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评《西方商业银行最新发展趋势》

来源:化拓教育网
现代金融“海国图志”

——评《西方商业银行最新发展趋势》

中国近代史初期曾出现一位觉者和一部巨著,即魏源和他的《海国图志》。如今,中国金融行业所面临的挑战,虽没有鸦片战争那么严重,却多少有几分类似。从这个意义上说,身兼业者与学者双重身份的郑先炳所著的《西方商业银行最新发展趋势》(以下简称趋势)一书,倒是有点象今天金融行业的《海国图志》。 对于19世纪中叶东方的“天朝大国”来说,1840年在鸦片战争中的惨败以及由此所导致的割地赔款,其实并未造成足够的冲击。在当时多数人眼中,割让一两个海边的渔村,开设几个商埠,赔一些银子,如同蚊子叮大象,无关痛痒。但仍有大觉悟者从中看出了危机,魏源便是一个。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六月,背负战败之责而遭发配伊犁的林则徐,在被押解途中与魏源在江苏偶遇。二人对榻彻夜长谈,彼此都意识到对外部世界的无知是鸦片战争战败的重要原因。临别之时,林将其在广东任内整理的有关“海外蛮夷”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资料交给魏源,并嘱其完成自己的未竞之业。之后,林则徐怅然西去,魏源则一头扎入书斋,潜心编撰。 1842年,魏源终于完成了著名的《海国图志》50卷(此后又增补至120卷)。他在书中第一次向国人详细介绍了西方国家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政治制度、物产矿藏、宗教信仰和风土人

情。此外,他还罗列了中西历法、中西纪年对照通表等重要资料。并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一思想成为此后中国近百年维新之士的基本信条,影响深远。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今日之中国,早已摆脱了列强的欺凌,屹立于东方。20余年的开放进程,更使中国一步步融入全球化的大河之中。应该说,中国多数领域如今都已与世界同步或接近同步,但金融行业却是个少有的例外。曾有西方学者将中国金融行业称为“计划经济最后的堡垒”。

或许是由于堡垒深厚,中国金融行业与西方现代金融业的差距相当巨大。身处发达的资讯时代,借助各种手段与渠道,中国金融业者对于西方同行和竞争对手的情况,或多或少都会有些了解。但若谈到细节,多数人却很难说出个所以然来。这可能正是《趋势》一书非常强调细节的原因。

郑先炳早年曾在中南财经大学从事教学工作。1993年7月,郑先炳南下深圳,进入招商银行,先从事研究工作,后开始逐步转向具体的银行业务;先后分管过信息化、机构管理、信托投资等工作。与魏源在书斋内闭门编撰《海国图志》所不同的是,《趋势》一书的主要素材来自郑先炳的亲身经历和实地考察。 1995年~2000年,郑先后对美、英、德、日、加、韩等国的30余家银行和金融机构进行过考察,也分别在美国和英国的金

融中心城市学习生活过一段时间。

郑先炳的银行直接工作经历,使他的著作有别于国内一般的“纯学者”。《趋势》一书不图全面,不玩概念,直入主题。 书的第一章内容便与目前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问题相关——“西方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第二章则是“西方商业银行的业务运行模式”;第三章集中阐述“西方商业银行生存的„三要素‟:客户、员工和股东”。四至八章则主要分析西方商业银行最新的发展趋势——“求大、求全、求广、求新、求快”。 将西方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与国内的情况,尤其是招商银行的情况以及发展需要进行联系与对比,是郑撰写此书的一个重要立足点。这种时时对应与关照的笔法,让读者觉得非常有的放矢。 郑先炳虽然已经“下海”近10年,但《趋势》一书还不时体现出他作为学者的洞察力。例如,郑在美国考察和学习期间发现,美国虽然拥有象花旗这样的全球性商业银行,但在美国本土却找不到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银行(没有一家美国的商业银行在美国所有的州设立分支机构,最高的覆盖率仅为44%)。郑的学者风范还体现在《趋势》一书所引述的资料上。郑提出的每一个观点,都有翔实的资料和数据作为基础,绝不做主观的臆断。 《趋势》一书的附录部分,是郑先炳近年来的考察报告,占了全书近45%的篇幅。附录内容同样很有价值。例如“再访花旗

集团”、“欧洲银行业务运行模式考察报告”等,都是很好的企业研究和案例研究。

《趋势》一书与《海国图志》还有一个很类似的地方,那就是书中所体现出的忧患意识。招商银行的业绩水平名列国内商业银行前茅,但郑先炳却从对比分析世界商业银行发展特点的角度提出:招商银行目前的资产规模处于“最危险的时期”。 魏源的《海国图志》,最终没能在100多年前发挥它的作用。但据说后来此书传到日本却大受重视,魏源若地下有知,是该欣慰呢?还是更加难以瞑目?希望《趋势》以及今天其它类似的警世之作不要重蹈覆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