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人民战争的胜利复习教学案
第17课 内战烽火
中考目标要求: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
知道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和人民战争转入战略。
知识点整理:
一、重庆谈判 1、背景: ⑴抗日战争胜利。
⑵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
⑶以蒋介石为首的,在美国的积极支持下,阴谋发动反人民的内战。2、蒋介石邀请谈判的原因
⑴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⑵为了欺骗人民。 3、到重庆谈判的目的
⑴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⑵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4、谈判时间:1945年8月至10月 5、代表:、周恩来 6、结果: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7、认识:⑴中国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
⑵统治的本质是和内战。
二、挺进大别山 1、时间:1947年夏
2、主要领导人:刘伯承、率领晋冀鲁豫主力 3、出发地点:山东西南 4、进攻地点:大别山地区 5、选择大别山地区进攻的原因:敌人兵力空虚 ★6、意义:
⑴人民转入战略。⑵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 ⑶严重威胁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中考目标要求:了解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分析战争迅速取胜的主要原因。
知识点整理:
一、三大战役 1、背景:
(1)人民经过两年英勇奋站,消灭了两百多万。 (2)军主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周围。 (3)主力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2、时间: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 3、主要战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4、概况:
战役名称 领 导 人 参战 重要战果(或意义) 攻占锦州,长辽沈战役 林 彪 罗荣桓 东北人民 春,攻克沈阳,东北全境 刘伯承 陈 毅 淮海战役 粟 裕 中原 歼灭大量敌人,奠定谭震林 和华东 了长法以南各省的基础 平津战役 林 彪 罗荣桓 东北 攻克张家口,天津等聂荣臻 和华北 地,和平北平,华北 5、意义:(1)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2)大大加速了人民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二、渡江战役
1、时间:1949年4月。2、人物:中国人民。 3、战果:(1)的长江防线顷刻崩溃。
(2)1949年4月22日,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政权垮台了。
★三、人民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1、发动内战不得人心。
2、中国党在的领导下,战略决策正确。(如在适当的时候进行了战力量、战略决战、渡江战役等)
3、人民的英勇作战。
4、广大人民对人民的支持。(如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 5、军事进攻与政治用手段相结合。(如北平的和平)
第 1 页 共 3 页
练习巩固:
一、单选题。
1. 下列关于抗战胜利初期我国面临形势的表述,错误的是
( )
A. 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
B. 日本宣布投降时,少部分在西南、西北大后方 C. 美国对华实行扶蒋
D. 以蒋介石为首的,阴谋发动内战 2. 抗战胜利后,美国扶蒋的根本目的在于
( )
A. 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
B. 消灭领导的军事力量 C. 帮助蒋介石抢夺胜利果实
D. 巩固美国自身在华利益
3. 1945年8月,蒋介石三次电邀赴重庆谈判的主要原因是 ( )
A. 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
B. 党领导的人民力量强大
C. 内部准备尚未完成,为赢得备战时间 D. 国内需要和平建设
4. 1945年8月,应邀赴重庆谈判的最主要目的是
( )
A. 尽力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阴谋 B. 表明的和平诚意
C. 争取新民主主义胜利
D. 赢得民主人士称赞
5. 被一些民主人士称为“弥天大勇”,“一身系天下之安危”的是 ( )
A. 郭促日本投降
B. 蒋介石电邀赴重庆 C. 率代表团赴重庆
D. “双十协定”签署
6. 1945年8月,陪同赴重庆谈判的代表是
( )
A. 周恩来
B. 赫尔利
C. 李宗仁 D. 陈独秀 7. 下列事件发生于1945年的是
( )
A. 国共“双十协定”签订 B. 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 C. 全面内战的爆发
D.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8. 下列四位都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他们中既领导了南昌,又参加了重庆谈判的是 A.
B.周恩来
C. 朱德
D. 贺龙 ( )
9. 1945年,经过重庆谈判,被迫同党签订了
( )
A. 《停战协定》 B. 《双十协定》 C. 《共同纲领》
D. 《和平建国纲领》 10. 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
( )
A.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投降
B. 1946年6月,蒋介石对中原区发动进攻 C. 1947年3月,蒋介石对陕甘宁区发动进攻 D. 1947年夏,刘伯承、挺进大别山
12. 人民开始转入战略进攻的标志是
( )
A. 粉碎敌人全面进攻
B. 转战陕北 C.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D. 进行三大战役
13. 全面内部开始于进攻哪个区
( )
A. 东北
B. 陕甘宁 C. 中原
D. 山东
14. 抗日战争期间及抗战胜利后,的所在地是 ( )
A. 延安 B. 西安 C. 重庆 D. 北平
15. 刘邓大军开辟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威胁了统治的心脏地区 ( ) A. 南京和重庆
B. 武汉和南京 C. 徐州和上海 D. 沈阳和北平
16. 1948年人民进行主力决战时机已经成熟的最主要表现是
( )
A. 人民已消灭了200多万 B. 军主力已收缩到重要的战略要地周围 C. 人民开始在数量上取得优势 D. 人民群众积极支援前线
17 辽沈战役中,东北人民为截断东北敌人向关内的退路,迅速攻占了 ( ) A. 锦州
B. 长春
C.沈阳
D. 大连
18. 以下辽沈战役中,曾出现敌人部分,其余投降的城市是
( )
A. 北平
B. 锦州
C. 长春
D. 沈阳 19. 人民人数开始在数量上取得优势是在
( )
A. 刘邓挺进大别山之后 B. 辽沈战役之后 C. 淮海战役之后
D. 平津战役之后 20. 直接指挥淮海战役的将领是
( )
第 2 页 共 3 页
①刘伯承 ② ③粟裕 ④谭震林 ⑤林彪 ⑥罗荣桓 A. ①②③④
B. ③④⑤⑥
C. ①②⑤⑥
D. ①④⑥
( )
30 下列战役中,不是发生在战场期间的是 A. 辽沈战役 B. 台儿庄战役
( )
C. 平津战役 D. 淮海战役
( )
21. 淮海战役胜利的作用是 31.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进行的时间是 A. 1947年12月—1948年2月 C. 1948年11月—1948年1月
A. 人民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B. 严重威胁统治中心南京和重镇武汉 C. 粉碎了企图划江而治的阴谋 D. 奠定了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22. 称赞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为和平解决各地战争问题和减轻人民的
战争痛苦树立了榜样。”上述评价和哪次战役有关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 )
B. 1948年9月—1948年11月 D. 1948年9月—1949年1月
( )
32. “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A. 人民群众直接参加了淮海战役
B. 人民群众用小车参加了淮海战役
D. 渡江战役
( )
C. 人民群众从物资、后勤等各方面支持了淮海战役 D. 人民群众的支前小车使害怕
33. 战争时期,由刘伯承、陈毅、指挥的,为长江以南各省 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A. 辽沈战役
( )
( )
23. 三大战役中参加两次战役的人民是 A. 东北
B. 华北
C. 中原 D. 华东
( )
24. 1949年初,北平接受和平改编时的北平总司令是 A. 张治中
B. 傅作义
C. 李宗仁
D. 杜聿明
B. 平津战役 C. 淮海战役
D. 渡江战役
( )
25. 下列哪一战役不属于人民与的决战 A. 辽沈战役
B. 平津战役
C. 淮海战役
34. 战争时期,先后被的大城市是 A. 徐州→沈阳→北平→南京
D. 渡江战役
( )
B. 沈阳→徐州→南京→北平 D. 沈阳→南京→北平→徐州
( )
26. 战争时期进行三大战役时机成熟的表现有 C. 沈阳→徐州→北平→南京
①主力基本消灭 ②主军收缩到重要的战略要地周围
③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我方的变化 ④人民在数量上已取得优势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 )
35. 下列关于三大战役伟大作用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A. 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B. 为开始战略准备了条件 C. 为长江以南地区奠定了基础 D. 大大加速了人民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36. 1948年9月-1949年1月 的“三大战役”是人民战争时期敌我双方的战略决战。 这一次决战的主要战果是
( )
27. 三大战役歼灭和改编的敌人数量按由多到少排列,正确的是 A. 辽沈、淮海、平津 C. 淮海、平津、辽沈
B. 辽沈、平津、淮海 D. 淮海、辽沈、平津
A. 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 )
B. 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 D. 赢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
28. 标志着在统治结束的事件是 A. 人民占领南京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 为长江以南各省奠定了基础
B. 三大战役的彻底胜利 D. 北平和平
37. 下列战役中,盐阜老区群众作出重要贡献的战役是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孟良崮战役
( )
D. 平津战役
( )
29. 文献纪录片《走近》中有这样的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小院里,警卫员给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黑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中国人民
( )
38. 关于三大战役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辽沈战役首先攻占锦州,是为截断东北敌人向关内的退路 B. 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C. 平津战役中经过激烈战斗,于1949年初了北平 D. 东北参加了三大战役中的两大战役
A. 粉碎了对区的全面进攻 B. 刘邓大军揭开了战略的序幕
C. 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三大战役的胜利 D. 人民南京
第 3 页 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