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语文课程改革热点年度述评
来源:化拓教育网
发现,流行最为广泛、最深入人心的主题词是“有效 教学”。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一, 使用“有效教学”概念存在不少的混乱。其二,什么是 真正的“有效教学”没有搞清楚。其三,“有效教学”在 一些地方已悄然地被异化。正因为如此,研究者一篇 篇力作就“有效教学”的概念、内涵以及基本价值取 向展开论述,作了视角独特的精辟阐述。 “有效教学”这个概念,在新课程改革的当下被 频繁地使用,然而很多人在使用这个概念时是相当 模糊的,表现在:“有效”是指“有效果”还是“有效 率” “效”按“效率”解如何检验i“效”按“效果”解如 何检验。正由于“有效教学”这个概念的混乱使用,加 上语文教学的特殊性,语文有效教学问题似乎显得 尤其突出。唐子江在《语文“有效教学”批判》一文中 认为:语文教学要讲效率,但其最终目的应该是追求 效果。教学效果有显性的和隐性的,不能由于显性效 果不明显而轻易认为那是“无效教学”,因为还有隐 性效果有待观察。对于语文学科的教学来说,隐性的 和长期的效果更值得关注,这是由于语文能力的加 强、人格特征的形成、民族心理的领会乃至整个传 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很多因素促成,其中极为重要的 一个要素是时间。正确把握语文“有效教学”这个概 念的内涵,它应该是有助于消解当下语文教学中片 面追求“高效率”和“好效果”而产生的流弊的。 有论者认为,教学是内蕴价值的活动,“有效教 学”的根本追求应当是价值追求,当下的“有效教学” 对价值的认识和追求存在不少的问题。成尚荣在《教 学改革绝不能止于“有效教学”》一文中,总结了当下 “有效教学”在价值追求上存在的三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以“有效”代替价值,有效的就是有价值的。其 二,以“有用”代替“有效”,又以“有效”代替价值。其 三,重视工具理性,而忽略价值理性。他认为,这些问 题不解决,或者解决不好,“有效教学”就不能促进发 展,达不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有效教学”很值得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改革 现状很值得反思。成尚荣先生坚定地认为,教学改革 绝不能止于“有效教学”,绝不能以“有效教学”代替 整个教学改革。他说,教学的根本变革在于以学生的 学习为核心,是“让学”,让学生学会学习。而其主要 方向和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渐成语文界主流话语 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深入进行的今天,教师 的专业化建设日益凸现其必要性、紧迫性。“没有教 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改革的发展。课程改革实 际是人的变革”。(倪文锦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渐 成语文界主流话语。语文教育专家、教研员从不同角 度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了深度的思考,提出不少 有见地的观点。 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是具备多方面的专业 素养。李新生在《语文教师专业发展谈》一文中提出, 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语文教 师的人格素养(对、自己职业的热爱,具备优秀的意志 品质)。2.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专业化理念、专业化 知识、专业化技能)。3.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课程教 学的研究能力、课程标准的研究能力、教学实际的研 究能力)。 有论者认为,语文教师的审美素养是实施和落 实审美教育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语文教师需不 断提高审美素养,自觉系统地学习美学、审美教育理 论知识,经常主动参加审美实践。 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安身立命之道”。有 论者从提高自身的文本阅读能力来谈教师专业化建 设,提出了不同寻常的见解: 文本解读:收放有度, 在作者创造与读者再创造之间领悟。2.入乎其中:关 注文本,在文心与我心之间考量。3.知“人“论“著”: 关注作者,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思考。4.他山之石:他 山之“石”,他山之“论”,皆可攻玉。 有论者从学生作文内容谈教师专业化建设,提 出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必须以一个“杂家”的 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是因为:1.知识的丰富性, 促使你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2.语言的时代性,促使 你必须接纳新鲜的知识。3.题材的广泛性,促使你必 须关注学生的成长。 有论者提出,为了适应语文课堂教学机制的独特 性,语文教师应具备以下能力:1.敏锐的观察力。2.机 智的自控能力。3.灵活的调试能力。4.高效的释疑能 力。5.睿智的幽默能力。 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提高自身素养是语文教师的必然选择。专业素养是 教学月刊小学版2011.12语文 5— 问题:l_1氐估儿童的语言能力和审美能力。2.偏离与 儿童语言发展相结合的语言系统。3.违反儿童的整 体性思维方式。4.忽视儿童生命所拥有的有价值的 人文性。他指出,小学语文教材在整体上,显示出低 估儿童语言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倾向,其标志就 是收入了大量思想贫瘠、艺术粗劣的“短小轻薄”的 “教材体”文章。现有教材表面看起来儿童文学作品 的数量不少,但是,很多篇章是似是而非的“教材体” 儿童文学。所谓“教材体”儿童文学,是指教材编写者 根据自己的某种儿童文学感觉,为教材编写的文章, 其中也包含被删节的儿童文学作品。他认为,语文教 材选入的应是自然天成的美文。 对小学语文教材的评价,“一线用户”很有发言 权,表达了他们的看法,总体来说,“感觉好的课文 还是偏少了一些”,教材太“正襟危坐”,教材中有些 文章的教育意义太浓厚,担负了爱国主义、亲情教育 等太多责任,表现也很直白。他们希望多看到~点 文质兼美的文章,即文章有主题思想,但可以以文 学的方式体现出来,学生愿意读,能得到美的享受。 对语文教材出现的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人 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提出质疑、异议甚至批评,这都 是必要的,反映了人们对母语教育的关注,这对进一 步完善教材建设十分有益。笔者认为,不应该因为对 某些问题的批评而导致对教材改革的否定,更不应 该因为某些技术上的失误而导致对教材改革意义的 漠视。 (七)烦具影响力的“语文教育研究学派” 进人人们的视野 本年度有研究者把目光聚焦于当代“语文教育 研究学派”,对推进我国语文教育研究向着多元化、 纵深化发展意义重大。屠锦江先生在《中学语文教学 参考》撰文,以地域为标志,梳理出七个当代“语文教 育研究学派”,分别对其代表人物的研究重点、学术特 色进行了详尽分析,确实是一件有价值、有意义的事。 以孙绍振、潘新和、陈日亮为代表的“福建学派”, 该学派的学术特色是:注重文本的解读,强调返璞归 真的语文教育,突.出写作教育与文学教育的研究。 以王松泉、王尚文、潘涌、蔡伟为代表的“浙江学 派”,该学派的学术特色是:多元共存的价值取向,鲜明 的问题意识,课程论的立场,专业化、学术化的追求。 皇8 教学月刊一卜学版2Ol1.12语文 以顾黄初、徐林祥、洪宗礼、董菊初、魏本亚、王 栋生为代表的“江苏学派”,该学派的学术特色是:追 求语文教育的民族化、科学化、现代化,继承叶圣陶 的语文教育思想,并在继承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在研 究风格上,严谨求实,崇尚质朴。 以于漪、钱梦龙、巢宗祺、方智范、倪文锦、陶本 、王荣生、李海林为代表的“上海学派”,该学派的 学术特色是:学术气氛活跃,学术主张纷呈,注重学 理建构,推陈出新,标新立异,彰显出海纳百川、开拓 创新的学术气派。 以曹明海、曹洪顺、潘庆玉为代表的“山东学派”, 该学派的学术特色是:擅长运用文化学的理论方法 来探讨语文教育本质、特性和规律,偏于宏观阐释语 文教育的文化功能与人的发展、语文教育的文化过 程及其对人格发展、生命成长的关怀。 以周庆元、程大琥、张良田、李维鼎为代表的“湖 南学派”,该学派的学术特色是:大气、沉稳,其基于 语文教育做整体观照的研究思路,将其研究提升到 学科教育学的高度,从而拓宽了研究领域,提高了理 论层次。 以刘淼、郑国民、钱理群为代表的“北京学派”, 该学派的学术特色是:研究语文教育“古”“今”结合, 既具有历史的纵深感,也显示出鲜活的时代气息。 语文教育研究学派的形成,是众多优秀教师实 践智慧和理性探索的积淀,并在新时期得到光大和 升华,他们在语文教育的“民族化、科学化、现代化” 上所做的许多探索是卓有成效的,会给一方语文教 育改革产生优质引领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魏本亚.中学语文课程改革十年的深度思考 [J].语文建设,2011,(4). 【2】魏本亚,严逊才.小学语文课改十年的问题 与反思[J].语文建设,2011,(3). 【3】周一贯.课改:“高耗低效”的梦魇[J].小学 语文教学,20n,(4). 【4】戴正兴.十年课改革故鼎新EJ].语文教学 通讯,2011,(2). 【5】唐子江.语文“有效教学”批判[J].教育学术 月刊,2008,(5). 【6】成尚荣.教学改革绝不能止于“有效教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