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手记
——走近学生的心
灵
为积极响应学校开展的“课内比较学,课外访万家”的活动,我怀着一颗好奇的心,于十月二十五日中午,踏上了去进一步了解学生心灵的征程。
一起访问了八家,情况各有不同,但细细研究,性质又大抵相似,在这里有代表性的选择几个案例,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悟。
家访二(三)班学生谷涛
比较幸运,我和同伴下车一询问就找到了。去他家时,爷爷奶奶正在家瓣棉花,待我们说明详情后,他们热情款待我们。谷涛是班级典型的后进生,和他爷爷奶奶沟通后却很出乎我的意外,他在家相当勤劳,经常帮忙做家务,例如做饭,洗衣服,做农活,毫无怨言,邻居都夸其是一孝顺子孙,这次放假回家还在新沟买了二十元钱的水饺带回去给爷爷奶奶吃,爷爷奶奶很是欣慰,有时一个月的生活费未用完还带些给爷爷奶奶家用。我可以说像这样的男学生在现在的时代,是凤毛麟角了,着实值得赞扬。然而让我有些疑惑的是,在学校的表现并不让我满意,作业经常性的抄袭,上课不听讲,还和同坐讲闲话,很是让我头疼。这是一问题青年,是我们所说的“研究生”,为何在学校的表现和在家里的表现千差万别呢?当夜我细细思考,略有所悟,这学生本性很好,只是缺乏老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也确实如此,刚交他时很勤学苦练,经常问问题,作业做的很认真,可能发现没什么进展,另外也无人关心,没能坚持下来,遗憾!目前老师主要关心的是绩优生,而忽视了一些问题青年,值得反思。
家访二(三)班学生王志雯
我们步行前往他家,还很花了些时间,不容易(表扬哈自己)。到他家后,爸妈热情款到,了解到他爸爸是小学老师,于是感觉聊的话题轻松多了。从他爸妈口中得知,雷志雯是一独生子,家庭氛围很好,基本没有来自家庭的压力。他爸妈明确说明,并不很关心他的学习,没有对学习作很高的要求,只是担心的是他性格有些内向,不善于与人交往,而大学毕业以后重在与人的交往和合作。应该说他爸妈的思想还是很前卫的。在学校我们太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应试教育体现的相当明显,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关注的不够,学生即使考上了很好的大学,也未必是个人才,值得反思。临走时,家长坚持送包黄鹤楼的烟,还是宛然拒绝了(主要是自己不抽烟,呵呵),不过我们还是贪了点便宜,看到他家门口摆着辆摩托车,商量借着骑骑,成功了,太爽了,我们心里不知有多高兴。
家访二(四)班学生曾雅静
刚教她时,这学生因为一次作业未交,把她叫出来理论了一番,这女孩就哭起来了,哎呀,当时不知道有多内疚,感觉着女孩听多愁善感的。很想找个时间再次和她交流,但最后都忘了。借这个家访的机会,和她沟通沟通,了解哈情况。到她家后,爷爷奶奶也是很热情,得知她爸爸妈妈已经在云南打工五年未回来,一直是爷爷奶奶照顾着。我想,一个十七岁的女孩和爷爷奶奶之间一定有着很大的代沟,与人讲的话少了,自然性格就内向了。至于这些留守学生,我们确实很有必要去主动的与之交流谈心。
家访一天完后,七点才吃饭,有些辛苦,但是躺在床上也有些充实的感觉,更多的开始认识学生,认识别人,认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