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康复医学概论

来源:化拓教育网
第一章 总论

康复:指综合地和协调地应用医学的、社会的、职业的和教育的措施,通过进行训练和再训练,使病、伤、残者(包括先天性残)已经丧失的功能尽快地、最大可能地得到恢复和重建,使他们在体格上、精神上、社会上和经济上的能力得到尽可能的恢复,使他们重新走向生活,重新走向工作,重新走向社会。

因此,康复不是百分之百的恢复,它更重视疾病所导致的功能障碍,着眼于从生理上、心理上、社会上等进行全面康复,恢复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它包括医疗康复,利用医学手段促进康复;教育康复,通过特殊教育和培训促进康复;职业康复,恢复就业能力、取得就业机会;社会康复,在社会层次上采取与社会生活有关的措施,促使残疾人重返社会,最终目标是提高生存质量、最终融入社会。

康复医学:是一门研究病、伤、残者康复的医学应用学科。

康复医学的对象主要是:急性伤病后及手术后患者、各类残疾者、各种慢性疾病患者和年老体弱者。

康复医学的特点:①康复医学以功能障碍为主导 ②康复医疗强调患者主动参与 ③康复医疗依赖团队协作 ④康复医学并非治疗医学的延续 康复预防:

①一级预防:又称初级预防,旨在防止致残性病损的发生,即防止身体的结构和功能受损。 ②二级预防:又称次级预防,旨在限制或逆转由损伤造成的伤残,即防止造成个体活动能力受限。

③三级预防:旨在防止残疾转化残障,即防止个体社会参与的局限。

康复评定:主要是功能评估,包括躯体运动功能评定、精神心理功能评定、言语功能评定和社会功能评定,又称康复评估。

康复评定是康复治疗的基础,它不仅可以帮助了解残疾水平,掌握现存的功能状况,评估功能恢复的潜力,从而制订出有效的康复计划。更重要的是通过康复评定,可以指导康复治疗,检查康复治疗的效果,并修订康复计划。

康复治疗的常用手段:① 物理疗法② 作业疗法③ 言语疗法④心理疗法 ⑤ 文体疗法 ⑥ 康复护理 ⑦假肢和矫形器的运用 ⑧ 康复工程⑨ 职业咨询⑩中国传统疗法 ⑾ 社会服务 康复的方式:康复机构内康复 & 社区康复

康复的主要原则:功能训练、全面康复、重返社会 和 改善生活质量 。

第二章 残疾学基础

残疾:指因外伤、疾病、发育缺陷或精神因素等造成明显的身心功能障碍,导致不同程度地丧失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能力的一种状态,是人体身心功能障碍的总称 。1980年。WHO按照残疾的性质、程度和影响,将残疾分为病损、失能和残障。根据功能障碍的时间,将残疾分为暂时性残疾和永久性残疾。

残疾的一般致残因素:① 遗传因素与孕期疾病 ② 致残性感染 ③ 致残性疾病

④ 营养不良 ⑤ 社会和心理因素 ⑥ 意外伤害 ⑦ 致残性中毒 残疾学评定:① 肌肉损伤的评定 ② 关节损伤的评定 ③ 骨损伤的评定 ④神经损伤的评定 肌肉的主要病理状态:① 假性肌肥大 ② 肌肉萎缩 ③ 肌肉挛缩

肌力减退:是最大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减小的状态,主要可因年龄、废用性肌萎缩、肌源性病变、神经-肌肉接头处病变、神经源性病变等因素所致。

★肌张力:指肌肉组织在静息状态下的一种不随意的、持续的、微小的收缩。 肌张力的分类:① 静止性肌张力 ② 姿势性肌张力 ③ 运动性肌张力

肌张力异常:1.肌张力增高:① 痉挛 ② 强直:依赖肌肉长度的牵张反射亢进状态 2.肌张力低下:①肌肉硬度变软②摆动现象③关节活动范围增大及阻力减小

★骨折:指骨或骨小梁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环。

骨折的愈合过程:① 肉芽修复期(2~3周内完成) ② 原始骨痂期(6-10周内完成) ③成熟骨板期(8~12周内完成)④ 塑形期 (2~4年才完成) 骨与关节损伤后引起功能障碍的原因:(8个)

① 关节内和关节周围粘连 ② 关节不稳定 ③ 创伤性关节炎 ④ 骨折不愈合和畸形愈合 ⑤ 发育障碍 ⑥ 组织损伤 ⑦ 肌肉痉挛、粘连、变性 ⑧ 神经障碍

周围神经损伤的残疾学:周围神经多为混合性神经,即含有感觉纤维、运动纤维、自主神经纤维,故周围神经的损伤导致的功能障碍也涉及了感觉、运动等多方面的功能。

周围神经损伤后的主要障碍:①运动障碍 ②感觉障碍 ③反射障碍④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中枢性瘫痪主要是指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的对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中枢神经损伤所致的瘫痪的本质:运动模式的异常,分离、协调、精确的随意运动模式的丧失,出现异常的运动模式。

痉挛的典型模式:头向患侧倾斜,面部向健侧转动,躯干向患侧后方转动并向患侧侧屈,上肢呈屈曲模式,下肢一般呈伸展模式。

第三章 人体发育学基础

发育:指生物体生活史中,构造和功能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 人体发育的基本规律:①生长发育是有阶段性的连续过程②生长发育是一个不平衡的过程③生长发育是有一定程序的渐进过程④生长发育既遵循共同的模式但又具有个体间的差异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感觉神经)——中枢——传出神经(运动神经)——效应器 小儿运动发育的规律:① 头尾规律 ② 由远到近 ③ 由不协调到协调,由泛化到集中 ④ 由粗大动作到精细动作 ⑤ 先有正面动作,后有反面动作

手眼协调能力的发育顺序:①整体运动向分离运动发育 ②抓握的稳定点由近端逐渐向远端发展③眼和手发育的共同形式 ④从手掌抓握向手指抓捏发展 ⑤尺侧抓握向桡侧抓握发展⑥从抓握到放开发展 ⑦从防御手向功能手发展 ⑧从手到眼的发展 ⑨利手的发育

第四章 运动学基础

不同加载形式的骨性能:①拉伸 ②压缩 ③剪切 ④弯曲 ⑤扭转 ⑥联合载荷 关节的活动度和稳定性:1.关节的功能取决于关节活动度 2.影响关节活动度和稳定性的因素:①与构成关节两个关节面的弧度差有关 ②与关节囊的厚薄和松紧有关 ③与关节韧带的强弱和多少有关

④与关节周围肌群的强弱和伸展性有关 单轴关节:滑车关节、车轴关节、蜗状关节 双轴关节:颗状关节、椭圆关节、鞍状关节

三轴关节或称多轴关节:球窝关节、杵臼关节、平面关节

运动链:指几个部位通过关节连接而成的复合链。如一侧上、下肢可视为一条长链,而每个关节均为链扣。运动链可分为 开放链 与 闭合链 。

骨骼肌具有三类纤维:红肌纤维(慢肌) & 白肌纤维(快肌) & 中间型纤维

肌力:指肌肉运动时能最大收缩的力量,以肌肉最大兴奋时所能负荷的重量来表示。 影响肌力的因素: ① 肌肉的横断面 ② 肌肉的初长度 ③ 肌肉的募集 ④ 肌纤维走向与肌腱长轴的关系

肌肉的收缩形式:1.等张收缩:① 向心性收缩 ② 离心性收缩 2.等长收缩 肌肉的分类:① 原动肌 ② 拮抗肌 ③ 固定肌 ④ 中和肌

★杠杆原理在康复医学中的作用:① 省力 ② 获得速度 ③ 防止损伤

第五章 神经生理学基础

感受器: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用来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 将感受器分为:外感受器、本体感受器、内感受器

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PS: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牵涉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体表特定部位疼痛或痛觉过敏现象。 ★痛觉超敏:指机体对非伤害性刺激产生的过强反应。 肌紧张: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第六章 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理论

★脑的可塑性:脑有适应能力,即在结构和功能上有修改自身以适应改变现实的能力。 脑可塑性系统间的功能重组:① 古、旧部分的代偿 ② 病灶周围组织的代偿 ③ 由在功能上几乎完全不相干的系统代偿 ④ 对侧大脑半球的代偿

影响脑可塑性的外界因素:功能恢复药物的使用 、神经移植和基因治疗、恒定电场的影响、功能恢复训练的介入

浅感觉感觉区域的投射规律:①躯体体表感觉传入向皮质的投射具有交叉性质,即一侧体表的感觉传入投射到对侧皮质的相应区域,但头面部感觉呈双侧性投射 ②投射区域具有一定的分野,下肢代表区在顶部(膝盖以下的代表区在皮质的内侧面),上肢代表区在中间部,头面部代表区在底部,呈倒置排列,但头面部代表区内部的安排是正立的 ③ 投射区域的大小与不同体表部位感觉的灵敏度有关,感觉灵敏度越高,则在大脑中央后回的代表区越大。 深感觉:又称本体感觉,主要投射区位于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部分纤维投射至中央前回。

视觉的代表区位于:在大脑半球内侧面枕叶皮层的距状裂的上下缘 听觉代表区:听觉在颞上回和颞横回

浅反射包括角膜反射、咽反射和腹壁反射、提睾反射、 跖反射 、肛门反射 大脑皮层运动区相关功能的主要功能定位:

①对运动调节支配具有交叉性 ② 对运动的功能定位具有精细性 ③运动区定位分布排列呈倒置

★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对运动控制的作用?

答:锥体系的功能是管理各种随意运动,特别是四肢远端如手肌的精细运动

锥体外系则主要是调节肌紧张,协调各肌群的运动,维持和调整体态姿势,以保持身体 平衡和进行习惯性动作,并执行一些粗大的随意运动 ★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出现部位 肌张力 瘫痪 浅反射 深反射 病理反射 肌萎缩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对侧 增高 痉挛性硬瘫 消失 亢进 出现 早期不明显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 同侧 降低 弛缓性软瘫 消失 消失 不出现 明显 第七章 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一般将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两个方面。 认知过程是基本的心理过程,情绪和意识是在认知基础上产生的。 康复心理学是将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康复的全过程,研究残疾人和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心

理活动、现象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康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残疾者、各种慢性病患者、老年病患者 康复心理评定:是应用心理诊断技术,特别是应用各种心理测量手段测验和评定残疾者的心理行为变化情况和心理特征;目的:了解残疾者心理障碍的性质和程度,掌握康复过程中的心理行为变化情况,研究残疾者心理变化规律等,为制订心理康复计划提供依据,同时对心理康复的效果作出客观的评价。

心理评估的方法:观察法 & 心理测量法(心理测量法包括心理测验和评定量表的应用) 认知: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是指个体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心理过程。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的过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提取、和使用的过程。 将认知过程分为: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反应系统 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 根据知觉对象可将知觉分为社会知觉和物体知觉;

根据知觉的事物特性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知觉的一般特征:①知觉的整体性 ②知觉的选择性 ③知觉的理解性 ④知觉的恒常性

学习理论的分类:①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②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 ③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④ 顿悟学校理论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是个体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心理过程。从信息论的观点看,记忆是人脑对信息的接受、储存、编码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的三个阶段: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其内部联系间接、概括的反映,这种反映主要借助于言语来实现,人类通过思维能认知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是高级的、理性的认知过程。 思维的共同特征:① 概括性和间接性 ② 目的性和指向性 ③ 逻辑性和连贯性 思维的分类:① 动作思维 ② 形象思维 ③ 抽象思维

★注意的心理活动的组成部分,对心理活动起着维持、组织、调节和监督作用,但它本身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

第八章 物理因子治疗基础

直流治疗法:指应用方向固定不变的电流刺激人体一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是最古老的电疗法之一。目前直流电疗机主要输出电压为50~100V,电流强度为50~100mA。

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的特点:①浅表组织局部浓度较高 ②导入有效成分③具有直流电和药物的综合作用④作业时间长,疗效持久⑤无口服和注射的副作用

低频脉冲电流:是指频率在1000Hz以下,电压或电流的幅度按一定规律从零或某一电位水平上瞬间出现,然后降低或消失的电流。

中频电疗法:用频率为1~10kHz的脉冲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 高频电疗法:用频率高于100kHz的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

发音的生理过程:①气流从肺部流出 ②声门对气流的调整 ③空腔发音器官对气流的调整 音乐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① 生物-物理作用 ② 人际-社会作用 ③ 生理-情绪作用 音乐治疗的形式:个体音乐治疗 & 集体音乐治疗 红外线的治疗作用:热作用是红外线治疗的基础

① 镇痛作用 ② 缓解肌肉痉挛 ③ 消炎作用 ④ 促进组织再生

可见光的治疗作用:①温热作用 ②光化学作用 ③不同颜色的光照射后可引起不同的反应 紫外线的治疗作用:① 消炎作用 ② 镇痛作用 ③ 杀菌作用 ④ 抗佝偻病作用 ⑤ 促进组织再生 ⑥ 脱敏作用 ⑦ 促进皮下淤血的吸收 激光的特点:① 单色性好 ② 高亮度 ③ 定向性强 ④ 相干性好

磁场的治疗作用:① 镇痛作用 ② 消肿作用 ③消炎作用 ④镇静作用 ⑤ 其他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