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编辑团队与媒体突围
一个不争的事实,一个不愿意看到的现象,一个不愿意听到的声音。 “中国很多杂志徒有其表,无有其实,形式远大于内容。”美国《新闻周刊》助理副总编辑罗恩.嘉维斯如是说。
“很多杂志”的字眼虽然没有以偏概全的去描述或者总结我们中国的媒体市场,但这种现状普遍存在的形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媒体从业的五年,也让我对这种现状有了一种清晰的认识。中国不乏有出色的媒体,也不乏有出色的媒体工作者,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我们有影响力巨大的央视媒体,我们有声音性和人文性很强的南方报系,我们也有解读商业魅力的经济观察,我们也有重视新闻报道品质的新媒体如腾讯和新浪,我们也有异军突起的从广大用户需求出发而建立的移动互联网、移动电视从人文性的角度去解读和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但是这一个评价,也客观的反映了我们媒体的一种现象。一个不愿意听到的声音,道出了中国媒体巨大的发展空间,道出了中国媒体应该兢兢业业去追逐的目标。机遇与挑战并存,带给我们的课题,不是中国的国情,不是市场化媒体的商业竞争,而是如何打造编辑团队和媒体如何突围。 打造编辑团队-编辑团队的精神来源
做一个客观的媒体人,用第三方的视角去见证或记录历史,是媒体从业人员灌输给自己的一种精神。善于思考、观察。报道和解读事件去影响人们生活和思考方式的能力,在媒体的空间价值中将信息第一时间以一种合适的方式的传递给受众是媒体的能力,或者更确切的编辑团队的能力。 打造编辑团队-编辑的素养
在《网络媒体的媒体属性运营和网络编辑的职责转变》一文中,客观的分析了网络媒体从业者的一种现状。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信息的来源制约媒体的发展。从网媒信息获取的方式可以看出端倪。用内容互换、内容合作的方式从传统媒体大量的新闻、资讯中摘取信息,从互联网其他媒体转载一些信息。甚至于一些传统媒体也在从网络媒体上获得信息源,这正是编辑或者媒体从业者形式大于内容的评价的来源。
媒体信息的选择制约媒体的发展,或者更确切的说看一个媒体的综合实力。“囚徒困境”在媒体信息选择中的应用,当前发生的两条重要事件,如何在头条或者头版中选择(这一点网络媒体的局限性要小一点),而吸引读者阅读或者付钱买,是这种体现。
编辑的素养,不是网络媒体的搬运工,也不是部分传统媒体获得信息来源的不讲究性,也不是从新闻学中学到的各种技巧,而是参与到事件的报道和解读中去,给内容以灵魂。新闻的写作和表达只是一种技巧,通过培训和学习可以获得。一个优秀的媒体从业人员不单单具备优秀的写作能力。
因为新闻报道的“倒金字塔”模式、新闻的价值五要素等等是一种常识。
打造编辑团队-媒体的运作方式
传统媒体不用过多的考虑,因为它就是一个媒体。新媒体却受到各种条件的。综合新闻类网站和行业类垂直网站对于新闻从业来说是一种幸福,有更多的机会去体会媒体从业人员的精神和乐趣。而对于商务、社交等等信息只是作为一种辅助产品,服务于该平台的产品或者技术交易。相对来说,对内容的要求并不是很严格,但是不能不重视。 打造编辑团队-受众、市场与目标
事实上内容的有用性就是为受众、市场和目标服务的。当媒体的定位清晰,编辑团队开始的工作,周而复始的创新、解读、写作、采集信息都将是这一工作的本质。
打造编辑团队,一切从实际出发,为平台、受众创造价值,灌输给编辑一种职业的精神。任何外在的技巧因为有了精神和灵魂而成功。
市场化媒体的趋势,新媒体的异军突起,当前阶段媒体的运作方式都给媒体带来巨大的挑战。媒体如何突围?
打造编辑团队,是突围的一种方式?那之后呢?环境、成本、如何走出去? 在中国从事媒体行业的人或许最不喜欢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中国国情和国际惯例”。这一大环境决定的媒体是在一个复杂的生态环境中运作的,和外在的世界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何生存?如何规避风险?如何规避市场的不安定因素?
成本因素是必然要考虑的一个因素。从一个媒体的产生、到内容的制作加工、内部沟通、市场沟通、获得用户许可中间以最低的成本制作媒体的竞争力,需要对不同媒体,不同市场环境作分析,并列出具体的方法。一句话概括出来就是媒体的定位和编辑团队的打造,为节省成本创造了良好的内部运作环境。 如何走出去?对于已经站稳市场脚跟的媒体来说,更多的精力将放在内容的用户体验和价值上,和巩固市场地位上。而对于新起的公司将面临用户培养和市场巩固齐头并进的局面。
不同的媒体的对外合作方式和占领市场的方式是不一样的。需要制定详细的运营战略。如新浪和微软MSN的合作,当时的条件决定了两者的合作对于两方培养用户是有益处的,当然后续的内容体验、功能体验的跟进那是另外一个方面。 方法是外在的技巧,媒体在综合环境下的突围,在于认清当前的形势,主动出击,建立良好的团队和运营策略,我想即便是一条曲折迂回的路,但是我们将走在成功的路上。
作者: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