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学设计范例
优秀教学设计范例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
范例
教学设计
讲授课程:针灸学
章 名 称:第三章 经络腧穴学各论
适用专业:中医学(中西医结合方向本科)
课堂教学设计表
章节名称 课程 设计者 版) 针灸学 授课班级 所属学校 大学本科四年级 授课时数 4
第三章 第七节 足太阳经络及其腧穴(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第2广西中医药大学 一、本节(课)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包括以下两部分的内容:1、足太阳经络;2、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教材首先引出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及其病候在《灵枢》中的原文,同时论述了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主治概要,之后论述足太阳膀胱经中常用经穴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操作要求。 二、教学内容分析(依据教学大纲) 1、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能力)、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脏腑属络关系、与组织器官的联系。 (2)掌握足太阳膀胱经中常用经穴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操作要求。 (3)熟悉足太阳膀胱经的病候、主治概要。 (4)了解足太阳膀胱经脉非常用经穴。 (5)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病例引入,创设话题,提出问题,使学生能理解疾病与经络之间的关系。 (2)通过比较相关穴位定位、主治的异同,使学生获得从点、线到面的分析思维能力。 (3)通过课堂及课后发散性思维练习,进一步理解经络腧穴学理论,并学会分析疾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举出用攒竹治疗膈肌痉挛的病例,可以让学生现场按压攒竹穴以降逆止呃,体会立竿见影的效果。通过现场体会,树立学生用针灸治疗疾病的信心,加深对祖国传统医学的热爱。 (2)通过讲述肾俞穴现代报道摘录(用于治疗肾炎、肾绞痛、耳鸣、耳聋,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扩大学生视野,培养科学探索精神、提高学习积极性;通过强调胃俞以上背俞穴斜刺寸,加强学生防范医疗风险的意识。 (3)讲解膏肓穴穴位名称的涵义,加深学生对穴位特性及穴位主治特点的理解,增强学生对祖国传统医学的热爱。通过膏肓穴穴位定位的讲解,引出膀胱经第2侧线上穴位定位的记忆方法。 (4)通过与学生互动讨论及临床案例分析,将课堂知识与临床实际结合,能够即学即用,提高学生临床能力,医者学习知识,自我充实很重要。 知识点学习目标描述 知识点 学习 编 号 目标 1 2 3 4 5 具 体 描 述 语 句 感知 通过腰痛、癃闭病例,导入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 掌握 讲解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常用经穴的定位,掌握该部分内容。 领会 讲述穴位定位及主治特点学习的方法,使学生领会学习针灸学的窍门。 分析 学会分析其他经脉循行及腧穴定位的学习要点。 应用 能运用经络腧穴的相关知识分析解决中医中药学习过程中所涉及的问题。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项 目 教学重点 内 容 1.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脏腑属络关系、与组织器官的联系。 2.足太阳膀胱经中常用经穴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操作要求。 1.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及专有名词释义。 教学难点 2.足太阳膀胱经的病候和主治概要。 3.足太阳膀胱经常用经穴的定位。 三、学情分析及教学预测 学情分析: (1)课程授课对象为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四年级学生,学生的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药学等基础知识较扎实,有利于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们思维较活跃,课堂气氛较好,大多数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学习。 (2)学生已具备中医和解剖学的基础知识,已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对经络、腧穴及脏腑病症有了初步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医学基础,但对经络循行分布部位、经脉所联系的脏腑、腧穴定位缺乏系统性的认识,需要在本章学习中予以细化。 (3)学生具有一定的自行思考的方法与能力。 (4)学生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比较强。 教学预测: (1)该专业的学生已学习了中医内科学,对运用中医药治疗疾病有一定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解腧穴主治作用并结合现代研究,可望激发学生对针灸治疗疾病的学习兴趣,乃至对中医学各领域的探索热情。 (2)学生已初步建立了中医的思维模式,但是关于运用经络腧穴治疗疾病的原理并不十分了解,因此在本课程教学中应结合实例,并与中医理论相联系,培养学生对针灸学的兴趣,让学生逐渐建立使用针灸治疗疾病的思维方法。 (3)学生对与现实生活相关联的话题可能感兴趣。 (4)平时和学生接触较多,已建立较好的感情基础,有利于本章内容的学习。 四、教学方法 1.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这是一节针灸学理论课,包括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常用经穴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操作要求等内容。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常用经穴的定位方法作为教学重点,以往的教学均是遵循统一模式,循行、定位、主治特点,显得呆板枯燥、难于理解和掌握,丧失学习兴趣,鉴于此,对于本节课,我做了如下设计: 本课以“病例导入,创建话题”方法,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结合实际学习。以相关病例导出经脉循行的方法开始,激发学生对经络腧穴的学习兴趣。 在讲解穴位定位时,从穴位分布规律和学习的方法入手,详细解读重点腧穴,思路新颖,学生容易掌握,有效培养学生总结分析的能力。 在讲解穴位主治特点时,既结合古代医家的认识,又结合现代实验研究的结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结合现实生活及临床实例,让学生体会经络腧穴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又加强了学生防范医疗风险的意识。 最后设置课堂提问及课后作业,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掌握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让学生课外搜集资料,有利于学生将来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整堂课,应用了图片、图表、病例、文本等多种教学多媒体资源,采用了提问、讨论、推理等自主互动组织形式。 2.板书设计 黑板(白板)设计: 右侧为多媒体屏幕,左侧为板书部分 黑板左侧书写章节的大标题及小标题 ①通过膏肓穴穴位定位的讲解,引出膀胱经第2侧线上穴位定位的记忆方法。同时在黑板上用简图讲解。 ②通过委中穴讲述解释“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现代信息媒体设计: 利用PPT承载信息量大,便于处理图片、利于内容的全面阐述等特点,结合本章的内容制作符合学科特点的多媒体课件。 ①配合讲解逐步明确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与组织器官的联系,常用经穴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 ②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的方式展示内容,课堂生动活跃,将中医理论与现代多媒体的多种展现手段结合,学生兴趣浓厚,印象深刻。 ③最后利用PPT将本章的重点进行总结、强化以及分析病例,并留下课后讨论题目。 3.教学互动环节 课上互动: 1.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在自身上及同学之间相互进行穴位定位,令学生对穴位定位方法及穴位位置有较深刻的认识,为实验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带领学生现场按压攒竹穴以降逆止呃,体会立竿见影的效果。 2.多种形式的课堂讨论: ①启发式提问引起课堂讨论:启发学生区分“是动病”、“所生病”的不同,并解释其中的区别。讨论经络的治疗作用,从而深入理解针灸治疗疾病的原理。 ②教师举例引起课堂讨论:举出“昆仑治疗后头痛”的病例,说明“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从而说明至阴治疗头痛和目痛,由此引发学生结合所学腧穴总论知识延伸学习,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 ③提问上次课程分组讨论结果(肝俞、胆俞、脾俞、胃俞的主治异同点),并加以点评。老师起引导作用,主要锻炼同学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下互动:(互动过程中及时反馈、及时评价) 1. 在BB平台建立讨论板,展开以下内容讨论,并及时评价: (1)足太阳膀胱经的经脉循行? (2)背俞穴的针刺操作有何特殊? (3)请在自身上找出第1胸椎棘突、第3胸椎棘突、第7胸椎棘突、第4腰椎棘突。 2.在微信群、QQ群随时回答解决同学的问题。 4.教学环境设计(本内容可选择) 多媒体网络教室。 教学媒体(资源)选择 知识点 学习 媒体 编 号 目标 类型 1 感知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 使用 作用 方式 C 所 得 结 论 占用 媒体 时间 来源 10分钟 引用 引用、自制 引用、自制 图片 病例资料 H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2 掌握 图片、经脉循行、穴位文本 定位 图表、A G 掌握经脉循行、穴110位定位 分钟 3 领会 图片、穴位分布规律 文本 其他经脉循行及F G 领会学习针灸学的20分窍门 钟 4 分析 文本 腧穴定位的学习要点 C H 掌握规律和方法很10分重要 钟 自制 5 应用 文本 课外练习与小结 J F 学以致用。学习知10分识又得到巩固提升 钟 自制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 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 五、学习资源 1. 教材:《针灸学》梁繁荣 赵吉平主编,卫生部“十二五” 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是中西医结合专业《针灸学》的主要教材), 教学参考书:《经络腧穴学》刘清国、胡玲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此书中采用人体全真彩图,对于学习经络循行、腧穴定位形象、直观,便于记忆)。 2.多媒体课件:结合教学经验,制作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充分体现本学科学习特点。 3.网上教学平台:通过QQ针灸学习群,课下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以BB平台作为师生交流的媒介,将课程讲稿、课程大纲、教学课件、课堂辅助教学资料对学生进行开放,增加学生的信息量 4.网络学习资源:《针灸学》精品资源共享课); 5.相关文献资料: [1] 樊哲礼,樊晓云,孙小萍. 背俞撞击法治疗慢性便秘76例[J].世界中医药.2011(06) [2]谢明珠,方永江.针刺五脏俞治疗老年性便秘38例疗效观察[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6(04) [3] 夏春发,黄丽萍,刘国强. 针刺背俞穴治疗老年性便秘45例[J].陕西中医.2006(01) [4] 王俊华,贺青涛,周嘉澄.针刺背俞穴结合躯干训练对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06) [5] 王俊华,周嘉澄,刘刚.针刺背俞穴对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0(12) 六、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和课外自主学习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学媒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体(资源) 幻灯片播放:病例展示。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回答,根据该患者的症状可以判断出是什么疾病? 思考后回答:腰痛、文本、癃闭 图片依并板书 以临床病例话题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设计意图、依据 一、 创 设 情 境 话 次展现 习兴趣。 题 导 入 教师追问:大家回答地学生回答:腰骶部、PPT文本 让学生从病例中收集非常好。再看看这2种下腹部。 疾病的发病部位在哪里 教师追问:对。这些疾 病和足太阳膀胱经有什么关系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是否能治疗这些疾病大家一起来学习足太阳膀胱经。 PPT文本 通过总结刚才的话题答案,引入课堂的主题——足太阳膀胱经,由问题开始新课程学习。 信息,并结合疾病特点,带着问题开始新知识的学习。 二、 教师讲解:从手太阳经学生回答:手太阳小PPT展示 通过对经脉交接规律讲授 脉循行、十二经脉交接肠经、足少阴肾经。 图片、过程 规律作为导入足太阳膀提出 胱经的循行。 问题 提问:与足太阳膀胱经解决 交接的是哪条经脉 问题 学习 教师提问:回忆一下“是学生回答:概念有些PPT文本 通过提问,回忆以往新知识 动病”、“所生病”的定义模糊。 及区别? 教师讲解:是动病是指本经经脉气血发生异常的变化所产生的疾病;所生病是指经脉上的穴位可以治疗的疾病。 教师作适当的引导归纳:通过总结“是动病”、“所生病”的定义及区别,讲解足太阳膀胱经经络腧穴的主治概学生听讲解。 PPT文本 进行知识点总结,分析难点。 知识,讨论经络的治疗作用,从而深入理解针灸治疗疾病的原理。 文本 的论述,讲解足太阳膀胱经循行,教会学生学习经络循行的方法。 要。 教师讲解:通过提问上师生互动,学生听讲PPT展示 进行知识点总结,分节课布置的分组讨论题解 目的结果讲解重点穴位定位、主治特点。 图片、文本、板书 加强知识点的印象,学会学习的方法。 析重点、难点。 总结:重点穴位定位规学生根据本堂课所学PPT文律、主治特点的记忆方知识,一起回忆,同本、图法。 学们可以归纳。 表 学以致用:分析申脉穴主要由学生回答。 的穴位定位、主治特点。 布置课外练习作业: PPT文本 加强学习方法应用。 让学生收集资料,拓PPT文本 通过布置分组讨论题目:涌泉、然谷、太溪的定位、主治、相同点及不同点,进行课前预习。激励学生要会学以致用,为今后教学打下基础。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外作业源于课堂又高于课堂,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阅读富有开放性、趣味性,增加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查阅资料学习委中穴主展学科知识与进行科治的病症,现代研究的学研究的思维。 三、 机理及认识。 巩固 知识 拓展 应用 教学流程图 开始 病例讲述病例的病教师提问病例教师总结,并提学生听讲解,理解“是动病”、“所生病”的不重点穴位定位、学生回答分组讨论结果 教师适当归纳总结 图表 穴位定位规 根据提问思考根据教师问题图片 经络循行分学生分析思考完学生联系实际理经络主治概要 教学内容解内容 归纳本节知识媒体结束 学生教师进七、教学效果评价 形成性评价: 1.课堂提问和课下思考题学生完成质量较高,学生能够基本掌握知识点,但自主学习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均有欠缺,不能灵活运用前期学过的基础知识,因此对于腧穴定位的学习感到有一点难度。 2.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活跃,回答问题的质量较好,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3.情感教育,亲近学生,受到学生的喜爱。 4.学生在BB教学平台上讨论一般,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通过BB平台反馈,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自主学习与课后讨论。 5.由于学生基础存在差异,讨论时少数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个别学生的交流意识不强,仍然只是一个听众,还没有从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学习。 自我评价: 教师的各方面功底扎实,无论是教学示范还是语言,在本堂课中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切实感受穴位的定位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为学生今后的实验课及针灸治疗学的学习提供了方便。 本节课设计思路清晰,从简单到复杂,从病例到理论学习再到临床应用,都是步步推进,层层深入,这样既解决了本课的难点,又能让学生学得轻松自然,也达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充分体现课改的新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终生发展。教师通过生活情景、临床实际为主线,将本课的内容很巧妙地串在一起,突出了现实意义。在这节课中,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使大家学到了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大家回答得都很好”,“这位同学真棒……”,“大家可以试着想象……”等等。这些话语都体现了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整节课,教师成功实现了角色的转换,成为了学习情景的创设者,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建构知识的辅导者。 八、教学反思、总结 本节课教学的对象是大学四年级的学生,他们有一定的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诊断知识,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同伴合作互助的能力,在教学中无不体现学生们的主动性,因此,多让学生们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整堂课,应用了举例、动画、图片、文本等多种教学多媒体资源,利用提问、讨论、案例、复习知识点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整堂课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中医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学以致用,让同学们在思考讨论的环境中进行学习,知识拓展,建议学生学习现代医学研究,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及自学能力。虽然教师讲解过程中学生是被动听,但是学生在完成任务,完成目标的过程是主动的。 学生在课堂中气氛活跃,思想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助活动,能够积极回答问题,敢于表现自我。而我充当的只是帮助学生梳理问题、点拨疑难的辅助者角色,整个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临床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从而突破难点。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后,培养他们归纳总结的好习惯,促进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学生在课后讨论问题,总结归纳的过程中也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劳动成果,更加喜欢学习。 课堂上赏识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更有成就感,更有自信心,这是健康人格培养的一种过程;临床案例的分析成功让学生觉得这堂课是有实际意义的、是学有所用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如下问题: 1. 部分学生对前期知识掌握不足,如讲到大肠俞穴的定位时,需要第4腰椎棘突定位的相关解剖知识,发现学生对于一些体表标志的定位认识不足,不能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解决办法:后期通过适当的小测验强化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记忆。另外,在后续的穴位定位内容讲述时,强调解剖知识的重要意义,并带领学生复习和加强此类知识的学习。 2.小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欠佳,课堂讨论及参与度不高。对于此问题,解决办法如下:讲课过程中,适当在熟悉基础知识后再引出新问题,大家一起回忆主要内容。课后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想法,另外可以通过QQ、微信及BB平台,加强交流,通过网络平台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九、教研室意见(本设计的优点、不足和建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