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化浸润下的行动力

来源:化拓教育网


文化浸润下的行动力

南京市百家湖幼儿园(以下简称百幼)自1996年8月建园以来,始终坚持“与伙伴同行,育关怀品格”的办园宗旨,以“伙伴共生,完整儿童”为办园目标,以“同玩、同伴、同行”为园训,提出了“交往、共生、包容、共享”的文化主张。通过“伙伴”理念的建构与实践,幼儿在教师、家长的带领下,在幼儿园、家庭、社区这些真实、自然、开放、多元的生活场中提升能力、学会交流、健全品格。

百幼以幼儿与同伴的共同生活为基本形式,研究将幼儿、教师、家长、课程、环境等要素融入同一生态系统中,建立一种平等互助、彼此欣赏、相互协作、共同成长的关系,让教师和家长以伙伴的身份与幼儿学习、合作、共进。幼儿园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构建了幼儿园6S管理框架、标准与评价机制,创设了有序、规范的教育环境,低耗、高质的工作环境,和谐、向上的园所形象,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自主探索、自主评价,获得行为的自主权。

6S究竟是什么?“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表面上看是各种醒目的标签,每个物品都有自己的“家”,全园整洁、美观、有序,焕然一新,实则是文化“行动力”的落地生根:让“通过物品规范行为”成为一种习惯,再内化为一种素养,最终形成一种文化。

如何使6S管理形成一种文化?这是从无到有,再到优化完善的过程。关键是所有人从对6S精神、行为文化的自我认同,再到自觉推进的过程。如何使教师和家长在6S文化力的浸润下产生行动力?百幼实行了“6S推進五步曲”(如下表)。

以下阐述“6S推进五步曲”中独具特色的三则系列活动。

“6S素养口诀”——让每一个行为都有规范

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教师的每一项工作都有操作标准,幼儿的每一个活动都有行为规范,如这个时间段要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如何实现从标准到行为的转化?如何达到从行为到习惯的内化?百幼教师充分利用6S目视化管理的特点,将师幼行为规范转化为可以理解与操作的“6S素养口诀”,使教师懂得管理自己的事情,幼儿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提高自理能力,养成自律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态度。如教师上岗四步曲:提前五分来上岗,迅速换好工作装,开窗通风半小时,茶杯消毒三刻钟;又如幼儿睡前五步曲:睡觉之前小个便,脱好衣物叠一叠,轻轻走到小床边,枕头被子铺开来,钻进被窝露出脸。教师遵照目视化原则,将素养儿歌配合孩子的照片、绘画,图文并茂地呈现于班级卫生间、午睡房、楼梯等地方,发挥了教育功能,促进了幼儿认知发展,营造出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

“6S通关大行动”——让每一张标签不仅仅是标签

“6S通关大行动”是通过目视化管理及时发现6S管理过程中的问题,下达“通关指令”,教师在24小时内完成通关任务。

以资料室为例。资料室是一所幼儿园存放后勤物资的重要场所,然而资料室物品繁多,摆放随意,杂乱无章。管理好一个资料室并不简单,需要管理员具有整理、归纳、分类、整合、分析等综合能力,还需要用心、细心和责任心。在“6S通关大行动”中,我园将6S目视化管理策略率先运用于资料室的管理,提出了“30秒口号”,即30秒内找到想要找的物品。为实现易取、易放、易管的目标,我园还提出了“6S物品管理要求”,即有物必有区、有区必分类、分类必挂牌。目视化管理的实现将引发资料室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变革。我园彻底清点资料室中的物品,按照物品报废程序,将老的、旧的、坏的物品淘汰,

并依据“横打竖放、竖打横放”的原则将所有物品可视化呈现;再根据教育教学功能,将所有物品重新归类,根据物品大小选择透明纳物箱分类存放;贴上明显的区域挂牌和物品标识后,再次登记入库,在计算机中备份、备查,并实现网络共享,教师在班级中就可上网查询或电话咨询所需要的材料有没有,数量有多少,精确位置在哪里。资料室墙壁上物品分区、分类、入库、领用、借还、核库等流程示意图的呈现,更让教师的领取操作变得规范、清晰。任何一位教师来到资料室,都可以通过图示、标签或电脑定位显示在30秒内找到自己所需的材料。

“家庭6S革命”——让每一位家长都成为幼儿的伙伴

孩子们在6S管理中呈现出自主管理、同伴管理的状态后,家长们也渐渐熟悉、认可了班级6S管理方式,在时常参与班级物品管理的同时,也悄悄将6S管理带入家庭。家长们和孩子们展开了“物品整理——张贴标签——旧物改造——点缀生活”系列活动。例如,小欣一家用三色标签来区分区域,即家庭公开区域使用蓝色标签,帮助所有家庭成员、来客快速找到家中物件;家庭私密区域使用粉色标签,在规范自己的同时学会尊重他人;不常用物件使用黄色标签,提示这些物品可陆续进入储藏室等储物区域。在这场家庭革命中,大家不仅废物利用,使用食品盒、鞋盒、罐类来进行收纳,还利用鲜花、画作、小物件装饰点缀每一个角落。这场“家庭6S革命”让每一位家长真正成为幼儿成长的伙伴,也诠释了“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

实践只有触及心灵,才能成为一种自觉自发的行为。园所文化建设必须从幼儿、教师、家长的内在需求出发,搭建内在成长的“心梯”,才能真正激发团队的活力与凝聚力,才有可能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

许长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