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西南某水电站右坝肩倾倒变形体发育特征及处理

来源:化拓教育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5卷第6期 2 00 6年1 2月 四 川水 力 发电 V(,1.25.No.6 Dec..2 0 0 6 Sichuan Water Power 西南某水电站右坝肩倾倒变形体发育特征及处理 施裕兵, 李崇标, 周 波 (中国水利水电顾 集团成都勘测设}t- ̄0f究院。四JII成掷610072) ・ 摘要:通过地表测绘、钻探、硐探等方法洋细测查饵南某水电站右坝肩倾倒变形体的二r=程地质条件。并在稳定性分析的堆 础上作出针对性处理意见。可使其满足工程要求。 关键词:右坝肩;倾倒变形;工程地质特性 中国分类号:TV698;TU4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2184(2006)06-0077-03 l概述 泥块碎石,厚度一般数m一10余m。河谷两岸拔 西南某水电站为梯级开发的龙头水库电站, 河高2—5 ITI一般分布I级阶地,拔河高25~30 坝型为土质心墙堆石坝,设计坝高l08 m,坝顶高 m零星发育Ⅱ级阶地。 程2 274 m。选用右岸引水方案,利用落差236 坝区基岩为薄~中厚层状,灰一灰绿色砂岩、 1TI,装机容量70 MW。 板岩,岩层产状:N40。一65。W/SW/75。~90。。 坝区河流曲折,平面上呈“S”型展布,河谷呈 与工程相关的地层是其一、=、三、四岩性层,分别 不对称“V”型。由于坝轴线下游河流向右急转及 为板岩夹砂岩(z ‘)、变质石英砂岩与板岩互层 右岸岩窝沟的强烈切割,右坝肩表现为单薄条形 (z )、板岩夹少量砂岩(Z: 。)、变质砂岩与板岩 山脊地貌。山脊走向由S10。E呈弧形逐步转为 互层(z2 )o ¥25。W(见图1),坡休三而临宁,地表测绘发现右 坝区无较大规模的断层带分布,仅发育少量 随机小断层、层间挤压带,宽度一般l~10 cm,由 少量糜棱岩、构造片岩等组成。裂隙系统以层面 为主,产状N40。~65。W/SW/__75。~90。,间距l ~30 cm。此外,右坝肩主要发育三组裂隙:① N30。一50。E/SEZ-60。~72。,裂面平直光滑,延伸 长1—3 m,间距0.5—1 m。②N45。~65。E/NW /_80。一85。,裂面平直光滑,延伸长度<2 m,间距 0.3—0.5 m。③近EW/N/_5。一12。,裂面平直粗 糙,延伸长度>3 H1,零星发育。 3倾倒变形体的分布与工程地质特性 据倾倒变形体发育特征的差异,将变形体分为 图1右坝肩工程地质平面 岩窝沟沟口倾倒变形体(1号倾倒变形体)及坝轴 坝肩条形山脊存在倾倒变形岩体。为查明变形体 线下游倾倒变形体(2号倾倒变形体),见图l。 的工程地质特性及其对右坝肩边坡稳定性的影 3.1 l号倾倒变形体 响,通过大比例尺地表测绘、硐探、钻探等手段对 位于岩窝沟内距沟15 80—240 m处,为岩窝 该部位倾倒变形体进行了专门勘察。 沟右岸侧坡。坡体走向N5。~10。W,自然坡度 2坝区地质条件 40。~45。。此变形体后缘总体上以坡顶ZK306、 坝区第四系残积、坡积、崩积成因覆盖层分布 ZK303一线为界,向岩窝沟上游方向倾倒,顺岩窝 于山脊顶部、侧坡及坡脚地带,为含块碎石土或含 沟方向长150—260 m,从坡脚高程2 190 m至坡 收稿日期:2005・12-20 顶高程2 340 m,横向宽110~145 m,分布面积约 7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4万m ,垂向深度l5~46 ITI,体积约74万m 。 见 2、3. —26 ITI以外岩层向坡外偏岩窝沟上游方向倾倒, 地层产状变为反倾山里35。.一52。,岩体松弛破 碎,难以成硐;平硐23—26 m处见倾倒折断带,折 断面星犬牙状发育.错 岩层冥有 断拉裂i蠲部 架空现象,接触带上未见连续的泥化软弱夹层分 布,但局部为岩块岩屑;26 m以内岩层产状逐渐 恢复正常,且岩体挤压紧密,相对完整。PD19平 硐揭示高程2 263.7 m处进尺l6.5 m段岩体松 弛破碎,呈散体结构,硐室塌顶,难以成硐,压弯压 斜支撑木,探硐开挖被迫停止。PD8平砜上平段 上游支硐揭示,高程2 261. 34 ITI处水平深度约72 冈2:260 m高程平切面图 ’坡面上基岩零星出露,均见倾倒变形,卸荷松 弛岩层产状由N40。~5O。w/sw L75。.一90。倾倒 为N50。一70。W/NE 15。~52。。沟内于PD19平 ITI范围内岩体均产生倾倒变形,硐壁及顶拱岩体 松弛、破碎、自稳性差,裂隙很发育,且均有锈染。 此处揭示的倾倒变形体接触带底部发育有3O一 50 era的岩块岩屑型破碎带,岩块岩屑未见擦痕 或磨圆。 3.2 2号倾倒变形体 。 。硐EI向沟内约90 ITI处,地表出露的地层产状渐趋 正常。 据PD20平硐揭示。高程2 193 m水平深23 位于右岸烦轴线下游一带,从坡顶垭口奎下 图3 1.1剖面图 游河湾约240 m范围内,表层岩体向河湾下游临 空面倾倒变形0 在高程2 230 ITI处 坝肩一带倾 倒变形岩体水平探度为88.5 m,坡顶一带ZK305 钻孔揭示垂向深度为33 m,平面上分布面积约为 4.27方 方置约130万m 。 88.5 ITI以里岩层倾角变陡,产状N47。一555"W/ SW 80。~84。;向上游的2号支硐内,0—7 3 m 段岩层倾角为4O。~55"。7.3一l6.3 nl段岩层倾 角变缓为lO。 25。,岩体倾倒折断、松弛破碎, 地表测绘发现,此带岩层产状为N40。一65。 礴 ;W 32 一 ,相比坝区岩层正常产状N40。 65 w/sw L75: ̄一90。。倾角明显变缓。PD8平 硐揭示,18.3 m以外岩体强烈松弛、破碎,探硐全 断面支撑;2l一’65 m段岩层倾角由72。渐变为44Q, 58。;65—88.5 m段岩层倾角变为20p一35。.且 在88 m处见倾倒折断拉裂现象,岩层局部架空; ’一l6.3 111上游岩层挤压紧密,产状渐转正常 下游 支硐内l5 m处出现拉裂松弛,22 nl以外岩层向 山外偏上游方向倾倒,倾角变缓为24。一37。。 PD8平硐上方Z O2钻孔(孔口高程为 2 292.52 m)孔深44.41 m以上岩体破碎,必须下 套管后方可继续钻进,无法作压水试验,且在孔深 47.24—52。.27 tll段严重漏水,压水试验时渗水量 达103 L/min,孔内无法升压;52.27 m以下透水 7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率迅速减小,均小于2 Lu。位于PD8硐口的 ZK301孔也存在与ZK302同样的问题,孔深 19.31 m以上段,需下套管才能继续钻进,孔深 号变形体折断带主要为岩块岩屑,局部表现为折 断;2号变形体底部主要表现为折断,局部为岩块 岩屑。折断带中的岩块岩屑保持原始状态,未见 3O.45~35.32 rn段严重漏水,.渗水量达86 L/ 擦痕或磨圆浙断带两侧岩层亦未产生明显错位, rain,35.32 m以下透水性减弱,均不大于3 Lu。 表明变形体没有产生沿拉裂——折断带的整体蠕 ZK305钻孔揭示,0—33 m段岩体破碎,孔壁易 变或滑移。 垮,需下套管钻进.孔深33 rn处岩芯中层面倾角 综合以上分析,初步判断1号变形体处于累 变缓为2O。~26。,33 rn以下岩层倾角变陡,结构 进性变形的初期阶段,天然状态下整体基本稳定, 紧密,岩芯完整。 但工程运行后受水库蓄水、水位骤降等影响,将难 以上现象表明,发生倾倒后,变形体内岩层产 以自稳;2号变形体处于时效变形阶段的后期,天 状变化明显,层间相互错动、拉裂,岩体松弛、破 然状态下可保持整体稳定。 碎,裂隙发育,岩体质量变差,渗透性显著增强。 5 结语 变形体底部存在一定宽度的折断带,为变形体与 (1)右坝肩岩体受地层产状与岸坡结构特定 正常岩体的分界,向下岩体渐转正常。 组合影响,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产生倾倒变形。 4倾倒变形体稳定性分析 + 倾倒变形体内岩体松弛、破碎,开挖仅2 rn洞径的 倾倒变形主要发育在由直立或陡倾的层状岩 探洞亦难以自稳,谬透性增强,次生改造明显,岩 体组成的中一陡坡中,且结构面走向与坡面走向 体质量变差。初步判断1号变形体天然状态整体 夹角一般小于3O。,是陡倾的板状岩体在自重产 基本稳定,2号变形体整体稳定。 生的弯矩作用下,由前缘开始向临空方向作悬臂 (2)由于1号变形体在天然状态下基本稳 梁弯曲,经时效变形,逐渐向坡内发展的一种边坡 定,工程运行后受不利工况影响难以自稳,且属近 变形破坏方式。弯曲的岩层之间相互错动,并伴 坝库岸,对工程影响大,应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处 有拉裂。形成平行岩层走向的槽沟或反坡台阶。 理。处理的基本原则是减小变形体下滑力,改良 倾倒变形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卸荷 岩体物理力学性质,降低地表水与地下水影响,增 回弹陡裂面拉裂阶段,主要由表生改造产生的应 大抗滑力。施工过程中,对边坡2 235 rn高程以 力释放引发;(2)板梁弯曲,拉裂面向深部扩展并 上按坡度1:1.5—1:2作削坡处理,表层设2.5 rn 向坡后推移——时效变形阶段,由自重应力引起; ×2.5 rn、L=4.5 m的系统锚杆并固结灌浆,坡面 (3)板梁根部折裂、压碎——累进性破坏阶段,最 挂网喷混凝土,深部沿坝线结合帷幕灌浆作固结 大弯折带形成倾向坡外的断断续续的拉裂面,使 处理,坡顶设排水沟,坡脚作混凝土挡墙。处理完 原来垂直层面的近于水平的裂隙转为向坡外倾 成后及时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仅初期产生了一 斜,使弯曲——拉裂型边坡向蠕滑——拉裂型转 定量的回弹变形,随时间推移,变形渐趋稳定。 化,最终可能导致滑坡。 (3)针对水电工程中倾倒变形体,采用大比 根据上述右坝肩1号及2号倾倒变形岩体的 例尺地表地质测绘、钻探、硐探等方法详细调查其 发育特征作出了以下分析: 发育特征与工程地质条件,选择表层处理与深部 (1)两个倾倒变形体后坡未见拉裂缝或槽沟 处理相结合、坡顶减载与坡脚支挡相结合的措施 等变形迹象,坡面未见崩塌破坏,仅表现为局部地 进行处理,可以满足工程要求。 带地形向外凸出,表层变形破坏特征不明显。 (2)倾倒变形体内岩层产状变化明显,层间 作者简介: 施裕兵(1965-).男。江苏海门人, 主任,没汁副总工程师,高级 相互错动、拉裂,裂隙发育、松弛破碎,渗透性增 工程师,在读工程硕士,从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查及 强,表明岩体受到强烈改造,物理力学特性恶化。 土工程技术工作; (3)倾倒变形体底部的折断带是岩层受到强 李崇标(.1982一),男.L【I东淄博人.助理 E程师.学: 从事水利水 电工程地质l均杏及岩土工程技术工怍; 烈弯曲形成,属拉裂——折断成因。折断带主要 周波(197%),埘,山西河曲人.助理 挫师.学: 。从事水利水 为岩层破坏后形成的岩块、岩屑 形态保持很好, 电工程地质勘查及岩土:l二程技术 E作. (责任编辑:李燕辉) 未见连续分布的泥型或泥夹碎石型软弱夹层。l 7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