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卷・第11期 职业时空 C教育教学研究AREER HORIZON 0 ’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李 丽 (唐山东方双语学校,河北唐山063000) 摘要: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 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知其然”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 学习的主体。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教材更加重视探 还能“知其所以然”。所以,教师还应重视引导学生 究性学习。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 对相似的概念之间不同结构与本质区别的反思,使 主体作用,应在概念教学以及解题方法教学两大基 学生深刻地理解相关概念形成的背景、条件、过程、 本训练中启发学生探究性学习,进一步发挥学生的 主动性,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智慧能源开发出来,这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基本规律。 关键词:引导;探究性;学习 一、引导学生探究概念、法则、性质 定 理的形成过程 概念、法则等是数学的基础,是掌握数学知识的 源泉,概念、法则、性质、定理等尽量让学生概括出 来,理解并灵活掌握它们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在现实 生活中,经过自己努力而获得的东西,人们往往倍加 珍惜且过程记忆深刻。在学习基本概念、法则、定理、 性质时,应该与旧知识联系,通过引导启发,然后让 学生自己总结概括出来。在做较难的习题时,设置系 列悬念,引导学生探索方法和规律,而后自己解决问 题。这样做表面上浪费时间,但功效倍增,实质反而 节约了时间,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使学生掌握知识更 快、更准。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第一 节内容时,没有直接给出移项的概念,而是通过解两 个方程(1)x-7=5(2)7x=5x-4的解法,启发学生 总结(1)已知项的变形过程(x-7-5到x-5+7)、(2) 的未知项的变形过程(由7x-5x 4到7x 5x=-4)从 符号到位置的变化,用启发性的语言,让学生自己概 括出移项的定义:把方程中的“项”“改变符号后”, 从方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移项。这样须用 一句话概括了书中的两部分定义。又如:在学习去括 号法则时,根据实例让学生观察总结出法则,而不是 直接给出。数学概念一般是以准确而精炼的数学语 言运用定义的形式给出的,具有高度抽象的特征,是 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核心。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反思 概念形成的过程,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对“旋转” 定义的理解,可提出反思性学习提纲:(1)研究的环 境是什么? (2)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3)运动的方 式是什么? (4)它与“平移”有什么区别?经过反 思深化学生对初中数学教材中旋转定义的理解,并 在头脑中对旋转的定义形成较完整的概念,深化学 生的知识建构。对概念要全面准确理解其内涵和外 延,才能达到理解、掌握、灵活应用之目的。学习数 收稿Et期:2010—09.11 作用、以及延续,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事实证明,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数学研究 问题的方法,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力和掌握知识 的灵活性。更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探究解题方法 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教学中引导学生改变条 件、拓宽问题,通过变式和发散训练,让学生在反思 中尝试,在尝试中探索,在探索中优化自身的思维。 在指导学生分析问题时,在例题的教学中,要让 学生参与解法的探求过程,让学生的各种解题设想 包括正确的、错误的、繁琐的、简捷的都充分展示, 并加以评析,最后由师生加以小结,充分肯定其合理 成分,有意识揭示失误的原因。同时在例题教学中展 示老师的思路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解题时碰壁的 自然与必然。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原因,探讨如何转 向;学习如何在条件、结论及所学知识三者之问展开 合理的联想,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能看懂书中的例 题、听瞳教师的讲解,却只会模仿。只要条件和问题 稍作变化,就束手无策,这说明学生思的不够,悟的 太少。学习源于模仿,旨在学会创造,形成解决问题 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猜测、尝试、质 疑、发现等探究环节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并反思解 题过程,向自己提出为什么这样做?还可以怎样 想?在解题训练中,提倡解完题后认真反思解题过 程并做进一步的探索,反思有无更快、更准的解法, 有无规律可循,从中归纳、总结出形成简捷思维结构 的经验和规律。 总之,数学教师决不能把数学看成是一门纯粹 的基础学科,忽视数学和实际的联系,轻视学生在数 学学习中动手感知、自我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引 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集直观性、趣味性、操作性、 知识性于一体,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得数学不再只是纯粹的抽象。易于培养学生的动 手能力及创造思维能力,且易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 象,历久弥新。 ・l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