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赏析专题训练
一、《关雎》 1.【理解记忆】
(1)本诗写一个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追求。可分为:_追求、思慕_、迎娶__三个部分。 (2)《诗经》常用赋、比、兴手法,本诗所用起兴句是:“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3)诗中思念情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_辗转反侧_。通过反复写男子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且细心呵护的词:_采之、友之、芼之、乐之__。 (4)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5)诗中描写感情波澜的诗句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2.简析《关雎》的意境美。
《关雎》从触动情怀的景物写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那成双成对的雎鸠在沙洲上嬉闹戏逐,华羽流光,声音婉转。听着它们悦耳的叫声,不禁引发了年轻人的联想,拨动了心中爱的琴弦,于是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感慨。赋中见兴,景中见情,意境优美。 3.《关雌》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对美满生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4.《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5. 诗中有许多句式相同相似的重章叠句,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1)可以充分表达诗人思想感情。(2)增加诗歌节奏感和音乐美。
6.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所谓乐而不淫;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所谓哀而不伤。 二、《诗经· 蒹葭》
1、【理解记忆】
(1)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惠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两句就是佐证。
(2)《蒹葭》中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寻找追求的诗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 (3)《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4)诗中景物发生变化,从 白露为霜 到 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 ,暗示了时间的推移。
2.诗中“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那么全诗抒发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呢? 热烈追求与失望惆怅相交织的心情。
3.诗的句式特点:重章叠句,一咏三叹,反复咏唱。
4.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答: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
设置背景。 4.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答: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②不怕艰难险
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5.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
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三、《式 微》 1.【理解记忆】
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正如诗中所言: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四、《子 衿》 1.【理解记忆】
(1)“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2)“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两句写焦急地等待:踮起脚尖,伸长脖子,看不见恋人的影子,心里很着急,恨不得马上跑到他的家里去找他。 五、《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理解记忆】
(1)这是一首送别诗,既交代送别地点又虚写前途景物的诗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2)在这首诗中,歌颂友谊,千古流传的名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下列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D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首联第一句点出送别的地点,第二句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写离情别意,重在点出相同之处,即同为宦游人。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嫌弃杜少府在临别时像小儿女一般哭哭啼啼。 3.对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诗人抒写惜别之情,劝慰友人只要存在着真挚的友情,就不必为离别而悲伤。
B.这首诗充分表达了诗人的豁达情怀,也包含诗人黯然销魂的感伤情调。 C.首联中的“望”字是诗人的想象,意思是从蜀州可在风烟弥漫中望到五津。
D.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全篇的中心所在.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有哲理。
4.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这两句诗好在哪里?请作赏析。(3分) 好就好在这首诗一反过去送别诗的黯然销魂的情调,代之以积极、健康的感情,给人以安慰和鼓舞。
5.“风烟望五津”的“望”字有何表达效果? “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川联系起来了。 六、《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1.【理解记忆】
(1)描写洞庭湖迷蒙、浩瀚、面积广大、充满活力的诗句是: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2)诗中表现诗人渴望出仕建功的诗句是: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3)诗中表明诗人想投身仕途而又无人举荐的诗句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4)这首诗的体裁是__五言律诗_,诗歌中借用典故,巧妙设喻,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_
(5)描写了洞庭湖雄浑壮阔和气势博大的句子是: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 2.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八月秋高,湖水盛涨,,与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景象极其壮阔。
3. 说说“涵虚混太清”中“混”字的表达效果。
“混”字形象贴切的描摹了湖水水势浩淼与天相接的恢弘气氛。 4.品味“蒸”与“撼”。
“蒸”字意思是蒸腾,给人以蒸蒸日上的动态感;“撼”字犹如万钧雷霆,炸得岳阳城天摇地动,这这两句锤炼词语,以静衬动,凸现洞庭秋水虎吼雷鸣的勃勃生机。 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写了洞庭湖雄浑壮阔 和气势博大的特点。(2分) 6.“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句,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请作简要赏析。(3分)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颔联从视觉,听觉,触觉几方面描绘了洞庭湖雄浑壮阔的博大气势,极富艺术感染力,尤其蒸字显示出了洞庭湖丰富的积蓄,撼字衬托出洞庭湖的澎湃激荡,气魄宏大。(修辞:夸张,对偶)
6.全诗最后借用的典故在现代汉语中成了一成语,它是_临渊羡鱼__,现在的意思是:_比喻只有愿望不做实际的工作,就达不到目的。
7.诗歌借用“临渊羡鱼”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表现了诗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或想做官却没有途径)(1分),希望能得到张丞相的帮助和引荐的思想感情。 七、《卖炭翁》 1.【理解记忆】 (1)反映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然而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与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的句子是:“半匹红纱一丈绫”,这句诗反映了宫市的霸道不公。 (2)《卖炭翁》中揭示卖炭翁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2.“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说明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3.全诗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 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反映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不幸。 4.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 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理解记忆】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是: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2)抒发作者忧国忧民,表现他博大胸襟的著名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描写秋天凄凉氛围的语句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4)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我”贫困落魄的诗句是: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博大的胸襟,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诗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九、《石壕吏》 1、【理解识记】
(1)全诗情节紧紧围绕着 有吏夜捉人 一句展开。 (2)表明老百姓生活极度贫困的句子是:出入无完裙。
(3)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人尖锐矛盾的两句诗是: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2、赏析“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吏如狼似虎,叫嚣东西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人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3.《石壕吏》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简要概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官吏深夜捉丁不能,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十、《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理解记忆】
(1)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天光、山色、水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的句子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2)描写佛寺禅院曲径幽静、花木掩映的著名诗句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下列是对本诗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A.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追求宁静的思想情怀。 B.这是一首叙事、写景、抒怀的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追求清幽胜境的心情。 C.这是一首写景的五言律诗,表现了作者置身寂静、清幽、空灵的胜景中,心灵受到感染与陶冶的一种心境。
D.这是一首叙事与写景相结合的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人生感悟。 3.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4.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5.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 A )(2分)
A.这首诗借题咏佛寺禅院,抒发了作者仕途失意后的愤懑抑郁之情。
B.首联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在“清晨”和“初日”之时“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清寂的景色。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描写了诗人在后禅院的所见所感,借写鸟儿欢悦的情形和空灵的潭影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幽意和淡泊情怀。
6. 赏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描述内容: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歌唱;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一切烦恼。
手法情感:这两句对仗工整,情景交融,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景中的情趣,传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绪。
炼字:“悦”写出了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畅的情态,“空”写出诗人见到后禅院的优美景色而内心宁静平和的感受。
7.赏析“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诗人在这里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只剩下钟磬声音,其他什么声音也没有,暗含诗人向往佛门清静的心情。
8.这首山水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这首诗描绘了禅院幽静脱俗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之情。 9.诗歌尾联后来演变为哪个?颔联简化为哪个成语,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成语“万籁俱寂”。“曲径通幽”,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十一、《送友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1.【理解记忆】
(1)《送友人》中借景抒情的句子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2.怎样理解“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孤蓬”这一意象?
“孤蓬”比喻远行的友人,形象地写出了此地一别后友人就要像蓬草那样万里漂泊的命运,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漂泊天涯的深切关怀。
3.请将首联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远远望去,青翠的山峦静静地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好一幅
动静相生、寥廓秀丽的图景! 4.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的意象“浮云”“落日”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浮云”象征友人行踪不定,“落日”则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5.请简要分析尾联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离别时挥手告别的动作表现了依依惜别的心情;马鸣犹作别离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
十二、《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描绘了梅花的哪些遭遇?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独自开放无人欣赏,黄昏来临又被风吹雨打。创设了一种寂寞、苦闷、凄清。 2.词人托物言志,借助梅花含蓄的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品质?
以梅花高洁品质来喻自己性格孤高,绝不与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馋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3.《卜算子.咏梅》中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题目。
4. 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阙,从内容上看,上阕写梅花艰难恶劣的处境,下阕写梅花高洁坚贞的品质。
5. 分析一下这首诗的形象特点。
(提示 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寒泠荒凉。(正面描写)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环境烘托)作者处境:仕途坎坷,屡受挫折。)
十三、《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理解记忆】
1.词的上阕通过描绘缺月、疏桐、孤鸿等景物,渲染了凄清孤寂的氛围。
2.有人评价这首词“物我交融,含蕴深广”,请结合“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作简要赏析。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