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活作文教学单项训练导学设计》
征稿启事
有人说,习作的问题要靠阅读来解决。但是,小学阅读教学却很少关注文本的表达方式,多在“写了什么内容”,“悟到了什么情感”上兜圈,忽视了文本最重要的关注点——文本的表达方式或语言的表达特点。
小学习作教学既要挖掘儿童的生活素材,在“写什么”上着力,又要明确习作的训练重点,加强“怎样写”的方法指导。如何指导学生“怎样写”?凭借是什么?我认为,现行课文就是最好的例子(当然,例段也可不受教材,需要严格注明出处)。但是,简单地把课文展示给学生,缺乏文本分析,没有生活链接,再好的文本也难以转化成学生的习作。因此,我们需要找准文本的表达借鉴之处,并从材料的积累、内容的选择、语言的风格、情感的定位、习作的框架、语言的雕琢等方面寻找“阅读”和“习作”之间的中间地带,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习得表达的方法。
为了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教师一要发现和关注学生习作中的真实问题,二要深入研究课文的表达特点,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三要强化“文本”与“生活”的链接,实现“生活”向习作的转化,四要让学生及时训练,不断激励,找到表达的灵感,获取成就感。
基于以上思考,乐从镇教育局语文课改研究一室主持人周存辉决定征集《小学生活作文教学单项训练导学设计》(以下简称《设计》)。请老师们根据现行语文教材的课文片段、文本特点为主,不完全受教材单元习作的,可以选择学生习作亟需解决的问题或自己感兴趣的关注点作为标题,分 “习作诊断、课文借鉴、生活链接、小试牛刀”四个环节进行整体设计,注意年级的不同要求,不得盲目拔高。设计题目下注明学校及教师姓名。镇教育局根据《设计》质量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并适时编辑成册。
征稿截止时间:2015年6月10日。 附:《设计》范本若干。
乐从镇教育和文体局 乐从镇语文课改研究一室
2015、5、14
附:《小学生活作文教学单项训练导学设计》范例:
1
设计之一:写出事物之间的关系(三下) 设计者 乐从镇教育局 周存辉
【习作诊断】
学生习作中往往出现“我家的客厅有壁画,有沙发,有电视,有茶几,还有凳子。”这样的句子。这些事物如何摆放?有什么位置关联,看不出来。简单地堆积一些事物,不会写出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初学习作的小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其实,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如,天上下着毛毛雨,草地湿漉漉的,这是天上的雨和地上的“草”之间的关系,所以,写一段话,要特别注意句子之间的关系,突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写好了事物之间的关系,可以为三下第一单元习作——《写一处自己喜欢的景物》扫清拦路虎。
【课文借鉴】(单元内的文本整合)
例一:
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过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人教版语文教材三下《燕子》第二自然段,不是孤立地写燕子,而是由上而下,把燕子放在春天的美景中来写:细雨——柳丝——草——叶——花——燕子。烂漫的春天成了燕子出场的背景。燕子的“赶集”,给春天增加了生机。这就是“春色”和“燕子”的联系,是前面的句子和最后一句的关系。】
例二:
我们村子前面的小山包,远远看去真像一个绿色的大绒团。山包上,树很密,草很深,花很多。一条石板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地穿过小山包的密林。石板小路的尽头,有一眼清泉,叫“珍珠泉”。
【人教版三下语文教材《珍珠泉》第一自然段,由远及近,由近及远,写出了珍珠泉所在的位置:村子前面的小山包——小山包上的树、草、花——穿过小山包的小路——小路尽头的“珍珠泉”。句子之间的关系十分清晰,事物之间的位置关联一清二楚。】
2
例三(从课外读物中选文):
———————————————————————————————————————————————————————————————————————————————————————————————— 【生活链接】
客厅有壁画,有沙发,有电视,有茶几,还有凳子。怎样写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客厅显眼的可能是电视,或沙发,那么,可以从显眼的事物写起,如客厅的大电视,于是,习作可以这样安排:客厅正面的大电视——电视后面的壁画——正对电视的沙发——沙发前面的茶几——茶几上面的杯子。
在你接触的事物中,有哪些事物之间有联系?试回到生活场景列举出一些: 书桌上:电脑——盆花——茶杯——台历——字典;
菜市场:肉摊上的剁肉——卖鸡蛋的吆喝——新鲜蔬菜的讨价还价; 教 室:————————————————————————————————————————————————————————————— 【小试牛刀】
你家的阳台上圆桌,有花草,有衣架,有„„以《我家的阳台》为题写一段话,注意事物的位置关系。
————————————————————————————————————————————————————————————————————————————————————————————————————————————————————————————————————————
设计之二: “对比”思考写烦恼(四下)
设计者 周存辉
【习作诊断】
语文期末考试,四年级的同学要写“烦恼”。乍一想,小小年纪,哪有那么多的烦恼?回到学生的生活“对比”思考,烦恼还真不少,比如,收了长
3
辈给的红包,的确是一件高兴的事,结果,又被父母强行“回收”了,好心情一落千丈,烦吧?再比如,当上小组长,应该开心吧?但是,因为有个别同学不配合,烦恼的事多着呢,看来,“当官”也烦„„一“对比”,就能够选到很多习作的材料。因此,要写出生活的感受和体会,不妨试试“对比”思考。
【课文借鉴】(单元之间的整合)
例一: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们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喊。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那只嘲鸫眼见到手的美食丢掉,只好颓丧地飞走了。
——四下《自然之道》
(我和同伴“紧张”、“焦急”,向导却“若无其事”,十分冷淡;我们说“不能见死不救”,向导却“极不情愿”。为什么?因为我们不懂“自然之道”,向导熟知自然法则。这样的“对比”描写为后面的结局作了铺垫,推动了故事向前发展。)
例二:一天,我陪患病的母亲去医院输液,年轻的护士为母亲扎了两针也没 有扎进血管里,眼见针眼鼓起青包。我正要抱怨几句,一抬头看见了母亲平静的眼神——她正在注视着护士额头上密密的汗珠,我不禁收住了涌到嘴边的话。只见母亲轻轻地对护士说:“不要紧,再来一次!”第三针果然成功了。那位护士终于长出了一口气,她连声说:“阿姨,真对不起。我是来实习的,这是我第一次给病人扎针,太紧张了。要不是您的鼓励,我真不敢给您扎了。”母亲用另一只手拉着我,平静地对护士说:“这是我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听了母亲的话,我的心里充满了温暖与幸福。 ——人教版四下 《将心比心》
4
(神态露真情──“……我正要抱怨几句,一抬头看见了母亲平静的眼神──她正在注视着护士额上密密的汗珠,我不禁收住了涌到嘴边的话。”瞧,母亲却很平静,她的表情没有丝毫的埋怨,这与“我”此时的表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母亲的善良与慈爱。护士道歉,母亲再次“平静”,给予他人以宽容、理解和鼓励。将心比心,多一点关爱,就在这样的“对比”中凸显出来。为什么要“对比”?读完全文,我们明白了,先想到别人,后想到自己,多想到别人,少想到自己,人与人之间就真正的和谐了。)
例三(从课外读物中选文):
————————————————————————————————————————————————————————————————————————————————————————————————
【生活链接】
不会背书,是一些同学的烦恼。怎样体现自己的烦恼?不妨用上“对比”的描写。比如,其他同学背书时应对自如,自己大脑一片空白,束手无策;小组长不出声地静静地等我背书,自己却心急如焚„„这样写,关于“烦恼”的习作就不难完成了。想想自己的生活,还有哪些可以这样对比思考?例如:“买鞋”的烦恼:一双样式特别的鞋——我十分喜欢——妈妈坚决反对——买鞋真烦。
【小试牛刀】
骑单车、晕车、指甲长、皮肤过敏、吃药、比赛„„生活总有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请拿起你的笔,用上“对比”的方法写写你的烦恼。
————————————————————————————————————————————————————————————————————————————————————————————————————————————————————————————————————————————————————————————————————————————————————————————————————————————-
5
设计三:写多次观察所得(四上)
设计者 周存辉
【习作诊断】
把多次观察所得写在同一篇习作中,内容会更加具体。写一盆花的姿态,有的同学只关注某一时间花的样子,不会把其它时段观察到的情景融进习作中。例如,天晴时,花在阳光下呈现鲜艳的色彩,灯光下的色彩呢?下雨时,花叶被雨打得不停地抖动,微风中呢„„要想写具体,就要学会把若干次观察到的结果写进习作中。
【课文借鉴】(不同年级教材的整合)
例一:最有趣的,当然是那晶亮的、饱满的、一嘟噜一嘟噜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了!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有时候,透过密密的树叶,太阳筛下一束束金光,照在水面上,照在正升起的水泡上,一直照到潭底青褐色的石头上。水面和潭底,金色的光斑和银色的光斑交错着;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一串彩色的珍珠啊!
——人教版语文教材 三下《珍珠泉》第1自然段
(水泡从潭底向上冒,动态很美;有时候,阳光下的水泡,色彩很美。把多
次的观察所得揉进一段话中,“水泡”更生动,习作更具体。)
例二: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一根鸡毛,一个线团,都是它的好玩具,耍个没完没了。一玩起来,它不知要摔多少跟头,但是跌倒了马上起来,再跑再跌。它的头撞在门上,桌腿上,撞疼了也不哭。它的胆子越来越大,逐渐开辟新的游戏场所。它到院子里来了。院中的花草可遭了殃。它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到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是那样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猫》(四年级上册)
6
(写小猫的顽皮,写了室内的活动——玩线团,也写了室外院子的活动——玩花草。“它的胆子越来越大,逐渐开辟新的游戏场所。”衔接了猫玩耍的不同地方,也写出了作者的不同观察所得。) 例三(从课外读物中选文):
———————————————————————————————————————————————————————————————————————————————————————————————— 【生活链接】
如果让你写《放风筝》,可以写哪几次观察所得?
1、先写在学校操场上试放的情景,再写在草原上随父母一起放风筝的情景,写出情调;
2、先写去年校园风筝节的情景,再写今年校园风筝节的情景,写出变化。 3、先写刚开始放风筝时的场面,再写半空中风筝的飞舞姿态,最后写风筝飞向高空后的心情,写出童真。
4、---------------------------------------------------------------------------------------。
【小试牛刀】
年年有春天,岁岁春不同。请你仔细观察和回忆校道两旁春天的景色,写出你观察到的校园春景。
习作一:校道前面的一排小树抽出了嫩芽——校道两旁的杜鹃花开得十分热闹——校道处处春意盎然;
习作二:
设计四:写出一波三折(五下)
【习作问诊】
文似看山不喜平。但是,高年级学生的习作往往平铺直叙,没有情节的推进。例如„„
【课文借鉴】
例一:《半截蜡烛》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下(第十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7
故事一波三折,颇有戏剧性,讲述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个普通家庭母子三人为了保护隐藏在半截蜡烛中的秘密情报,在危急关头和三名德官巧妙周旋,化险为夷的故事。课文的基本结构是:情报藏蜡烛——军官点燃——夫人吹熄——军官重燃——儿子端走——军官夺回——女儿拿上楼。
课文提纲:
一、佰诺德夫人将情报藏在半截蜡烛里。
二、军官点燃蜡烛,佰诺德夫人取出油灯,借机“吹熄”蜡烛; 三、重燃蜡烛,大儿子杰克借搬柴生火之机“端走”蜡烛,未获成功; 四、小女儿以上楼睡觉为由,借机把蜡烛“拿上楼”,避免危机。 例二: 例三: 【生活链接】
【小试牛刀】
设计五:图纸和框架(六下) 设计者
【习作问诊】
习作如同建房,需要先画图纸,再按图建好框架,最后才装修粉刷。但是,一些高年级学生在习作时没有整体意识,想到那里写那里,想写多少写多少,最终是习作条理不清,结构混乱,详略不当。
【课文借鉴】 例一: 例二: 例三: 【生活链接】
【小试牛刀】
8
设计话题思考
1、五上第八单元:用“气氛”渲染场面(读例段选话题); 2、三下第六单元:并列式段落构成篇(读例段选话题); 3、“点”“面”结合写场面(有哪些例段可选?);
4、移步换景列提纲:走进大门——穿过大厅——来到卧室——回到书房(有哪些例段可选);
5、用语言推进情节发展(有哪些例段可选);
6、线索贯通有主线。例如:迎着溪流——泉水外流——行二三丈的水程——上源在深黑的石洞(《记金华的双龙洞》)——水为线索。 7、读以下两段,有什么新的话题产生?
例一: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例二:太阳出来了。先是一丝,像红色的线;不一会儿,像烧红的镰刀。像半只橙红色饿橘子;一转眼,太阳像红色的大气球,慢慢地从东方升起来了。
8、选择事例表情感。《难忘的启蒙》、《老师领近门》、《新来的王老师》是如何选择典型事例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还有什么话题可以写?请老师们根据以上思路自主设计话题)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