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中学科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汇总
教资中学科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汇总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包括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和现代化教育技术。
2.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包括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以及教育世俗化和重视教育立法。
3.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教育规模和速度、学校结构以及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上。
4.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体现在教育目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利上,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包括培
养公民和政治人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力量以及推动国家民主政治建设。
5.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同时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
6.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包括传递、保存、传播、交流、更新、创造、选择和提升文化。
7.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8.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包括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以及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9.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在于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是通过接受过专门
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2)课程标准的作用
课程标准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它规定了教育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对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实现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4.简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推进教育现代化。 5.简述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
1)评价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2)评价应注重过程和结果的结合。
3)评价应注重多元化,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4)评价应注重个性化,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6.简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角色
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应扮演多种角色,包括知识传授者、研究引导者、评价者和研究资源的提供者。同时,教师还应注重个性化教学,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XXX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智力结构中存在着八种相对的智力,包括语言、逻辑数学、视觉空间、音乐、身体动觉、人际、自知和自然智力。
新课程改革下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的、独特的、具有意义的人。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观要求教师成为学生研究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以及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观强调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研究者为中心”,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研究”,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以及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包括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善学生的研究方式、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以及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包括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学生智能和创造力,发展学生体力,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以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包括激发研究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即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力和集中力
1)创设良好的研究环境,避免干扰和噪音。 2)引导学生制定研究计划,分配好时间。 3)引导学生采用主动的研究策略,如预、复等。 4)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讲解方式和语言表达,引起学生兴趣和注意力。
5)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互动式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研究积极性。
2.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1)教师要注重表扬和鼓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成就。
2)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不歧视、不排斥、不嘲笑。
3)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和舒适的研究环境,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4)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强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3.简述如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研究惯
1)教师要引导学生制定科学的研究计划,合理安排时间。 2)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研究方法和策略,如预、复、记笔记等。
3)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惯,如规律作息、健康饮食等。
4)教师要及时反馈学生的研究情况,帮助学生纠正不良惯。
5)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研究资源和环境,如图书馆、实验室等。
4.简述如何应对学生的研究困难和心理问题
1)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研究困难和心理问题,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
2)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策略,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3)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树立正确的研究态度和心态。
4)教师要与家长和学校心理咨询师等进行合作,共同解决学生的问题。
1.培养学生注意力和兴趣方面的能力,以及良好的研究惯和心理状态,同时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注意力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2.知觉具有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等基本特性。
3.记忆的品质包括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和准备性。
4.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包括研究材料的性质、数量和研究程度、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识记的方法、时间因素以及情绪和动机等。
5.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包括观察、积极思考、研究科学文化知识、结合学科教学和进行积极的幻想。
6.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包括明确记忆目的、理解材料的意义、精细加工材料、运用组块化研究策略、多重编码方式和注重复方法。
认为知识是由个体自己构建的,而不是被直接传授的。 2)研究是一个主动的、个体化的过程,个体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构建知识。
3)研究的过程中,个体的经验、知识和观念都会影响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构建。
4)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去构建知识,而不是直接传授知识。教师应该提供有意义的研究活动和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
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在自主研究和教师指导下,能够完成但需要一定程度支持的任务。这个概念强调了学生的潜力和发展空间,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教学任务和提供支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意义在于,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水平,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挑战,帮助学生逐步扩展最近发展区,实现个体化的研究和发展。
方法
强迫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主要使用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可以缓解症状,但并不能根治。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和暴露疗法,可以帮助患者改变错误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惯,逐渐减轻症状,并且有可能达到完全康复的效果。
2.简述青春期自我认同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1)青春期自我认同的特点
青春期自我认同的特点是对自我身份的探索和建立,包括性别、文化、宗教、职业等方面的认同。青春期的自我认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断受到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的影响。
2)影响青春期自我认同的因素
影响青春期自我认同的因素包括个体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个体内在因素包括性别、性取向、性别角色认同、个性特征等;外在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文化等。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会影响青春期自我认同的形成和发展。
3.简述中学生情绪障碍的常见类型及其处理方法 1)中学生情绪障碍的常见类型
中学生情绪障碍的常见类型包括焦虑症、抑郁症、情感失调等。这些情绪障碍会影响学生的研究和生活,甚至会引发自杀等严重后果。
2)处理中学生情绪障碍的方法
处理中学生情绪障碍的方法包括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学生缓解情绪压力,倾诉心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人际关系疗法等,可以帮助学生改变错误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惯,逐渐减轻症状,达到治疗的效果。同时,学校和家长也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和关爱,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1.森田疗法认为,试图控制强迫症状的努力只会维持和增强症状,因此治疗应该采取“忍受痛苦,顺其自然”的态度。另
一种方法是“暴露与阻止反应”,即让有强迫症状的人接触他们不喜欢的东西,同时坚决阻止他们想要整理的冲动。
2.理性情绪疗法是一种心理辅导法,旨在帮助当事人将情绪困扰理性化。其主要观点是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引起,而是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辅导老师可以通过暗示、说服和质疑等方法,来改变学生的非理性信念,从而恢复和建立理性的思考方式,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3.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包括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心理辅导活动课、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以及小组辅导。
4.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有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外部条件包括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和学校教育;内部条件包括认知失调、态度定势和道德认识。
5.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包括有效的说服、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群体约定、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以及进行价值辨析。
6.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包括前道德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和公正阶段。
7.XXX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包括前俗水平、俗水平和后俗水平,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道德定向。
8.知行统一原则的贯彻要求包括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惯。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应该遵循知行统一的原则,即要求学生不仅要知道正确的道德观念,还要在行为上贯彻落实。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自我严格要求,做学生的榜样。 6.中学德育的途径包括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活动、XXX组织的活动、班会、校会、XXX、晨会以及班主任工作等。
7.运用道德修养法时,班主任应正确处理好自己和学生的角色关系,启发学生制定自我教育计划,提供自我教育的机会。
8.运用说服教育法时,教育者应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内容真实可信、有趣味性,态度真诚热情,善于抓住说理时机,以增强教育效果。
1.培养班集体的方法包括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
2.班集体的发展过程包括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成熟期的集体阶段。
3.良好班集体的特征包括共同的奋斗目标、有力的领导集体、健全的规章制度、健康的与良好的班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4.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包括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等。
5.课堂纪律的类型包括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
6.班主任的常规工作包括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建立学生成长档案、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协调各种教育影响、操行评定、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等。
7.对后进生进行教育的方法:
教育后进生需要关注热爱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同时,要培养和激发他们的研究动机,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要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最重要的是,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8.课外活动的特点:
课外活动的参与是自愿和自主的,内容灵活且综合,过程开放且实践性强。
9.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的劳动是复杂和创造性的,需要连续和广泛的投入。教师的劳动是长期和间接的,同时也是主体性和示范性的。教师的劳动方式是个体性的,但劳动成果是群体性的。
10.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基本途径包括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微格教学,进行专门训练,以及反思教学经验。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学技能,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