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媒体对大学生榜样教育的影响和对策

来源:化拓教育网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第30卷第24期总第214期

新媒体对大学生榜样教育的影响和对策

周可可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扬州25127)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在新媒体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教育者必须准确把握新媒体对榜样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 从中寻找对策,才能迅速占领这一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增强榜样教育的有效性,从而使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榜样教育[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24- 0012- 03[本刊网址]http ://www. hbxb. net(三)榜样教育效果不理想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复杂性,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艰巨 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审时度势,娴熟地运用各种方法和技 巧去开展工作,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性。”榜样教育 要使大学生将榜样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必须要注重教育的 艺术性,才能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主观能动性。然而,高 校在开展榜样教育时,常常以理论灌输为主要内容和形式,本来 生动鲜活的榜样形象在空洞的说教中变得平面化,使得学生对 榜样精神仅有认识而缺乏共鸣,何谈付诸学习和模仿。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榜样教育的挑战(一) 新媒体使榜样教育的实施主体更多元

由于受到传统媒介的限制,传统教育的实施主体一一主要 是指老师(学校)、家长(家庭)、领导(社会)一一必须面对面地 向受教育者传递信息。而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打破了传统教育 的时空限制和渠道限制,使教育主客体分离,亦即师生分离,进 而产生了虚拟性和隐匿性的特点。一方面,在新媒体环境下,大 学生知识来源更加丰富,他们不仅可以得到本校老师传授知识, 甚至可以轻松获取来自他校、他国的教育资源,教育主体在新媒 体时代向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具 有去中心化的特点,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具有强大的信息传 播能力,因此教育主客体的界限必然变得模糊,甚至能够相互转 化。思政教育工作者等传统榜样教育的主体的影响力必然受到 冲击,与此同时,教育主体的多元化也带来了教育内容的不可 控性。

(二) 新媒体使榜样选树标准受到冲击

标准是衡量人和事物的尺度,按照科学而严谨的标准选树 榜样,是榜样教育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保障。然而,新媒体的发 展使自由主义、民主主义、虚无主义等各种良莠不齐的社会思潮 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大学生对“榜样”类型的 选择选择。加上媒体炒作和“引导”偶像明星、亿万富翁、草根 英雄、网游大咖、网络大V等,都可能成为许多学生学习崇拜的

doi : 10. 3969/j. issn. 1671-5918. 2017. 24.005

榜样教育是一个包括了教育主体、教育客体以及教育情境 等基本要素在内的多种因子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有一个不 可忽视的新兴力量源——

榜样传播渠道的革新,以互联网、数字

媒介为表征的新媒体所裹挟的正负效应对传统榜样教育带来挑 战。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总书 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 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当 “0后”大学新生已经走人大学校园时,当前,我们亟需找到传统 大学生榜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依托新媒体创新榜样教育模式。

一、传统大学生榜样教育存在的问题(一) 榜样类型吸引力不强

大学生榜样教育是一个感知一模仿一习得的过程,要完成 这一教育过程,首先要让大学生对榜样产生兴趣,进而产生学习 和模仿的意愿。然而,当前,高校在开展榜样教育时往往不能从 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对经由主流媒体宣传而成为 全社会学习的榜样进行解读和阐释,不能将榜样教育与大学生 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与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所盼联系起来,因此 大学生无法形成模仿意愿。另一方面,高校自己选树的“三好学 生” “优秀共青团员”等优秀学生代表,虽然离学生很近,但是这 些榜样大多是通过校方选树出来的,而不是大学生主动寻找的 符合自身需求的榜样,因此对大学生来说,吸引力不强。

(二) 榜样宣传创新不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榜样宣传的手段直接影响宣传 效果,宣传效果决定了榜样教育的效果。高校在运用传统媒体, 如报纸、校园广播、先进事迹报告会、学校官网等进行榜样教育 宣传时,经验丰富、得心应手。但是适应新变化、应用新媒体的 能力还不够。有的高校虽然已经有意识地构建新媒体宣传矩 阵,并通过新媒体开展了一定的榜样教育,但是仍然存在“新瓶 装老酒”的现象,宣传内容存在模式化、套路化的现象,影响了宣 传效果。有的高校新媒体平台整合不够,不能共同发力,榜样宣 传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够,降低了宣传效果。收稿日期:2017-9-26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5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榜样的力量——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SJD756)。

当代大学生榜样教育现状的实证分析及对策研

作者简介:周可可,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12

30卷第24期总第214期2017年12月(下)

Journal of HUBEI Correspondence University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Vol. 30. NO. 24( Gen. NO. 214)

Dec. (last half)2017

榜样。榜样选树主流标准受到挑战,传统的榜样教育日益边缘化。

(三)新媒体使榜样教育的监管难度增大

随着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但是新媒体的便捷性和易获性无形中增加了榜样教育的监管难 度。一方面智能便携设备的发展使信息传递更加便捷,一条榜 样教育的内容发布后,可以迅速通过微博、微信等各种渠道转 载、扩散,但是在传播过程中有可能发生信息裂变,造成榜样教 育内容被曲解,榜样教育效果被消解。另一方面,互联网在提供 快速分享与交流的平台时,也为负面信息和虚假信息提供了生 存传播空间,大学生往往对这些消息的鉴别能力较弱,更易受其 思辨的,因此,需要对教育内容进行重新编码、创新“生产”才能 生动形象地将榜样精神转化为易于传播新媒体语言。二是要提 高思政工作队伍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力。通过经验交流、技术培 训、在职学习等,提高他们对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和处理能 力,能够利用新媒体技术设置、发布、传递信息和处理不良信息。 三是要借助新媒体构建有效的发声交流平台。要通过建立微 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唱好主旋律、发出好声音、传播正 能量,做好舆论引导者。要充分发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 用,指导学生社团、学生干部建立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互动平 台,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应用新媒体切实掌握大学生 的思想状况和实际需求,借助新媒体满足大学生的客观需要。

影响。

三、 新媒体对大学生榜样教育的机遇(一) 新媒体使榜样教育的素材更丰富

互联网最主要的特点是信息的海量性。随着智能手机的发 展,移动互联网为教育者提供了最新、最有时效性的信息渠道。 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需 要,利用新媒体轻松、及时捕捉大量的信息,通过提炼信息,挖掘 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素材的数量。另一方面,新媒体平台的 开放性能够为教育者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榜样形象,丰富榜样教 育素材的类型。他们既可以是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也可以是创 业之星、励志达人。

(二) 新媒体使榜样教育的影响传播力更强

传统榜样教育的宣传场所主要是学校、家庭或者社会。随 着新媒体的发展,“信息传播和接收不再是学校、家庭或社会对 学生‘ 一对多'‘上对下’的单通道传播模式,而是人人都可以成 为信息源和信息中心的多通道交互式传播模式”借助新媒体, 大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成长需求寻找榜样,并能够自觉地传播 榜样事迹,扩大榜样的影响范围,增强榜样宣传的效果。

(三) 新媒体为榜样教育的实践提供了良好环境

榜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教育大学生领会榜样精神的内 涵,引导大学生观察模仿榜样行为,并最终转化为自我的行为习 惯。因此,实现榜样教育效果的落脚点在实践。新媒体的强大 功能为这个转化过程的实现提供优良的环境。一方面,新媒体 具有即时性强和再现性强等特点,能够让大学生在观察学习榜 样过程中随时随地对照榜样言行进行自我调节。另一方面,新 媒体往往通过漫画、动画、短视频等年轻人喜爱的形式进行传 播,使大学生学习和模仿起来更加便捷容易。

四、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榜样教育模式的创新

榜样教育要适应时代发展,必须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坚持 以学生为中心,以新媒体为依托,创新教育模式,做到教育接地 气,榜样有人气。

(一)提高教育主体的新媒体素养

学校要牢牢把握新媒体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坚 持以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工作干部等为主,打造一支有思 想、有知识、有技术、有干劲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充分发挥 教师在榜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一是要提高思政工作队伍对新 媒体信息的生产能力。在新媒体中传播的信息,通常具有简单 化、符号化、生动化的特点,而思政教育话语体系往往是抽象与

(二) 构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榜样选树模式

“自上而下”是指以学校为主体,按照学校确定的标准,通过 学校行政力量推动,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选拔一批成绩优异、表 现突出的学生榜样,比如“三好学生” “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 青团员”等,这种榜样选树模式,大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地 位,因此,他们对榜样缺少发自内心的情感认同。当代大学生思 维活跃、个性张扬,这种“自上而下”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 榜样教育更加主动和自主的需求。因此,高校应该在“自上而 下”基础上,有机融人“自下而上”的模式,通过新媒体渠道,注重 交流、倾听大学生的声音,让大学生真正参与到选树榜样活动 中。与此同时,学生在投票过程中,通过阅读候选人的事迹材 料,能够对榜样形象形成更深刻的记忆,为榜样教育的开展打下 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投票的形式使评选程序更加透明公开,对 学生也是一次生动的民主教育。

(三) 注重身边榜样的选树

美国教育家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指出,与观察者经常有 固定交往的人,常常成为观察者反复观察、模仿的对象。或者 说,观察者与榜样之间的共同点较多,榜样行为也是容易被习得 的。对大学生来说,从他们朝夕相处的同学中选树榜样,即使形 象不够高大完美,但是使人感到更真实、更亲切,能够引起共鸣, 从而使榜样的力量得到更好的发挥。此外,辅导员、任课教师等 高校工作者也是很好的榜样,他们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学业发 展、道德品质将会产生激励作用,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形成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此,高校可以将班杜拉的观察学 习理论作为榜样教育的理论基础。在实践中,可以根据年级、专 业、性别、兴趣爱好等不同特点,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群体,再根据 各个群体的需求,寻找适合他们的身边榜样。比如扬州工业职 业技术学院每年毕业季开展“知识学霸”“技能土豪”“社团精 英”和“文体明星”评选,开展“感动扬工”校园阳光人物和“我最 喜爱的教师”评选,正是为不同群体的学生树立了不同类型但同 样优秀的榜样。由于这些榜样就来自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学生 对榜样的形象更加认同,对榜样的事迹更加愿意学习实践,确保 了榜样力量的发挥。

(四) 建立榜样教育的评价机制

当前,榜样教育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就是尚未建成一套 有效果反馈和评价机制,“信息反馈不够及时顺畅,以致出现榜 样选树和宣传红红火火,榜样学习和模仿冷冷清的现象”因

13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第30卷第24期总第214期

此,必须要抓紧建立行之有效的榜样教育的评价机制,应着重注 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明确评价主体。榜样教育的评价应当以榜 样教育的实施、管理部门为主,榜样教育客体(即大学生)共同参 与,确保评价全面性。二是要采用网络化评价方式。通过建立

网上评价平台、开展网上问卷调查等方式,掌握榜样教育的开展 情况。三是要坚持实践标准。可以利用大数据的手段,通过微 博、微信朋友圈等新媒体平台了解掌握大学生在接受榜样教育 前后的行为动态,从而对榜样教育的效果进行客观评价。

参考文献:

[1 ]张静芳,单杰.论新媒体视域下公民道德建设的榜样机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7) :51.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31.

Influence of New Media on Mode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Countermeasures

ZHOU Ke - ke

(Yangzhou Polytechnic Institute,Yangzhou Jiangsu 225127, China)

Abstract: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re growing up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Educators must accurately grasp the new

medial for example educaton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and seek countermeasures in the occupy the important position quickly,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del education,so that students can establish a correctworld outlook and the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Key words : new media;college students;model education (责任编辑:桂杉杉)

ideol

(上接第11页)

参考文献:

[1 ]魏颖.高校学术团队管理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6.

[2] 熊淑萍,刘勤.“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培养机制探究[J].大家,2012(10).[3]

冯国忠,黄政艳.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探索——

为例[J].高教论坛,2014(6).

[4] 尹桂波.高职院校深层次合作现状与启示[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 1).[5] 屈崇丽.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访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数控专业教学团队[J].管理与观察,2010(20).

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国家骨干高职院

Research on the 11 Double-teacher Type” Teaching Team Constru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based on the “ School-Enterprise Dual Path”

ZHUAi - mei,QIUXiao - long,LUJing

(Kunshan Dengyun Vocational College, Kunshan Jiangsu 215300, China)

Abstract: The “double-teacher type” teaching team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training of hi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hich is the primary task of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school. It is the focus of the stud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onstruct a high-quality udouble-teacher type” teaching team which is structured,coordinated and complementary. With the cooperation of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he u school-enterprise duhas become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the construction of “ double teacher” teaching team in various vocasion bet-ween the two sides target,resource integration between both sides,we should build the two-way part-time teams andteam work platform,standardize the team working process, build system of team management,innovation mananism, form the win--win bet-wee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cooperation together.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double-teacher type ; teaching team; dual path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win--win situation (责任编辑:桂杉杉)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