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近30年《诗经》人物形象研究综述

来源:化拓教育网
第33卷第5期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Journal of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Vl0l_33 NO.5 0ct.2013 2013年10月 近3O年《诗经》人物形象研究综述 陈 莉, 朱丽卉 (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 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从形象分析、艺术手法、特征成因、道德意蕴等4个方面综述了近30年学界对《诗经》人物形象研究的 成果。对女性形象的分析主要是描绘外貌、赞扬优秀品质,对男性形象的分析主要是论述人物体现的道德品质; 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包括赋、比、兴以及外貌描写等刻画人物的一般手法;特征成因则包括宗教意识、审美传统 以及社会背景;人物形象体现了孝悌、正直、忠君爱国的道德意识。研究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对《诗经》中人物形 象分析的重复,对其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挖掘不够,对人物形象体现的道德意蕴的现实意义缺乏深入探讨。 关键词:《诗经》;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特征成因;道德意蕴 中图分类号:I207.2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159(2013)05—0063—06 Research on Characters in The Book ofPoetry in Recent Thirty Years CHEN Li,ZHU Li—hui (College ofLiberal Arts,Yunnan University ofNationalities,Kunming 650500,China) Abstract:It summed up the achievements of characterization in The Book Q,Poetry from four parts: image analysis,artistry,the cause of characteristics and moral implication in the past 30 years.The appearance and excellent qualities were described in the analysis on the female.Meanwhile,moral characters were described in the analysis about the male.The artistic techniques were always expressed by Fu,Bi,Xing and the general technique of character description.The caus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might be the religious consciousness,aeshetitc tradition nd asocial background.The moral implication included such moral consciousness as filial piety and fratemal duty,itegriny,ltoyaly atnd patriotism.The limitations of he sttudy were the repeating analyses on characterization,lacking of deeper digging in artistic techniques nd arealistic signiifcance about moral implication. Key words:The Book ofPoetry;characters;cause of characteristics;moral implication 《诗经》中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 艺术价值。学界关于《诗经》中人物形象的研究取 得了丰硕的成果。对《诗经》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人物形象特征成因、人 物形象体现的道德意蕴等4个方面的研究,本文拟 作以述评,以期对学界进一步研究《诗经》人物形 象有所裨益。 多人物,学界在辨析《诗经》中的人物形象时,一 般都是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对人物进行分类总 结,归纳出这类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所包含的审 美内涵、道德品质等。目前,对《诗经》中人物形 象的分析可分为两大类: 1.1女性形象 学界对《诗经》中的女性形象的论述,大致分 为以下3种: 1人物形象分析 《诗经》的作者们成功塑造了丰富、鲜活的众 首先,对《诗经》中女}生形象的整体分析。在 《谈<诗经>中妇女形象的丰富多样性》【1j一文中, 周崇启将妇女分为贤妻良母的思妇形象、黑白相糅 收稿日期:2013.08—05 第一作者:陈莉,1989年生,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先秦至南北朝文学研究。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第33卷 的弃妇形象、拥有男子一样心胸却命运悲惨的妇女 形象。陶琳在《<诗经>中的女性形象》【2J一文中认 为,《诗经》中女性具备热爱生命、珍惜青春,对 婚姻、爱f青积极进取,敢爱敢J恨的个 人格和鲜明 感情;她们身上有深明大义、心灵手巧的道德品格 和欣赏艺术的能力。彭燕在《<诗经>女JI生研究》l3】 中首先将 眭分为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女性、宗教祭 祀中的女性(先妣、“女神”)、婚恋中的女性;然 后探讨了女性的社会角色及意义。李元江在《<诗 经>的女性之歌》【4J中,首先将《诗经》中的女性形 象分为劳动者、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妇女、婚恋中 的妇女,然后分析女}生的精神世界,最后探讨女性 的社会地位。 其次,对《诗经》某一类诗歌中女性形象的分 析。其中,集中讨论了婚恋诗及“国风”中的女性 形象。关于婚恋诗中的女』生形象,郑群在《<诗经> 情诗研究中女性形象的异化》l5】一文中指出女性形 象的异化体现在:变“恋女”为“淫女”,对女性 形象进行封建道学气的诋毁;由“女”到“臣”, 对女性形象的随意性比附。石俊霞《谈<诗经>爱情 诗中女性的美》【6】探讨了女性的形象、品德(淑、 执着)、性情(真率、大胆),并指出美的价值在于 她们的爱情生活是女Jl生爱情理想的寄托,她们的形 象是对男尊女卑社会的有力挑战,她们的存在丰富 了中国人的感情生活。在《论<诗经>和汉乐府中的 婚姻爱情诗》【7J一文中,罗文荟将《诗经》婚恋诗 中的女性分为对男子满怀深情、充满赞美的单相思 女子,大胆自由、主动热情的热恋中的女子,痛苦 的失恋女子3种恋爱中的女性;以及温情、贤惠的 夫人,受离别、相思之苦的妻子,悔恨、痛苦的弃 妇三种婚姻中的女性。 关于国风中的女性形象,涂敏华在《简论<诗 经・国风>中的女性形象》 J一文中,将“国风”中 的女性形象分为热烈率真、追求自主婚姻的青春恋 女,一往情深、温柔敦厚的忠贞思妇以及弃妇三大 类。刘宝春在《从<诗经・齐风>看先秦齐国女子风 采》 J一文中,认为齐国女子具有明德尚贤的胸襟 和胆识、热辣坦诚的爱情追求、神采飞扬的风神气 质。 最后,对《诗经》中某一身份的女性形象的分 析。诸多论文探讨了新娘、弃妇、思妇形象,而以 后两者为研究对象的文章居多。在《论<诗经>中的 新娘形象》【l oJ一文中,郑群指出,为了建立宗族同 盟、繁衍子孙,新娘背负了被工具化、被交换的命 运;《诗经》中的新娘分为被交换的“信物”、被期 待的生育工具、真实的新娘三种。 关于弃妇形象,陈健、李清文在《<诗经>中弃 妇形象的价值》【11j一文中,总结出弃妇形象的思想 认识价值和道德审美价值:前者主要是控诉夫权制 的罪恶、表现女l生自我意识的初步觉醒,后者则是 肯定弃妇身上勤劳持家等美德、对负心男子进行道 德批判。关于思妇形象,在《<诗经>中“思妇”形 象的定位分析》l12_l一文中,贾香娟认为,思妇之“思” 应该是女人之“爱”,是真正意义上的男女之爱, 不仅为夫妇之爱;思妇存在的理由在于对丈夫的依 恋、以思妇之弱衬男子之强。在《<诗经・国风>与< 古诗十九首>中思妇诗比较研究》【ljJ一文中,盂庆 珏认为,《诗经・国风》中的思妇大多是勤恳朴实的 劳动妇女,其审美内涵是质朴无华之美。 总的来说,在对女性形象的研究中,人们关注 的焦点是婚恋诗中的女性形象,尤其是弃妇、思妇 形象。在探讨女性形象时,学界多从作品本身 发, 描绘女l生的外貌,勾画出审美标准;从 I生的经历 总结出她们身上具有的美好品质,并将其成因落到 社会时代背景上,突出女.I生的社会地位及意义。但 也存在着明显不足,如学界在分析女.11生形象时,多 重复研究,角度稍显单一,大部分论述稍显感性。 如彭燕《<诗经>女性研究》[31与李元江《<诗经>的 女性之歌》【4I在分类时虽不尽相同,但都出现了婚 恋中的女性这一类,其中两者都谈到了恋女、思妇、 弃妇这3种形象,而且具体分析基本都是建立在个 人对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在探讨女性的社会意义 时,都涉及重德轻色的审美标准以及女性属于家庭 这一定位。其实,在辨析女性形象时,还可从 I生 自身或他者角度来讨论。 1.2男性形象 虽然学界对男性形象的关注度远没有对女性 的高,但随着时间的推进,男性人物作为整部《诗 经》人物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引起越来越多人 的注意。人们对男性形象的分析,同样可以分为3 大类: 首先,对整部《诗经》中男性人物的分析。在 《<诗经>视野中的男性世界》Il J中,王芳将男性形 象分为上层社会中的男性,即明君与昏君、贤臣与 奸佞、士人与小吏;下层社会中的男性,即征夫、 戍卒、猎人、农夫、旅人以及没落贵族;婚恋生活 中的男性,即热恋及单相思中的男子、情有独钟者、 举案齐眉者、二三其德者;民族史诗中的男性,包 第5期 陈莉等:近3O年《诗经》人物形象研究综述 65 括后稷、公刘、太王、文王、武王。此外,还分析 了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人物体现的生命观、美学 观、伦理道德观。 其次,对《诗经》中某一类诗歌中的男性形象 的分析。在《英雄向凡人的退落——<诗经・国风> 中男子形象及男性美的变迁》【】5J一文中,胡玲认 为,勇士形象是对英雄崇拜的延续;此外,游子、 官吏、新郎等多种男性形象齐出并现,男性美的新 趋势是仪表美和道德美的统一。这是对国风中的男 性形象的关注,关注更多的是婚恋诗中的男子形 象。高琼燕在《试析<诗经>婚恋诗中的男性形 象》【l 6J一文中,按男性书写(男性视角)、被书写 的男性(女性或旁观者视角)分别分析了苦恋相思 诗、自白诗等6类作品中的男性形象。前一视角中 人物具有重情义、在爱情中处于被动地位、体貌特 征模糊的特点,后一视角中人物形象鲜明丰富、多 数在爱情中处于主动地位。姚艳慧的《<诗经>婚恋 诗中的男性形象》【l 7J一文,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 将婚恋诗中的男性按恋爱中的痴情与浓情、婚姻中 的执着与坚定、婚后生活的背信与遗弃3大类,具 体分为单恋中的痴情、热恋中的纵情、怀恋中的浓 情、羁旅行役的执着、情有独钟的坚定、以及背信 弃义者、始乱终弃者7类。 最后,对《诗经》中某一身份的男性形象的分 析。《诗经》中的男性形象包括国君、士大夫、小 吏、士兵、猎人等等,研究者对这些形象都有讨论, 对君子这一形象最感兴趣。 关于小吏形象的研究,萧月贤、王朴的《<诗 经>小吏形象浅析》【l 8J将《诗经》中的小吏形象分 为忍辱负重、听天由命类,不甘屈辱、竭力抗争类, 身贱位卑、不忘忧国类。孙适民在《从<诗经>英雄 形象看中国政治文化传统》【l9J一文中,在分析英雄 史诗的基础上指出,人物兼有政治领袖和家族首领 的双重身份,他们业绩丰富,具有遵循礼制法度、 任用贤能、施行德政的政治品德以及辛勤耐劳、仁 爱宽厚、明智勇武的个人品德。关于猎人形象的研 究,牛炜征在《<诗经>中的猎人形象》【2oJ中指出猎 人形象体现了先民以实用为出发点、崇尚勇力的朴 素审美追求。 关于君子形象的研究,在《从<诗经>中的君子 形象看周人的人格追求》【2IJ一文中,李卫军、李齐 鑫将《诗经》中的君子定位为周王、各国诸侯、有 德的贵族青年等6类人;并指出君子须有仁德操守, 合乎礼仪、仪表端正,且忧国忧民,这是周人的道 德追求,是周人心目中的理想人格。石群勇在《< 诗经>君子观探析》【22J一文中,认为君子观即君子 的人格理想,是“德”“仪”兼备的人格体系。他 将国君、诸侯、圣贤、宾客、丈夫(妻子敬称)归 人君子的行列。它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具体体现 和礼乐文化的核心。 关于士大夫形象的研究,方祝英在《试析<诗 经>中的士大夫形象》【23J一文中,从分析比较士大 夫的生活现状、思想情趣、个性差异等方面人手, 将士大夫形象分为:忧闷抑郁的怨者形象,直面抒 愤的义者形象,归心山林、隐居田野的逍遥者形象, 为君主歌功颂德的粉饰者形象。此外,他指出士大 夫有共同的精神特质和主体意识——他们都有爱 国思想、天下情怀,渴望与君主联盟。 学界对《诗经》中男性形象的研究存在重复劳 动的现象。此外,一般都是着重论述人物身上美好 的道德品质,并将这些品质与社会时代的要求结合 起来,推崇人物展现的理想人格。而对外貌描绘得 较少,人物仪容方面的探讨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 间。 如王芳《<诗经>视野中的男性世界》【H]与姚艳 慧《<诗经>婚恋诗中的男性形象》【l 7】在对婚恋中的 男性进行分类时,都有热恋、情有独钟、背信弃义 这3类。而李卫军、李齐鑫《从<诗经>中的君子形 象看周人的人格追求》[211与石群勇《<诗经>君子观 探析》【22J两者都将国君纳入了君子的行列,并指出 君子必须具有德仪兼备的理想人格。 总而言之,在分析《诗经》人物形象这方面, 存在重复研究的现象且对女性形象的辨析占有最 大比重,远远多于对男性形象的剖析。学界在探讨 人物形象时往往着重分析人物的道德品质,突出他 们本身的社会意义,并把成因落在社会时代上。在 分析女性形象时,角度稍显单一,大部分论述稍显 感性;在分析男性形象时,缺乏对人物外貌、仪表 的细致讨论。 2 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诗经》中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除了传统的 赋、比、兴之外,还包括外貌描写、言行刻画、心 理描写、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对比、色彩描写、 服饰与仪仗描写等。 对赋比兴手法的研究,最早见于汉代的《毛诗 序》。唐代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对赋、比、兴的 所属范畴和作用作了简单解释:“‘赋’者,直陈其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第33卷 事……赋、比、兴是《诗》之所用”[24]o宋代的朱 熹和李仲蒙对赋、比、兴的解释最为详切,最为权 威,后世沿袭其说,直至今日。朱氏日:“兴者,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者,敷陈其事而 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I2 5J胡寅在 写给友人的信《致李叔易》中引用了李仲蒙对赋、 比、兴的看法,“其言日:‘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 物尽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 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261 对描写手法的研究,萧月贤在《试论<诗经>刻 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一文中阐述了6种手法, 即选取典型的语言行动刻画人物性格、巧妙的心理 刻画、动人的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衬托、通 过抒情展现人物形象、鲜明强烈的对比。张来芳则 在《试论<诗经>的叙事艺术》l28】一文中专论叙事艺 术,认为选取相应的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是叙事诗 塑造人物的一个特色;除此之外,还有心理描写、 肖像描写。王芳在《<诗经>视野中的男性世界》【l 】 中指出,通过人物的对比和场面的烘托来塑造人物 形象是《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并举《小雅・北 山》《大雅・桑柔》等加以论证。李炳海与马风华则 从色彩角度对人物加以研究。李氏在《<诗经>女性 的色彩描写》l29】一文中指出,《诗经》女性描写的 与众不同在于素描淡抹,女性素淡典雅、清秀端庄, 服装色彩以素为主;对女性的色彩描写使素淡兼有 真善美的品格,成了最理想、最完美的象征物。马 氏在《一个男装艳丽女服素淡的时代——<诗经> 服饰色彩透视》l3 0l一文中认为,女子的服饰以素 淡的色彩为主,男子的服饰则色彩鲜艳;男艳女素 的服饰风格是正常心态、世态下的正常选择,是人 对大自然的模仿,是原始文化的遗留。章可敦则在 《人物描写的重要道具一服饰与仪仗的夸张一论< 诗经>与两汉乐府诗的人物描写》【3lJ一文中分析了 人物的服饰与仪仗在人物形象塑造中的作用。 总而言之,就刻画人物而言,学界主要就赋、 比、兴手法,外貌描写、言行描写、心理描写以及 服饰、仪仗、色彩描写等艺术手法作了一定的研究, 但还不够深入,而且还存在一定的研究空间,如白 描、顶针、借代等尚未涉及。 3人物形象特征的成因 《诗经》中出现了如此多充满个性的人物形象 是有其深层原因的,学界对其成因也作了有益探 索,虽然论文的数量不多。笔者通过对这方面的资 料进行综合归纳可知,其成因有宗教意识、审美传 统、社会背景等。 3.1宗教意识 对《诗经》中的宗教意识的探讨基本都是从整 体着手,综合讨论。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是华锋的《试 论<诗经>中的宗教意识》[32]o他将《诗经》中的宗 教意识分为“天帝”崇拜、祖先崇拜、农业祭祀。 天即帝,帝即天,它是主宰万物的神。祖先崇拜是 《诗经》中最富宗教色彩的部分,其内容包括颂扬 业绩、祭祀赞美诗、民俗、仪式;祖先崇拜直接服 务于现实政治,祖先神形象异常道德化、政治化, 服务于王权。与农业有关的宗教活动主要是祭祀、 解梦、占卜。周人的宗教思想受制于社会政治制度, 是为巩固统治服务的,与经济基础(农业)相适应, 与文学密切相关(唱词)。 3.2审美传统 人物形象身上体现的审美传统主要受到特定 社会时代的游牧文化与礼乐文化的影响。李元江在 《<诗经>的女性之歌》【4J中,分析了《诗经》时代 以高大健壮为美的审美标准,以及以素淡为主的女 性服饰。王芳在《<诗经>视野中的男性世界》¨ J 中提出《诗经》中的男性形象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审 美情趣,男性体现的美学观在于追求强健阳刚的外 表、艳丽华美的服饰、雍容典雅的威仪、仁厚良善 的内在。范瑞红在《商周审美文化对<诗经>人物形 象的影响》[33J一文中指出,殷商游牧文化、周代礼 乐文化对《诗经》人物形象都有影响。殷商先民注 重外在形体的高大、魁梧,这与其尚武时代精神一 致。周民族文化特征、审美习俗、礼仪道德都对人 物塑造产生了作用。邓启华的《从硕人到淑女、君 子——<诗经>两性审美的层次》l3 J认为,《诗经》 反映出两性审美意识由感性向理性的发展,由重官 能性美感向重精神伦理性美感的深化,令色与令德 有机结合的淑女风范和君子人格成为两性美的标 志。 3.3社会背景 就社会背景而言,主要集中在周代礼乐文化对 婚姻制度、人格追求的规范方面,且多从女性角度 展开讨论,稍显单薄。 彭燕的《<诗经>女f生研究》[31,从德与色、色 与礼、男与女、家与国探讨女性的社会角色及意义。 她指出《诗经》对女I生的评价带有重德轻色的倾向, 遵从儒家的社会规范,男尊女卑体现的是两性社会 角色的不同,女性属于家庭。李元江在《<诗经>的 第5期 陈莉等:近3O年《诗经》人物形象研究综述 一67 女性之歌》[41中,指出女性只属于家庭,她们在婚 姻中处于从属地位,具备生育的责任。在《<诗经> 视野中的男性世界》【l J中,王芳指出,《诗经》中 男性的言行举止、思想影响和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文 文中,从《诗经》所表现的周人对“天”的信仰, 从一个侧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周代的 “天”明辨善恶、爱憎分明,成了伦理之天。周人 认为上天赐福降祸取决于人的道德品格,他们修德 以配天命。尊天、敬德、保民三者的统一即宗教、 道德、政治三者的统一,这样的观念,更促进了宗 化风貌。男性的价值取向体现在忧患生命无常、坚 持及时行乐的生命观,追求强健的外表、华美的服 饰、典雅的威仪、仁厚的内在的美学观,讲究孝道、 男尊女卑、忧国忧民的伦理道德观。彭燕、黄俊棚 《论<诗经>女性形象的社会角色意义》I3 5J一文,将 女性分为有德行、德行与美貌结合、貌美无德3类; 认为在色与礼方面,讲求人物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 养,实现诗教与礼教的结合。 造就人物形象的原因诸多,学界基本上都是从 解读文本人手,把礼乐文化作为落脚点,集中阐释 人物形象背后的审美特征和社会背景。主要是综合 探讨《诗经》人物特征的成因,对女.『生形象及男性 形象中的君子特征的成因论述较多,其他形象探讨 较少,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4人物形象体现的道德意蕴 学界在分析《诗经》中的某一类人物形象时, 已经涉及对这类形象的道德品格的讨论。如小吏、 士大夫的爱国思想,先祖英雄施行德政、忠厚诚信 的优秀品德,淑女、君子“德”“仪”兼备的美好 品质等。除此之外,还有对整部《诗经》展现的道 德意识的综合讨论,代表性的文章有华锋《论<诗 经>的道德意识》、贺天舒《信仰伦理文化—— <诗经>解读》。 华锋在《论<诗经>的道德意识》【3 6J一文中指 出,《诗经》中的道德意识主要表现为以孝悌为核 心的伦理意识,以勤政、理智、正直为核心的人格 道德意识,以敬天稀祖、忠君爱国为核心的宗国道 德意识。周人道德观念产生的基础在于宗教思想的 变革,简单来说即从神权至尊到明德配天,祭祀时 天帝独尊到尊奉天帝、祖先;在于以农业为基础的 经济生活,孝悌意识是发展农业生产的精神支柱; 在于宗法制国家的建立。其影响体现在:《诗经》 中原始、朦胧的宗国道德意识逐渐发展成爱国主义 精神;许多人物形象都有道德意义,影响了后世士 人道德形象的自我设计及艺术形象创造;《诗经》 中的道德意识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奠定了 基础。 贺天舒在《信仰伦理文化——_<诗经>解读》【3 7 】教伦理化、道德化、政治化的进程。 《诗经》中蕴含着丰厚的道德意识,学界已分 伦理道德、人格道德、宗国道德对其进行了一定的 论述。对具体人物形象包含的道德品质的阐述,则 多集中在分析人物的优秀品格上,但对这些道德观 念的具体影响和现实意义多一笔带过,还有待于学 界进行深入挖掘。 5 结语 综上所述,学界在研究《诗经》中的人物形象 时,主要从人物分析、表现手法、特征成因、道德 意蕴4方面切人,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不容否认, 仍存在着不足之处,如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存在重 复研究的现象,对女l生形象的分析最多,但存在角 度单一、论述感性的问题;在分析男性形象时,则 缺乏对男性相貌、仪表的进一步描绘。就表现手法 而言,除了传统的赋、比、兴之外,还讨论了外貌 描写、言行描写等塑造人物的一般手法,但并没有 对一些使用不多的手法如白描、借代、顶针等进行 探讨。在论述人物特征的成因时,学界则基本从社 会时代背景着手,进而探讨审美传统,但挖掘不够, 有待加强。虽然学界对《诗经》中的人物形象体现 的道德意识有一定的论述,但对人物道德品质的现 实意义并未做深入的探讨。因此,学界对《诗经》 人物形象的讨论仍有话可说,值得深入研究。 徐中原先生在本文撰写中给予悉心的指导,谨 致谢忱! 参考文献 【1】周崇启谈《诗经》中妇女形象的丰富多样性【J]_贵州教育学院学 报,1990(1):51-55 [2]陶琳《诗经》中的女性形象【c】//夏传才第六届诗经国际学术 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729.741 【3 彭燕3]《诗经》女性研究【D]成都:gyJ ̄{师范大学,2005 [4]李元江《诗经》的女性之歌[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8 [5】郑群《诗经》情诗研究中女.眭形象的异化【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68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第33卷 2002,20(4):13-14 【6】石俊霞谈《诗经》爱情诗中女性的美 名作欣赏,2007(18): l5—16 【7】罗文荟论《诗经》和汉乐府中的婚姻爱情诗Ⅲ.太原师范学院学 报(社科版),2012,11(5):84 【8】涂敏华简论<诗经・国风>中的女性形象【J1福建论坛:社科教育 版,2005,(S1):192-194. 【9 刘宝春.从《诗经・齐风》看先秦齐国女子风采 9J济宁学院学报, 2008.29(1):21-23 【101郑群.论《诗经》中的新娘形象【J】l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2):38-40. 【l1】陈健,李清文《诗经》中弃妇形象的价值【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 报,2004(1):19-22 【l2】贾香娟《诗经》中“思妇”形象的定位分析【J】l商丘师范学院 学报,2006,22(6):38-40 [131孟庆珏《诗经・国风》与《古诗十九首》中思妇诗比较研究【J】_湖 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3):78.82. 【14】王芳《诗经》视野中的男性世界【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8 【l5】胡玲英雄向凡人的退落一《诗经・国风》中男子形象及男性美 的变迁【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科版),2007,27(4):9-12 【161高琼燕试析《诗经》婚恋诗中的男性形象[J1.四川民族学院学 报,2010,19(2):62-63 【17】姚艳慧《诗经》婚恋诗中的男性形象【J1.绥化学院学报,2011, 3l(4):103—105 【l8】萧月贤,王朴《诗经》小吏形象浅析【J1_郑州大学学报,1988 (1):21-25 【191孙适民从《诗经》英雄形象看中国政治文化传统[J】邵阳师范 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21(4):51-54 [20】牛炜征《诗经》中的猎人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7): 149 【2l1李卫军,李齐鑫.从《诗经》中的君子形象看周人的人格追求【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1):43-45 石群勇《诗经》君子观探析【J】船山学刊,2010(2):79-80 方祝英试析《诗经》中的士大夫形象【J J_成都大学学报:教育 科学版,2007,21(5):125—126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上)【M】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1999:11.13 朱熹集注.诗集传[MI.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5 胡寅撰崇正辩斐然集(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3:386 萧月贤.试论《诗经》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JI_郑州大学学 报:哲学社科版,1986(3):101.107 张来芳试论《诗经》的叙事艺术I J J_江西社会科学,1994(6): 72 李炳海《诗经》女性的色彩描写【J J_江西社会科学,1994(6): 66—70 马风华一个男装艳丽女服素淡的时代——《诗经》服饰色彩透 视【J】嘉应大学学报,2000,18(2):52—55 _卜 章可敦人物描写的重要道具一服饰与仪仗的夸张一论《诗经》 与两汉乐府诗的人物描写[J J_陇东学院学报,2005,16(3):10-12 华锋试论《诗经》中的宗教意i ̄[Jl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1990(5):7-12 范瑞红商周审美文化对《诗经》人物形象的影D ̄[Jl文学教育 (上),2009(7):74—75 邓启华从硕人到淑女、君子一《诗经》两性审美的层次I Jll思 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6(5):66.69 彭燕,黄俊棚论《诗经》女性形象的社会角色意义fJ1北京化工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0 63 华锋论《诗经》的道德意识【J】_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 22(1):97.100 贺天舒信仰伦理文化——《诗经》解读[J】_山东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9(2):43_45 _。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