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短文阅读强化练习

来源:化拓教育网


新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短文阅读强化练习

一、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太阳(节选)

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人们热得受不了,就找一个箭法很好的人射掉九个,只留下一个,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其实,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所以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千多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 1.用横线画出第三自然段的中心句。

2.这段话写了太阳的三个特点分别是______ 、 ______、 ______。 3.第一自然段中的“其实”一词与第二自然段中的______一词意思相近。 4.“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给这句话换个说法,使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课内阅读。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搖,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1.摇桂花时,“我”的心情怎样?从哪里看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横线画出具体描写摇桂花的句子。

1 / 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节选自《________》,这段话中点明课题的句子是 ________;这句话运用 ________的修辞手法,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三、 课内阅读。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严厉 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须 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缚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1.划去文中括号内错误的词语。

2.文中对蔺相如的描写主要运用了( ) A.语言描写

B.心理描写

C.动作描写

3.从“负荆请罪”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_________的人,廉颇是个_________的人。 4.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课内阅读。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别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还有

2 / 10

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文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岛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国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照样子,写词语。

亭台楼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奇珍异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1自然段最后一句写出了人们漫步圆明园的感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_______”的句子是一个_______________句,在文中起到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4.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标题为“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在内容上却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慈母情深(节选)

①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看。 ②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大姐,别给!没你这么当妈的!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接着又对我喊:“你看你妈这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

③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④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由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

3 / 10

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1.第①段中描写母亲动作的词语有 _________和___________ 。(两个动词不重复)

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和“龟裂的手指”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旁边的女人劝母亲时,母亲说了什么?请用“____”画出来。从母亲的回答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亲塞给“我”的不仅仅是钱,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段是对母亲的__________描写,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文中四个加点的“立刻”,可依次换成“迅速”、“马上、“赶快”、“立即”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阅读《四季之美》,回答问题。

春天最美是黎明。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夏天最美是夜晚。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秋天最美是黄昏。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夕阳西沉,夜幕降临,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也愈发叫人心旷神怡。

冬天最美是早晨。落雪的早晨当然美,就是在遍地铺满白霜的早晨,或是在无雪无霜的凛冽的清晨,也要生起熊熊的炭火。手捧着暖和的火盆穿过走廊时,那闲逸的心情和这寒冷的冬晨多么和谐啊!只是到了中午,寒气渐退,火盆里的火炭,大多变成了一堆白灰,这未免令人有点扫兴。 1.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用√或×表示。

(1)文中写了“黎明”“夜晚”“黄昏”“早晨”四个时间段,选材视角独特。(______)

4 / 10

(2)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用静态描写春天,用动态描写夏天。(______)

(3)写秋天的黄昏,作者用“夕阳斜照”“夕阳西沉”“夜幕降临”,形象地写出了太阳落山的动态过程。(______)

(4)作者喜欢冬天的早晨,是因为能看到雪落或遍地铺满白霜的美景。(______)

2.试举一例,说说你从文中哪里体会到作者感受很细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在怎样的景致中有过心旷神怡的感受?把这个景致生动地描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阅读选段,完成练习。

少年中国说(节选)

①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②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1.第①段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结构方式。用“﹏﹏﹏”画出该段的中心句。

2.选段中画“____”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论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运用________的手法,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为当代少年,你觉得你有什么责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 阅读理解。

5 / 10

忆读书(节选)

①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②我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国文教科书,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③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期待,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④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⑤我第一次读《三国演义》,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后来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⑥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武松、鲁智深,都有极其生动的性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凑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但我觉得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要强多了。

⑦《红楼梦》是我在十二三岁时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所包含的一个朝代和家庭兴亡盛衰的滋味。

1.“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故事中的三个主要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第②-⑦段主要写了作者三个时间段读书的情况,表示这三个时间段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第⑥段,作者对《水浒传》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对《荡寇志》的评

6 / 10

价是__________。

4.文章结尾作者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句话包含三层意思:“读书好”指________,“多读书”指___________,“读好书”指_____________。

5.我们可以把书比喻成什么?写一个这样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 读课文《落花生》片段,回答问题。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子

石榴

苹果那样

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

不像桃

使人一见就生

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

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1.在文中的

内加上恰当的标点。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可贵(______) 爱慕(______) 分辨(______) 3.文中花生最可贵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在叙述时作者将花生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对比。通过一家人谈论花生这一过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 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

7 / 10

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文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岛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根据选文内容,下面对圆明园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族建筑和西洋景观错落其间,精巧而又别致。

B.园中有一巨幅壁画,壁画上画着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等地名胜。 C.金碧辉煌的殿堂中摆放着许多奇珍异宝。

2.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写出了人们漫步圆明园的感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 ”的句子是个________句,在文中起到__________的作用。第二自然段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A.分—总B.总—分C.总—分—总)。

4.这篇课文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却用了较大的篇幅写圆明园曾经的辉煌,这样写的好处是( )

A.美的东西被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和愤怒。 B.再现圆明圆遭侵略者肆意洗劫的景象,唤起人们对圆明园的留恋。 C.这样写达到了先抑后扬的效果。

5.根据你对文段的理解和阅读全文的感受,把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 圆明园曾经很辉煌,_________,可现在它____________。圆明园的经历告诉我们___________。

答案

8 / 10

一、

1.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2. 距离远 体积大 温度高 3.实际

4.这么远,箭不能够射得到。 二、

1.“我”的心情非常高兴,从“乐”字可以看出来。

2.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3.桂花雨 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比喻 桂花 雨 三、 1.严厉 必须 2.A

3. 识大体顾大局 知错就改 4.秦王我都不怕,不会怕廉将军。 四、

1. 笔墨纸砚 花草树木 疾风劲草 名山大川 2.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比热爱之情。 3. 过渡 承上启下

4.因为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5.作者用较大的篇幅描写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是为了突出侵略者毁灭圆明园的罪行,这样写更能激发人们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祖国的热爱。 五、

1. 掏 数看 钱挣得很不容易,母亲很辛苦。

2.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体会到了母亲对“我”深深的爱。

3.对“我”的理解与支持。

4. 动作 排比 不可以,因为这四个“立刻”突出了母亲挣钱的艰辛与钱的来之不易,如果换成其他的词语就没有这个效果了。 六、

9 / 10

1. √ × √ ×

2.写春天的黎明,用“鱼肚色”“红晕”“红紫”写出了颜色的变化,从“一点儿一点儿泛着”“染上”让人感觉到天在慢慢变亮,有一种舒缓的动态美。 3.一群可爱的大雁在蓝湛湛的天空展翅飞翔。远处,连绵起伏的高山一座挨着一座,像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七、

1.总—分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2. 排比 建设少年中国之责任在中国少年 3. 象征 少年中国的光辉前程

4.作为当代少年,我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非常重大。祖国富足要靠我们,祖国强大要靠我们,祖国未来的发展也要靠我们。 八、

1.刘备 关羽 张飞

2.七岁时 十二三岁 中年以后

3.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都有极其生动的性格 没有人物个性 4.开卷有益 尽量多读一些书 选择好书来读 5.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九、

1., 、 、 , , 。

2. 宝贵 敬慕 辨别

3. 不图虚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桃子 石榴 苹果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十、 1.B

2.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比热爱之情。 3. 过渡 承上启下 C 4.A

5. 让我们感到骄傲 已成为断壁残垣 要铭记历史,以史为鉴

10 /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