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酸”的教学设计、实施与反思
1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重视结论性知识的学习,易忽视学生思维过程的激发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一般是教师先呈现结论,然后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这些结论性知识,并训练他们对知识的熟练运用。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他们在课堂上没有时间和空间对结论产生的过程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推敲。为了改变教与学的状态,笔者所在学校积极推进“导·学·展·评·练”互动教学的实践,力求将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通过导学案将学习前置、问题前置,课堂则成为展示交流、纠错落实、点拨提升、开放拓展、示范引导的舞台,形成了“课前――课中――课后”一个完整的学习链(如图1)。这种教学模式致力于创设一种民主平等、互动交流与合作探究的课堂,其核心在于以生为本,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图1学习链示意图
但随着课堂教学实践的深入,几个困扰着我们的问题渐渐凸显。 导学案教学,更多的使得生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表达各自的想法,但同时也出现了因为导学案的“精密预设”,抑制了课堂的动态生成,这样的课堂容易演变成师生核对答案的讲堂,学生失去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减少了思考的机会。导学案的“千人一面”,也会抑制学生的个性发挥。且在较长时间内,使用同一种形式的导学案,学生的兴趣和潜能逐渐受到挫伤与压抑,教师的教学个性也会消磨殆尽,课堂气氛会再度沉闷,逐渐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导学案的“前移后延”,也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如果我们教师持着对“导学案”的这种怀疑,我们的教学方式很有可能重回原点。
鉴于此,笔者通过“乙酸”的教学设计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2“乙酸”的教学设计
(1)设计思想:食醋是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调味品,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学生对醋是很熟悉的,从学生熟悉的醋引入本课,学生易于接受,同时
1 / 3
结合黄酒中的乙酸的产生,有利于前后联系。笔者的设计意图在于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材分析:从教材编排上看,将乙酸安排在乙醇之后,用食品中的有机物这条线索贯串一个单元的知识点,着眼于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体现的最大特点是探究性和趣味性。从内容看,乙酸既是重要的烃的含氧衍生物,又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本节课内容不多,实验操作易掌握,便于学生采用实验探究法展开学习。
(3)学情分析:从学生知识结构看,除了从生活经验中获得的感性知识,也已经熟知了烃和烃的衍生物中的醇,对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确定、官能团和化学性质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具备探究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条件。(4)课堂教学流程:见表1。
表1课堂教学流程中体现过程与方法 (5)教学过程:见表2 表2课堂教学过程解读 3教学后的思考
(1)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这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一节课。但是想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设计上笔者作了很大的调整,采用实物、模型、实验、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师生共同合作研究,增大了课堂容量,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2)笔者编制的导学案中大量留白,留出空白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记录(尤其是化学用语),也是为留下完整的学习资料。
(3)教学设计中,笔者关注微型实验的设计,如乙酸溶液与鸡蛋壳反应实验的对比,碳酸钠溶液的两次使用(在饱和Na2CO3溶液中先后滴加5%和20%的乙酸溶液的实验对比;饱和碳酸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用于接受乙醇与乙酸反应产物),通过实验中的细节点拨,突出了对学生思维品质与能力的提升,
2 / 3
促使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的迁移,从而使学生对化学知识深化理解和灵活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4)常态的导学案编制,预习前置以增大课堂容量,但笔者感觉化学学科的导学案在编制过程中预习前置后易出现填空化的倾向。如何避免这种倾向,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注重学案中的学法指导,充分利用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教师的“导”如何精彩,适时、适度,学案编制如何更好地体现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学习方法,理科教学中,导学案中的研讨、探究问题如何组织以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进行高效的小组交流等等,都是值得我们每一位化学教师深思的问题。
课堂教学结束后,全组老师进行评析研讨,辨析导学案应用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以期形成共识,促进导学案教学的进一步提升与完善。
应该说这次研讨,对于我个人而言,是对用导学案教学的一次再认识。 我心目中的导学案,是教师在对教材、学情深入研究后,精心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创新的的一个材料依据,是载体,是以高效课堂为目的的学法指导和教学策略体系。学生依案自学,依案研读文本,师生间围绕文本对话,为尝试解决问题铺设道路,是我们使用导学案组织教学的出发点。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和老师精讲点拨的依据,它决不仅仅是学习提纲,不是知识点的简单罗列,更不是练习题集,它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动态的学习过程。导学案编写的质量如何,科学与否直接影响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学习的效果。
如果我们都能在课后及时写出反思,组内及时研讨,并在导学案上加以批注,我想,这不正是我们教师评价自身驾驭“导学案的课堂”和研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吗?这样的教学,才是我们追求的教学。唯有这样,我们今日的课堂才会不断超越昨日的课堂!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