。人类文化发展史表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创新与发展都是在各民族文化的交流、碰撞甚至冲突中吸收与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有益养分的过程中进行的。在古代世界,东方的中国文化与西方的罗马文化,被誉为人类文明史上的双璧。即使在那种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的条件下,两个伟大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态势也是开放型的,在较长的历史时期,两种优秀文化都尽可能地吸收了对方的长处。特别是在今天人类进入全球化时代,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加剧了各种文化间的碰撞和交融,世界文化的发展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多元化局面,在这样一个文化大环境中,只有以开放的姿态、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取长补短、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才有可能实现民族文化的创新与繁荣。关起门来发展文化,是没有出路的。中国近代闭关锁国,不仅导致了近代中国发展落后于世界,也使中国近代文化创新能力受到极大遏制。人类历史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反复证明,文化创新与发展,离不开世界,离不开向人类优秀文化学习,文化创新的世界性,就是文化发展的开放性。开放性

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必由之路,是民族文化领先于世界文化的成功之路。一部世界文化发展史,就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互相开放、互相交流、互相吸收的历史。 三、文化创新的具体内容

社会文化是一个由诸多要素组成的复杂体系,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其中每个要素的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作用于其他要素,特别是核心要素和关键要素的变革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文化系统的改变。文化创新就是要促进文化理念、文化内容、文化形式以及文化价值观的变革,从而构建起具有本土特色、朝气蓬勃、持续前进、内涵深刻的社会文化体系。

(一)理念创新是先导。即在文化观念和认识上的突破与超越,是文化发展上的与时俱进。观念和思维支配着人的行为活动,只有观念和思维获得了变革和更新,人的行为才有可能发生质的改变,进而才有可能对关乎人类和民族文化的一系列关键性问题获得一种合乎未来发展的认识。黑格尔曾经说过:“一切改革,归根结底是观念的更新”。创新是对既定现实的摆脱,是对传统的、常规的、套路的突破,是对默守陈规、因循守旧、僵化落后的思想、观念的扬弃。因此,创新首先要实现观念上的更新。文化理念的创新对文化创新具有先导性作用,文化创新首先是文化理念的更新和新的文化意识的形成。文化理念创新就是从对文化的教条主义理解中解放出来,从各种对文化片面性和狭隘性的理解和认识中解放出来。唯物史观认为,文化观念与其他观念一样是特定历史时代文化现实的反映,它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要发生变化,因而不存在永恒的和抽象的文化观念与文化理念。因此,依据时代发展需要,实现文化观上的变革或革命,就是文化时代性的体现,就是文化观念和文化理念上的与时俱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文化作用上的由过去单纯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作用转向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广泛作用,在文化发展途径和方式上由单一的文化事业转变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等,都是对文化认识发生巨大的转变即文化理念的创新。

(二)价值观变格是根本。价值是文化的灵魂和精髓,文化是价值的历史和现实的存在方式,价值观上的突破就是文化上的根本变革。价值和文化须臾不离,互为表里,价值观决定着人的信仰与行为,决定着某一文化的价值取向。价值通常通过文化才能有效地影响一切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民族之间的差异不在于外在的服饰、饮食、语言和习惯,而根本在于内在的价值观,在于价值观的不同。价值观是一个民族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交往方式等各方面的评价标准和理想取向,是维系民族的协调性和统一性的深层的无声的力量。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体系的强力支撑。在社会抑制或倡导某种价值观的过程中,文化发挥着制约、引导、催化等作用。中国一百多年来的现代化进程表明,民族价值体系的转型和更新,是中国文化转型的关键和标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变革开始呈现出全方位展开的基本态势,这必然引发社会价值观全面而深刻的变化。这种前所未有的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的基本走向是基于价值观念的冲突进行整合或自觉建构,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就是突出体现。 (三)思想内容创新是灵魂。即在文化所涵载和表达的思想内容以及精神价值上的突破与变革,特别是对思想导向和精神价值的肯定与崇尚。思想内容是文化创新的内在灵魂,文化创新的根本要求就是生产出思想内容与艺术魅力相统一的精神文化产品。单纯追求形式的靓丽、技术手段的先进、表现手法的离奇,也可能一时吸引人的眼球,但不会产生内在的激情与感人的力量,不会给人以深入持久的启迪;真正能够动人心魄、扣人心弦的有价值的文化产品,在于它以情愫感染人、以思想引导人、以道德提升人、以精神鼓舞人。因此,文化创新不论用什么方法、走何种路径,一定要坚持“内容为王”、思想为纲、精神至上;把思想引导和精神提升放在首位,赋予作品以先进的思想与崇高的精神;在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积极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使之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色、地域特色和生活特色,从而给观众和读者以有益的启迪,让观众和读者产生审美的心理共鸣。这正是文化创新的灵魂和实质之所在。

(四)形式创新是关键。即是文化表现方式和创作方法的创新突破和革新,是探索和发现具有时代气息、健康向上、新颖别致的传播、展现和弘扬文化的有效途径和载体。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一旦主题和思想内容确定,恰当的表现形式就显得非常关键。一个满腹经纶的人因表达方式的缺陷就不能展示出其内在价值,一个善良的愿望因不适当的表达方式就会事与愿违。文化形式的创新就是追求形式上的完美,追求表达方法和实现路径的艺术化,失去完美的形式,内容的表达和展现也必然受到影响和限制。文化创新与文化的物化形态和传播方式密切相关,特别是20世纪以来,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传播技术的影响。在今天,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文化的传播手段越来越多样化,数字电视和电影、网络出版、网络游戏等已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形式。当然,文化创新的形式要服从和服务于内容,要为表达思想和体现精神所用。对形式和方法的创新追求,永远都不是“单纯”的和“惟一”的,而必须与其所涵载和表达的思想内容相呼应、相融合、相一致,并有助于和有益于思想内容和精神价值的彰显与表达。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胡锦涛.顺应时代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N〕.光明日报.2010-07-24.

〔3〕周正刚.论文化创新〔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6〕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1997,(3). 〔7〕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