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新民歌与传统民歌之比较研究

来源:化拓教育网
第36卷第3期赤峰学院学报渊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冤

Vol.36No.32015年3月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渊Soc.Sci冤Mar.2015中国新民歌与传统民歌之比较研究张丽丽

渊安徽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袁安徽合肥230039冤

要院中国的民歌历史悠久袁它以优美的旋律闻名于世袁沿着历史的脚步被流传下来遥随着社会的进步尧时代的发展袁人

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创新和引领时尚已成为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新的生活理念遥然而在民歌领域里袁传统的民歌对于人民大众来说已经听得乏味袁一部分演唱家在原有传统民歌唱法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流行元素袁把歌曲演绎时尚化了些袁符合和迎合了大众的听觉审美习惯袁并被大众所接受袁于是我们把这种民歌叫做野新民歌冶遥新民歌的出现使得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得到了满足袁新民歌已经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遥

关键词院民歌曰传统民歌曰新民歌中图分类号院J642文献标识码院A文章编号院1673-2596渊2015冤03-0196-03一尧传统民歌的概念

民歌是民间诗歌的演唱形式袁也称作民间歌曲袁它是文野曲鲜种花尧剧调种冶的的曲运牌用而形式大进显入身说手唱袁各自和戏赋曲予新领域颖中时的韵袁味又遥因不第三同袁

学与音乐充分结合的综合性产物遥

是人民大众性遥民歌由大众创造袁当然大众也是离不开民歌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袁人类的精神文的遥它的产生与流传袁与人民大众的生活习惯紧密联系在一化生活和审美观念发生了改变,于是民歌出现了两个野分支冶起遥它的即兴性与变异性袁归根结底是出自群众的智慧袁凝要要要传聚着群众的感情尧爱好袁以及它们的审美观和艺术观遥总而传统统民民歌歌和袁新是民由歌人遥民群众在生产劳动的同时自己创造

言之袁它不仅高度概括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袁又使民族气出来的歌曲遥历史的变革与时代的发展使其也随之改变遥它

质得以提炼与升华遥

根植于民间袁长期在人民中间流传袁依靠人们口传心授袁在二尧新民歌的界定

世代相传中获得发展尧演变和丰富遥它具有自然尧纯朴尧优美的特点袁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尧心理素质和审美情民群野众新创民作歌的袁具应有当民族是指风现格代社会在及大众品传位统的民特歌点的的基础歌曲上遥由冶人

[2]趣遥它可以表达每一个时期人民大众的心里袁在群众心里自现代社会的新民歌袁简单地讲就是民族和流行尧美声相结合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惯性心理遥即野以口头方式传播于特定的的唱法袁在当今社会趋于流行化趋势袁它是区别于20世纪民族尧地域社区以及传统习俗生活中的民间歌唱冶[1]五六十年代野新民歌运动冶中的那种民歌种类遥它汲取了美历史悠久袁则非我国的传统民歌莫属袁早在原始社会遥就如出果现说

声和通俗音乐的元素袁加上我国的民族特点发展而来袁已成了民歌遥

为一种新的流行元素遥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袁创传统民歌的流传方式袁依靠的不是乐谱袁而完全是口传新和引领时尚已成为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观念遥随着时代心授袁它是人民大众的口头文学艺术遥无论什么地区多么遥的不断发展袁许多人不断地创作出具有时代感和视听性较远袁从不受时间和地理的影响遥它是生活的镜子袁它伴随着强的声乐作品袁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具有时代气息的新音乐历史袁映照出生活的各个侧面遥人类通过劳动演化发展而人尧新歌手遥一部分歌者在原有传统民歌唱法的基础上增加来袁也通过劳动创造了整个世界袁民歌也是由劳动过程中创了一些流行元素袁把歌曲演绎时尚化了些袁符合和迎合了大造出来的遥

众的听觉审美习惯袁并被大众所接受了袁于是袁便把这种民传统民歌的口头传唱方式袁形成了自己的三大特色院第歌冠之为野新民歌冶遥就是在保持中国传统民歌主体的基础一袁是创作与演唱的即兴性遥见景生情袁词汇贯通袁是民歌歌上袁运用各种现代流行音乐的表达方式来演绎民歌袁提倡一手必须具备的条件遥这种即兴发挥耶引人入胜的本领袁是建种时尚尧娱乐化尧清新尧有特色的音乐观念袁用以迎合日益宽立在他们对生活的深厚感情尧语言的熟练尧音调的精通基础松的社会氛围遥

之上袁而不是顺口胡编遥第二袁是随之带来的变异性遥每一首三尧中国新民歌广泛流行的原因

歌都有其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袁但是经过不同的歌手演新民歌的广泛流行是当今音乐界和社会界存在的一种唱袁表达出的思想情感就会有某些微妙的差别袁往往闪耀着热门现象遥这种新民歌在众多传媒力量的巨大攻势下,有着不一样的光芒遥就如叶茉莉花曳袁一传十袁十传百袁产生了许多广泛的接受群体,并在人们的生活中普遍流传开来遥新民歌种不同的风味袁有些优美流畅袁有些细腻深情袁有些灵巧秀流行的原因有以下三点:丽袁有些豪放激情袁各有各的特色袁各有各的野高招冶遥当它以第一,随着社会环境和生产方式的改变,传统民歌充满-196-.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质朴个性的文化传统及其丰富的内涵已经逐渐消逝袁生活在现代化都市的人们,很难有机会真正地体验遥例如土家族的哭嫁歌,最早它是一种对封建婚姻礼教的不满和控诉,后来成为了一种风俗,假如你不会哭,人家就会觉得你嫁不出去遥但是在经济发展如此快的新世纪袁这种风俗几乎很难出现了遥对传统民歌要要要山歌而言,如今在这个现代化的社会里,求偶也并不是通过互相对唱山歌了遥

第二,如今社会汉语普通话广泛推行,各地的传统方言有时候没办法交流遥传统民歌很多都用其方言演唱袁虽然旋律优美袁可是人民大众没办法把方言歌词延续下去袁一些传统民歌失去了演唱的环境遥由于普通话的广泛普及,少数民族的语言受汉语的影响,出现萎缩的状态遥这给传统民歌造成致命的打击遥

第三,在这个文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里,无论是

民间音乐文化或其他精神文化形式袁他们的文化产品同创造这些产品的过程显然与物质文化有着明显的联系袁并且在每一种精神文化内容与文化活动的后面袁都可感觉到有经济或物质因素的潜在力量在起到制约作用遥因此袁一种比较合理的观点是袁野就文化内容而言袁又可分为物质文化尧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部分或三个层面遥它们的关系是院前者是基础袁中间是中介袁后者处于最上层遥冶[4]人民的经济基础提高了袁精神文化也便提高了袁审美需求也就会越来越得不到满足遥野现代社会里袁人的审美需要尧审美能力尧审美交流尧审美意识形态等所处的审美关系都已发生变化袁主流意识形态对待民歌的态度也不同于以前遥冶[5]由于新民歌配备

了现代高质量的绚丽灯光尧音响等多媒体辅助设施,旋律更

加优美袁效果更加夺目袁从而使得这种新的演唱形式更容易贴近群众,而且通俗尧自然亲切袁因此新民歌的流行是一个必然的结果遥

四尧中国新民歌流行化的表现形式

第一,采用现代流行的方法来演唱民歌(亦民歌翻唱)遥上世纪80年代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和声演唱组合要要要黑鸭子组合遥她们用现代流行的演唱风格袁翻唱了许多优秀的民歌,由于她们的二次演绎,使得老歌新唱的民歌一度在人们中间广泛流传遥翻唱后的新民歌,虽然跟上了现代音乐的步伐,但它却在无形中削弱了传统民歌独有的艺术魅力遥

第二,一些新的作曲家根据传统民歌各方面的素材创作新的民歌遥少数民族流行歌手如腾格尔尧彝人制造等袁不断地推出叶蒙古人曳叶天堂曳叶彝人回家曳等创作性民歌遥另外袁很多新的优秀大型声乐作品都是由作曲家们借助人们熟悉的传统民歌素材,根据现代创作的思维方式和作曲技法创作出来的遥创作出来的这些优秀的新民歌,不仅饱含着原来民歌的韵味,还能让人听起来更有新意遥

五尧传统民歌与新民歌的比较渊1一.新冤传民统歌民产歌生与于新传民统歌民的歌联,系

是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的

改编和再次创作袁新民歌由传统民歌一步步发展而来遥二次改编与再创作都会遵循传统民歌的原有风格袁只是有些根据明显的传统模型创作,而有些却没有遥所以可以说,没有传统民歌袁就没有这么受大众欢迎的新民歌遥

2.新世纪的新民歌由传统民歌发展而来袁它们都共同具有民歌的一般特征遥

1.渊二演冤唱传发声统民方歌法与遥新新民民歌歌的的区演别

唱在发声方法方面与传统民歌有很大不同遥传统的民歌演唱主要是以纯民族的发声方法为主袁咬字要很清楚袁要求字正腔圆袁声情并茂遥而如今的新民歌中袁开始借鉴了国外的发声方法袁将中外音乐的特点结合在一起袁在传统民歌演唱发声的基础上袁融入了很多通俗尧流行的发声方法遥在演唱中袁没有纯民歌那么深的气息袁适当加入了通俗歌曲演唱中所需的那种野气声冶袁使人听起来更加通俗一些袁比较容易亲近听众袁使民歌变得通俗易懂一些遥传统民歌发出的声音甜美清脆尧细腻委婉袁新民歌以其为基本特色袁同时又融合了现代音乐的彰显个性尧贴近生活等特点袁将传统唱法与具有现代风格的通俗唱法相融合袁更易于大众的接受遥而新的演唱方法也更好地表现出民歌中的现代尧流行尧时尚的一面遥

2.表现形式遥民歌的表现形式袁堪称多姿多彩遥传统民歌联系感情的方式很多袁其中大多是在野悄悄冶进行着遥如由一人独唱袁或二人对唱袁有时也会采取野轰轰烈烈冶的方式袁即一唱众和形式遥传统民歌的表现形式比较单一袁而对于新民歌来说袁它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袁歌曲形式的表现与通俗歌曲一样袁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袁其中流露着非常丰富的个性遥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新民歌增加了和声和复调袁从而形成多声部民歌合唱袁即在旋律优美的多声部民歌中袁不仅有重唱袁还有合唱遥演唱时袁两个声部或此起彼应袁或同时起止袁其感情纯真袁配合默契袁不仅音色谐调袁而且清新悦耳袁表现出歌者的文采尧智慧和音乐才能遥如野成立于1984年的黑鸭子组合袁是中国歌坛的第一个和声组合冶[6]流行的演唱风格袁翻唱了许多优秀的民歌,她们袁传她唱们用的老歌现代

既有新意袁又不失其中饱含的情感袁使人产生怀旧思故的无限思绪遥由于她们的二次演绎,使得老歌新唱的民歌一度在人们中间广泛流传遥

新民歌在现代气息的包装手段的辅助之下袁更好地提高了演出的质量袁更好地配合了其发展的市场动向遥新民歌的野新冶不仅体现在作品的主观条件袁而且在客观条件下也要突出野新冶的特点袁大众在听觉和视觉上的感受都受到其所配备的MTV画面尧舞美设计尧服饰设计等新元素的冲击袁推进了新民歌的发展遥

3.编曲伴奏遥新民歌的野新冶主要是新在野编曲冶上袁这也是它的最主要特点遥编曲和作曲中的高低之分并不是很明显袁新民歌袁大多是以传统的民歌形式为基础并进行音乐设计和跳跃式的改编袁在需要深厚的作曲功力的同时袁还需要不断地积累更多的传统音乐知识遥野著名作曲家王洛宾生前曾说过院改编一首民歌袁有时难于写一首新歌遥写歌是纯主动的袁改编则是被动加主动遥冶[7]民族音乐的创作袁除了延续传统的创作方法之外袁还有一种非常好的新思路袁那就是它在传统民歌的旋律基础上袁结合新时代的音乐特点袁进行二次创作袁改编出具有典型现实意义和现代审美情趣的新民族音乐精品遥野编曲冶的新是新民歌中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和创新点遥编出来的新曲将民族音乐的五声传统性调式旋律

-197-.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特征与流行尧国外的编曲技法尧丰富的配器融合在一起袁借鉴通俗音乐的电声乐器融入民族音乐的伴奏中袁进行多样化的结合袁丰富听众的音乐口味遥

4.创作目的遥野改革开放的大潮使得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袁同时也带动了人们的创新意识袁于是诞生了艺术领域的相关产业遥如何使艺术被市场化和商业化所包围袁便成为人们获取经济利益的方式和手段遥冶[8]因此创作者要围绕这一目的去创作新的民歌袁而不是传唱过程中仅仅自己愉悦即可遥新民歌是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汲取全新的潮流和时尚的现代音乐因素袁依声填词式的改编或者创作新的曲子遥纵观当代的新民歌袁我们可以看到新民歌发展的主要创新方法是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改编遥新民歌的创作更多的是以民歌为主袁以通俗尧美声为辅遥

5.表现的时代内容遥民歌作为一种文化艺术袁是受时代背景尧文化背景影响的袁表现出浓厚的时代内容遥新民歌的内容很多都是受时代背景影响袁以时代的内容为主题袁新民歌大多是以对新生活的赞美尧新风貌的崇尚为主要内容遥像叶性幸特福征万年遥又长如曳叶青家年乡歌美唱曳家宋等新祖民英歌演作唱品的袁歌都具曲叶有又明唱显浏的时代阳河曳袁以老歌叶浏阳河曳为线索抒发了人们对歌曲的热爱与眷恋袁而且也唱出了人民奋发图强想建设新生活的美好愿望遥这首歌中浏阳河的旋律反复出现袁不仅彰显了老歌给人民所带来的纯朴气息袁也给予人民新时代生活的激情与体验遥

6.使用的语言遥传统民歌大多数是群众集体口头创作出来的,几乎全部使用的是地方方言和口头语,而新民歌的曲

子则是以文字形式表达出来,多使用书面语言遥

我国各地的

方言和口语都不相同,当地群众用这些语言可以表达他们内心的思想和情感,其中有很多语言内容是我们的文字没办法赋予定义的,有些歌曲能用当地老百姓的语言歌唱出来,而我们用文字却没办法表达,所以新民歌作品中也就没办法载入这些语言遥民歌的流传袁在过去虽不是依靠歌集曲谱尧书刊尧报纸的发表袁也不是经过广播尧电影或电视的推出袁但在今日袁也不容我们忽视这种种优越的条件的存在遥民歌大多为人民群众在生活中自编自演的一种野自娱性冶的歌曲遥一般均不知其作者为谁袁也可以说袁它基本上属于口头创作艺术遥口头创作的特点袁虽系信口拈来袁却要胸有成竹遥由于是情感的自由抒发袁因而表现为亲切尧诚挚尧毫不做作袁尤其是即兴演唱的歌手们那嘹亮的歌喉尧机敏的才华尧迷人的风采袁常常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遥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民歌都是野也无逐渐本冶的成袁为在野众有本人冶遥争唱这尧种不经断过筛精选选尧一的再曲加目工袁无的疑过会程更中快袁民提歌高它的知名度袁通过现代多种传播媒介的推动袁它的影响也将

会扩大和延伸遥

六尧中国新民歌流行化对传统民歌的影响

由于新民歌的广泛流行袁传统民歌正面临消亡的危机袁这个事实让我们不得不重视遥野民歌载负着一个民族的记忆遥失去了记忆袁就意味着失去了我们的根遥冶[9]如今,中国几千年来代代相传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广泛流失袁-198-多种艺术形式濒临失传袁因此,保护传统民歌已成当务之急遥

1.要面向人民群众对传统民歌进行有力的宣传袁鼓励广大人民群众演唱本地传统的经典民歌,体会它内在的民族精神遥

2.要擅于发现和挖掘更多的优秀的传统民歌歌手,让他们尽可能地搜集这些将要失传的民歌,让民歌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遥阿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首放羊的曲子被他带上了舞台,给了观众一个听觉的冲击遥因此借助文化媒体传播传统民歌是一种很好的保护方式遥

3.搜集和整理具有典型意义的尧优秀的传统民歌遥4.普及对学生音乐的教育,努力提高全国公民自身的音乐素质遥

5.要保持住地方传统民歌的民族特色遥野客观地说,借鉴和吸收外来音乐对发展本地传统民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吸收融合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保持传统民歌原有的特色,使之成为某一地方传统民歌的标志遥冶[10]

随着社会的发展袁时代的变迁袁传统民歌这一音乐形式最终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袁但作为滋生新音乐的土壤与根基袁传统民歌的历史地位永远不会被任何东西所取代遥

新民歌流行化也许会对传统民歌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同时产生的破坏也是不可避免的,这其中的尺度还要由音乐工作者来好好把握遥我们如此关注传统民歌的发展走向,是因为它不仅是我国的文化瑰宝,而且中国文化事业的整体发展趋向也是由传统民歌维系着遥因此我们要在不断发展新民歌的同时袁保留住传统民歌的精髓袁愿我们大家都携起手来为民歌的延承与发展,做我们该做的一切遥希望民歌的发展能有一个美好而璀璨的未来遥要要要参要考要要文要要献要要院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也1页2008.

杨民康.中国民歌与乡土社会[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袁也也2页王举忠.传统文化与中国人[M].辽宁大学出版社袁1988.也34页页胡何郁振青京.中.迈外声进民族乐发音展乐史之[M].门西[M].南中师央范音大学乐出学院版社出袁版社2007.

2008.

袁也5页丁2008.

爱华.民族声乐理论与艺术实践[M].河南大学出版社袁

也6页李2001.萍.跟我学唱歌渊民族唱法卷冤[M].湖南文艺出版社袁

也7页2011.

陈国东.中国现代民族声乐概论[M].吉林大学出版社袁也8页周渊2小燕冤.

.中国声乐发展的轨迹[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袁1992也9页李2006萍援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论[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袁

也10页郭报伟袁2008萍.民族渊1冤援

唱法的创新问题探讨[J].安阳师范学院学

渊责任编辑

孙国军冤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