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诵读——中文专业基础课《古代文学》必须坚持的学习方法

诵读——中文专业基础课《古代文学》必须坚持的学习方法

来源:化拓教育网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Chengdu Textile College 第28卷第3期(总第l 0 1期) 20 1 1年7月 Vo!.2 8,No.3(Sum 1 0 1) 文章编号:1008—5580(2011)03—070—03 诵读——中文专业基础课 《古代文学》必须坚持的学习方法 王 琴 (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乐山614000) 摘要诵读是学习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古代文学作品的长时间跨度要求通过诵读来熟悉生僻字, 古代文学作品的双声叠韵及通假字的用字特点需要通过诵读来体会,历代作者自觉的音声审美追求和 重视诵读的传统是我们必须要继承的财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更是离不开诵读。 关键词古代文学诵读学>-j-方法 中图分类号:CA23;I206.2 文献标识码:A 诵读作为一种基本的学习方法,贯穿于文科 地位和影响,就不能绕开这些生僻字。声音便是 学习的各个阶段。在高等教育阶段,诵读仍然发 文字的外在的物理属性。把握了字音,就初步把 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在中文专业基础课 握了文字。流畅地诵读作品,是学习了解作品的 《古代文学》的学习中,虽然新的理论、新的学习 必须步骤,同时也是初步把握作品最直接的表现。 方法不断涌现,但由于学科的特色,我们在采用新 那么首先了解生僻字的读音并正确流畅地诵读就 方法的同时,更应该坚持诵读这一传统的学习方 成为不可或缺的一个步骤。诵读出声就是熟悉作 法。下面就从《古代文学》的学科特点谈谈诵读 品、了解作品必须的步骤。 的必要性。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汉朝最有代表性的文学 1 古代文学作品的长时间跨度必然 体裁便是汉赋。所谓“赋家之心,包括宇宙”。汉 要求诵读来熟悉生僻字 大赋就是要凸显汉帝国的声威,表现帝国的国力 与风采。所以在文章中描绘帝国的山川地形、资 《古代文学》这门课主要以历代文学作品为 源物产时只愿穷形尽相、变本加厉,大量堆砌相同 学习对象。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中国文学的源 偏旁部首的字(尤其是生僻字)来达到这一目的。 头《诗经》一直到清代、近代的作品,中间长达两 比如《子虚赋》描绘云梦泽土石资源的丰富,用了 千多年,留下了无数璀璨的篇章。篇章总是由具 如下句子“其石则赤玉玫瑰,琳瑁昆吾,缄功玄 体的语言文字连属而成。语言文字是人类征服自 历,硬石斌玟”。中间有很多玉字旁的字,都是不 然和社会交流的工具,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必然 同颜色、不同种类玉石的称呼。当然,有很多字是 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一特点既充分体现 不常用的。《上林赋》在使用生僻字方面更是变 在口语中,同样也会反映在书面文字中。文言作 本加厉,如描写上林苑中的水势,“蹰波趋泡,湓 为书面语同样有这个问题。《诗经》中的用语带 }l立下濑;披岩冲摊,奔扬滞沛;临坻注壑,浼滑雪 有那个时代的特色,名物的种类分得非常细。比 壁;沈沈隐隐,砰磅訇磕;满涌漏洞,潴渫鼎沸。” 如毛色黄白相杂的马叫胚,浅黑色的马叫骢,青色 试看以上这段文字,有多少生僻字!即使是老师, 马叫驻,黑色的马叫骚,青黑色的马叫鼾,赤黑色 在备课的时候,也必须借助工具书,才能正确注音 的马叫馘。以上所举种种对不同颜色马的称谓在 并弄清楚确切含义。但是要想记住这些平时很少 《诗经》以后大都不再使用。腕、胚、胧、骚、鼾的 用的字的读音,仅仅把拼音写在旁边是远远不够 称谓几乎不见于以后的作品中,成为生僻字。但 的,必须大声诵读,熟读成诵,在对整篇文章非常 《诗经》是中国文学的源头,是当时社会的百科全 熟悉后才可能随时读准字音。老师尚且如是,学 书,要学习了解《诗经》,要了解《诗经》在当时的 生自不待言。 收稿日期:2010—12—21 作者:王琴(1974一),四川犍为人,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讲师。 第3期 王琴:诵读——中文专业基础课《古代文学》必须坚持的学习方法 71 《古代文学》所涉及的时代久远,那些带有时 代特色的字词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非常陌生。但 陌生不是回避的理由。只有更加用功的诵读,熟 诀来熟悉掌握近体诗的规则吗?显然不是。规则 只能是死的口诀,正是在诵读大量具体可感作品 的过程中,诗人们在口腔筋肉运动的层面熟悉并 掌握了平仄的规律和韵脚的配合。所谓“熟读唐 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悉整篇文章的声音属性,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欣 赏作品,并了解作品发展的轨迹。 2汉字尤其是文言文的用字特点也 《红楼梦》四十八回中,林黛玉教香菱写诗,也不 必须通过诵读来了解体会 汉字,准确地说文言文是一个音节一个字的 方块文字,其字形和读音一一对应的特点使以文 言为工具的中国历代作品都自觉不自觉地追求音 声之美。在先秦时代,《诗经》中就出现了很多叠 字、双声、叠韵。正如刘勰在《物色》篇中所说: “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 呆”为出日之容,“濂滤”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 鸟之声,“嗄哽”学草虫之韵。… 以上所举均为叠字。除了叠字外,还有“参 差”、“嵯峨”等双声,“葳蕤”、“沃若”等叠韵。朱 光潜说,“双声叠韵都是要在文字本身见出和谐。 诗人用这些技巧,有时除声音和谐之外便别无他 求,有时不仅要声音和谐,还要它与意义协调,在 诗中每个字的音和义如果都互相协调,那是最高 的理想。” ” 既然这些字的运用有时只是为声音 和谐,如果不诵读、不聆听,如何去体会诗人的苦 心与造诣,如何去感受音声之美?同样,如果不诵 读,我们口腔唇舌筋肉的运动如何适应汉字独有 的表达方式和审美特质?只有诵读,才会在熟悉 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赏鉴作品,并培养其一定的 对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也只有通过诵读,才会让 口腔肌肉的运动适应汉字的表达特点,从诵读前 人的作品的音声,进而熟悉作品的音声安排。这 种熟悉会渐渐内化为自己的一种能力和技能,从 而提高个人的写作能力。 《诗经》时代的诗歌如此,后世的诗歌又何尝 不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创作的兴盛及写作 技能的积累,诗人们开始从自然的声律追求人为 的声律。永明时期,出现了“四声八病”之说。这 种人为音律追求的高峰便是近体诗和“粘对”规 则的出现。一句诗里词语的安排要注意平仄相 间,上句和出句之间在规定的位置平仄要互相呼 应,而且诗歌的用韵也更为规整。这些平仄的安 排、韵脚的回应必须通过诵读、通过声音的途径来 把握、感受、体会。千百年来的读书人鲜有不作诗 的,难道他们是死背“平平仄仄平平仄”之类的口 过是让她把王维、杜甫、李白的近体诗各读一二百 首,再读其他的作品而已。 除了文言文独有的双声叠韵、叠字的特色外, 通假字的普遍使用也是文言文的一个特点。通假 字写的是这一个字,但在理解和诵读时却要读被 通字的读音。比如《左传》中《齐伐楚盟于召陵》 篇中,管仲在回答楚国使者为何带军伐楚时有一 条很重要的理由就是“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 无以缩酒”。其中“缩”其实同“渭”,音XU,三声, 意思是滤去酒糟。所以,如果只是默看,通假字往 往会被忽略。而在诵读文章的过程中,“缩酒”在 这里读音既陌生,意义也不同,只有读成“渭酒”, 意思才自然通顺了。而学生对通假字有了清楚的 认识,也自然能清楚正确地理解文意了。 3尊重和继承古代作家重视、追求 音声之美的传统 《诗经》是中国文学的源头,“诗言志”是中国 文学批评的开山的纲领。《毛诗序》在阐释对“诗 言志”的传统时,解为“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 动于中而形于言”。又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 之音。”I3”。在古代人看来,声音不仅仅是文字的 物理属性,更是作者感情的外化和表现。所以诵 读并不单单是把握文章外在的物理属性,而是通 过这一手段和方法去感知诗人的内心和意趣。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的成熟 期。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著作当推《文心雕 龙》。刘勰在《文心雕龙》的第一篇《原道》中充分 阐释了音声的意义。他说:“至于林籁结响,调如 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锺。故形立则章成矣,声 发则文生矣。”…m在刘勰看来,作品的声音要素 是文章成其为文章重要的质素。 钟嵘在《诗品序》中更是宣称“余谓文制,本 须讽读,不可蹇碍”。“本须讽读”更是强调了文 章与诵读的天然联系。 唐代的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中畅谈理想的作品应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 英朗练,有金石声”。作品内在的骨气是通过外 72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l1年7月 在金石般顿挫的声音传递出来的。 以上所谈主要是以诗和韵文为对象。散文是 诗和韵文之外的一大类别。如此,单行散句的文 艺术成就,这肯定不仅仅是诵读就能达到的,但诵 读绝对是充分深入理解体会作品的一个不可或缺 的手段。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不过数十个字, 为什么千百年来有强大的感染力。张国风认为: 诗歌的前两旬采用“前——不见——古人” 章不以押韵或平仄为审美追求,那么,诵读是否还 有必要?是否默读即可? 我们来看看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是怎么说 “后——不见——来者”的节奏,显得急促,是一 种焦虑中的寂寞、一种失望中的抑郁。诗的后两 的。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这样说:“气,水也;言, 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 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显 然,韩愈认为气是文章的关键。但“气”到底又是 什么呢? 清代桐城派的刘大樾在《论文偶记》中对于 这个问题阐释比较详细。刘大拖说“神气者,文 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 最粗处也”。又说“盖音节者,神气之迹也;字句 者,音节之矩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 无可准,以字句准之。”文章惟在神气。乍一听, 神气芴漠无形,从何把握?原来神气由音节体现 出来。所以音节高则神气必高,音节下则神气必 下。音节正是文章的声音节奏。所以通过诵读把 握文章的音节节奏,从而把握文章的神气。所以 刘大槐又说“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 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3 卯 刘大槐反复强调诵读、强调音节、强调歌咏, 正是字句的音节和文章的精气神息息相关。写作 文章、修改文章如是,理解、欣赏文章更应如是。 重视音节,是桐城派的共识。姚鼐在《与陈硕甫 书》中说“诗古文各要从声音证人;不知声音,总 为门外汉耳”。如何从声音证人,只有诵读、还是 诵读。从口腔肌肉的运动、从声音的高下开合、从 语凋的迅急舒缓去体会文章的神气变化。 4诵读是提高学生文言能力的必不 可少的途径和方法 语言学习的要求就是能“听、说、读、写”。文 言文的学习、古代文学作品选的学习同样如此。 听,能听懂。如何听懂那些离我们已很遥远的作 品,首先要熟悉作品,熟悉文言的行文表达方式, 了解各种文体的基本特点。如何熟悉,毫无疑问, 诵读、熟读成诵大量的作品是基础。只有在此基 础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在人际口头交往中才可 能借鉴和学习古人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精辟生 动的语言,做到文质彬彬、有礼有节。读,不仅是 诵读。要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体会作品的 句采用“念——天地——之——悠悠”“独——怆 然——而——涕下”的句式,转向舒缓的节奏,显 出惆怅中的无奈、失望之余的悲哀。l5 J1 如果不是 诵读,我们能感受到这22个字里、这跌宕起伏的 节奏里所包孕的强烈而深沉的感情吗?古人说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 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听、说、读归根结底是以培养学生文言写作能 力为旨归。把学生都培养成作家显然不现实,但 掌握常用文体的特点并能写出符合文言行文特色 的作品还是可期的。而且文言与白话有不可分割 的关系。文言写作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助于学生白 话写作能力的提高,这也许更有现实意义。 那么,诵读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呢? 一代名臣曾国藩在家训里说过一段话,很可 注意。“凡作诗最宜讲究声调,须熟读古人佳篇, 先之以高声朗诵,以冒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 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拂拂然若与我喉 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奔赴腕下,诗成自读 之,亦自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曾国藩 的意思是诵读有两种,一种是高声诵读,这是第一 步,然后是低声吟哦。通过这两种略有差异的诵 读,熟悉前人的作品,并由此掌握创作的法则,最 后自己写出好的作品来。 刘大槐认为“在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 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烂熟后 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 间,合我之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 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l3j3∞ 可见,诵读不仅是学习前人作品的有效方法, 更是通过诵读,完成由模拟到培养写作能力的过 程。正所谓“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总之,由于学习对象的种种特点和学习语言 最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要求,我们必须在教学和 学习中重视诵读来更好地学习和提高学生的语言 运用能力。 (下转75页) 第3期 廖祖英,凌勇:对快速学会蛙泳的教学方法探索 75 知识,是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学习过的理论知识。 在游泳教学中,学生能将这些知识具体实践,学以 致用,将大大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上述的教学练习方法,突破了固定的教 学模式,能使学生快速地学会游泳,解决了“游得 起”的问题,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游泳课的 后续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出版社,2009:3. 参考文献 [1]张燕中,等.游泳入门[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 [2]著作选读战士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 战士出版社,1978:200—201. [3]汪风雄.体育教程[M].成都:四JlI大学出版社, 2007:63—66. (4]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物理[M].北京.教 育科学出版社,2005:80~83. Exploration on Teaching Method of Breaststroke Swimming LIAO Zu—ying ,LING Yong (1.Teachers College,Chengdu University,Chengdu 610106; 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 Chengdu University,Chengdu 6 1 0 1 06) Abstract:How tO swim is a key point in teaching swimming and it is a basis for further swimming teach— ing classes.Taking breaststroke swimming as an example and comparing present teaching materials,some re— search and explorations were made on teaching methods about how to fast teach students swim. Key words:swimming,breaststroke swimming,teaching method (上接72页) 参考文献 [1]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 1986. 海古籍出版社,2001. [4]钟嵘.诗品译注[M].周振甫译注.北京:中华书 局,1998. [2]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二[M].上海:上海文艺 出版社,1982. [5]张国风.传统的困窘——中国古典涛歌的本体论 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M].上海:上 Chant—a Sustainable Learning Method for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WANG Qin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Leshan Normal College,Leshan 6 1 4000) Abstract:Chant is an often—used learning method.Chant can be used to get familiar with rarely—used words in ancient literature works spanning long time and appreciate the usage of alliterative words,assonant words and borrowed words.These authors’sound and aesthetic pursuit and the tradition of emph ̄sizing chant should be inherited and chant is indispensibl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comprehensive abilities. Key words: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chant,learning metho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