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念奴娇

来源:化拓教育网


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整体感知词的内容

2.能力目标:了解豪放派的特色;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3.德育情感目标: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

梦”的思想情绪。

【教学重点】:

1、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诵读本词

【教学难点】:苏轼词的风格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指导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当我们登高远望长江的时候,禁不住会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走在庐山的风景里的时候,禁不住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我们也禁不住用他的诗来宽慰自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当我们在一个中秋的月夜思念我们的亲人的时候,我们也禁不住要吟唱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的诗词已经成为了广大的人民群众血肉当中须臾不可分离的丰厚的文化的养料,就像血液一样每天都流淌在我们的情感当中,这样一位伟大而富有魅力的文学家究竟是谁呢?林语堂曾在他的著作中这样评价这位文人:“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平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佛教徒,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这人是谁呢?

2、引导学生思考投影出的一道关于文学常识的选择题。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B)

A、曹操、曹丕、曹植 B、苏洵、苏轼、苏辙 C、班彪、班固、班超 D、杜甫、杜牧、杜荀鹤

二、对词作者苏轼作简要介绍(学生回忆他的作品以及他的生平,教师小结):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人。北宋中、晚期著名文学家。开北宋豪放词风。一生才气纵横,诗、词、文、书法都有很高造诣。“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书法四大家”。作品有《苏东坡集》、词有《东坡乐府》。

苏轼坎坷的一生。

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从元丰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有俸禄,而且受到监督,当时苏轼在许多信里反复叮嘱友人“看讫,火之”,“传闻京师,非细事也”。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黄州的生活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他观察问题变得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又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 三、放录音范读,学生轻声跟读。 四、朗读

1、 学生朗读,注意气势(教师讲评)

引典故以加深学生对苏词豪放特点的感悟:“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充分说明了苏词豪迈奔放,坦率开朗的特点,这与低沉感伤,绮罗香泽的婉约派不同,读词时要感受。

苏轼之前“词为艳科”,直到苏轼才一扫绮罗香泽之态,以词言志,以诗为词,意境博大,豪迈奔放,创“豪放”词派,朗读中注意这种气势。(投影:豪放词派 以词言志,意境开阔) 3、 学生再读,读出感情、气势

4、 学生表达朗读感受:豪放、大气、感伤、不平 六、整体感知

从章法上说,词的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

(1) 上、下阕分别写什么?

上阕:描写赤壁之景,引出当时众多的英雄人物。 下阕:塑造周瑜形象,抒发自己的感慨。

七、词句鉴赏

①思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的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出场造成声势。

②思考:“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迭。先写江岸,后写江水。既正面描写赤壁江山胜景,又勾勒古战场景象,真可谓是有声有色。 ③思考:“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过渡。“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 ④ 讨论:为什么单单怀周瑜? 明确:a、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 团练副使 虚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 b、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 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c、惺惺惜惺惺 苏轼:“知音如周瑜。”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⑤思考: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插进“小乔初嫁了”一语?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

明确: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插写小乔突出周瑜少年英雄气宇不凡。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八、探究思考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明确:“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苏轼在《前赤壁赋》里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李白在《把酒问月》里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也许苏轼在想:人生真的犹如一场空梦,辉煌像周瑜那样是一生,郁闷像我苏轼一样也是一生,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面前,在圆缺循环的月亮面前,一切的失意潦倒,迫害挫折,郁闷愁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态度,这也就是苏轼的诗意人生。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情,这难道算是消极吗?这其实告诉我们一个朴实的生活道理,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当你遇到人生苦难时,抱怨无济于事,伤感徒增烦恼,所以要学会自我解脱和心灵释放,想想人生也就犹如一场梦,“古今将相今何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天大的困难放到短暂而宝贵的人生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又何必苦苦去计较什么呢?这就是人生的豁达境界。苏轼年轻时也是意气风发,拼搏进取,有“澄清天下之志”,而“乌台诗案”让他站到了死亡的边沿线上,也许鬼神在向他敲门的时候,苏轼才能真正的体会和领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说这就是“消极”,那么,我想说,人生需要这样的消极,建立自己的弹性人生,或许正是一个人积极进取的另一种表现。 九、小结:

借咏史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这首词历来被视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其豪放词风一方面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词的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意境开阔,气象恢弘,而且

江山、历史、人物逐一收入眼底。另外一处景物描写则是对古战场险要地势的勾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豪放词风的另一方面还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周瑜的雄姿英发与出众的才华都寄予着词人的赞美之情。称赞周瑜,表明了词人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心志。 这首词,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宏大,是前所未有的。 十、学生背诵本词

十一、作业布置:自由讨论婉约派和豪放派的异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