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形势下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方法探索
来源:化拓教育网
当前形势下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方法探索 田冰 (山东省邹城市环境保护局山东济宁273500) 行供热。 3加大对工业污染源的限期治理和污染减排力度 一方面,我国应该加强对节能热力等相关的工业企业的脱硫 机械设备的工作状态的监测检查工作,通过这种方式,切实保证 工业企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在此基础上, 我国必须高度重视电厂的脱氮治理工作,采取各种各样的科学有 效的措施来将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控制在最低水平。我国应该进 步改造传统产业,通过利用高新技术来最大限度地促进传统产 一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我国应该进一步搞好对于供热工程锅炉、节能热 物,导致我国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我国特殊的地理、地形及气 力锅炉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处理工作。我国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 象条件,加上城市人口和机动车量的快速增长导致我国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治理方案,循序渐进地对大型供热热源安装治理设备,物不断增加,尤其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空气污染问题日益突 切实最大限度地提升大气污染治理效率,降低大气污染物的排 在当前形势下,我国工业飞速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大气污染 对于那些需要 出。基于此,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深入地探索当前形势下我国 放量。另外,我国应该持续推进排污许可证制度,向环境排放各种污染物的单位或个人,都必须事先向环境保护 大气污染治理的方法。 1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实施机动车黄绿标管理 部门办理申领排污许可证手续,切实增加企业在工业生产的过 程中排放大气污染物的成本,保证企业能够减少甚至避免大气 在当前机动车尾气污染非常严重的今天,为了搞好我国大气 污染物的排放。在此基础上,我国也必须高度重视排污口管理工 进一步搞好对于排污口的规范化整治工作,通过这种方式, 污染治理工作,就必须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实施机动车黄 作,绿标管理。我国应该通过利用简易工况法来加强对于我国在用机 提高我国的空气质量,切实将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控制在一 动车尾气的污染防治工作,应该采取机动车排气污染定期检验制 定程度上。 度,主要包括初次检验和年度检验等方式,在此基础上,我国应该 此外,我国也必须循序渐进的安装排污计量装置和污染物 大力进行机动车排气污染动态检测以及抽样检测活动,并且实施 在线监测装置,并且进行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监控装置的安装, 机动车黄绿标管理机制,通过这种方式,确保必须是那些满足持 进一步健全排污口监督管理档案。在此基础上,我国也应该进 有相应的不会造成大气污染相关标志的机动车才可以上路行驶, 步建立健全大气污染物排放通报机制,定期向社会公布不 并且,对于超标车辆,坚决杜绝其上路行驶。 同的工业生产企业的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此外,我国也应该 一另外,我应该进一步搞好机动车燃料管理工作,高度重视对 采取科学合理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应急管理办法,从而最大限 于燃油供应公司的监控工作,保证这些公司生产出合格的燃油。 度地降低甚至避免大气污染对于国家社会发展所造成的不利 在此基础上,我国也一定要加强对于天然气改造车辆达标排放效 影响程度。 果的应用的探索,切实推动清洁能源的大幅度推广。此外,我国也 4结语 应该进一步建立油气回收治理工程,全过程监督储油库、汽油运 综上所述,本文进行了当前形势下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方 输、加油站的油气污染状况,最大限度地降低有机物污染问题的 能够科学有效地治理 发生几率。同时,我国也可以进一步建立健全机动车“以旧换新” 法探索。希望通过本文提出的几点方法,一国家补贴额度,通过政府的资金支持来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进 我国当前的大气污染问题,切实改进我国的大气污染状况。在 今后的研究工作中,仍然必须高度重视对于我国大气污染治 步做好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工作。 理的方法的研究,在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逐 一2 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实际的环境法律、经济、行政体系,切实达 方面,我国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于分散燃煤锅炉的拆并、改 到我国大气污染从“治”到“防”的转变的目标,打造出良好的 造力度。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我国应该对于热电联产覆盖范围内 大气环境。 的集中供热锅炉、分散锅炉和燃煤小锅炉全部实施并网。对于那 参考文献 些不具备并网条件的区域,可以利用天然气、电能、地热等清洁能 [1]李静,李文选.大气污染对生物界的影响『J1.现代农业科技.2008 源来进行供热,从而能够有效地控制各类燃煤源污染物排放。 (1O). 另一方面,我国应该在各个大城市以及乡镇地区全面落实 【2愉顺章,宋伟民.空气颗粒物等污染与健康[J].上海预防医学杂 “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和严管区”的相关规定。在高污染燃料禁燃区 志.2008 ̄7). 内,坚决杜绝燃煤锅炉的新建、扩建,对于禁燃区内的各种各样的 【3]陈仁杰,陈秉衡,阚海东.我国113个城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的健 锅炉,必须将其彻底改造成利用天然气这种新型的能源形式来进 康经济学评价[J】.中国环境科学.2010(03).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 3年第9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