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谈:治国与安逸
荀子谈:治国与安逸
读《荀子》第八章 《王霸》之十
(峻岫)
(原文)
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乱则国危,治则国安。今君人者,急逐乐而缓治国,岂不过甚矣哉!譬之是由好声色,而恬无耳目也,岂不哀哉!夫人之情,目欲綦色,耳欲綦声,口欲綦味,鼻欲綦臭,心欲綦佚。此五綦者,人情之所必不免也。养五綦者有具。无其具,则五綦者不可得而致也。万乘之国,可谓广大富厚矣,加有治辨强固之道焉,若是则恬愉无患难矣,然后养五綦之具具也。故百乐者,生于治国者也;忧患者,生于乱国者也。急逐乐而缓治国者,非知乐者也。故明君者,必将先治其国,然后百乐得其中。暗君者,必将急逐乐而缓治国,故忧患不可胜校也,必至于身死国亡然后止也,岂不哀哉!将以为乐,乃得忧焉;将以为安,乃得危焉;将以为福,乃得死亡焉,岂不哀哉!于乎!君人者,亦可以察若言矣。故治国有道,人主有职。若夫贯日而治详,一日而曲列之,是所使夫百吏官人为也,不足以是伤游玩安燕之乐。若夫论一相以兼率之,使臣下百吏莫不宿道乡方而务,是夫人主之职也。若是则一天下,名配尧禹。之主者,守至约而详,事至佚而功,垂衣裳,不下簟席之上,而海内之人莫不愿得以为帝王。夫是之谓至约,乐莫大焉。
荀子说:“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乱则国危,治则国安。”国家处在危难之中,作为一国之主,哪里有什么快乐可言呢?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哪里会有什么忧愁呢?国家乱了,就十分危险了;国家治理的好,百姓就平安了。“今君人者,急逐乐而
缓治国,岂不过甚矣哉!譬之是由好声色,而恬无耳目也,岂不哀哉!”如果作为君主,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只知道追求享乐,而不去好好地治理国家,这是“荒于政事”,太过分了。如此,就好比既爱好声色,却没有耳朵眼静一样。“夫人之情,目欲綦色,耳欲綦声,口欲綦味,鼻欲綦臭,心欲綦佚。此五綦者,人情之所必不免也。”人有眼睛,才能感受美好的颜色。有耳朵,才能听到美好的声音。有嘴巴,才能尝到美味佳肴。有鼻子,才能闻到芬芳的香味。有追求,才能知道什么是安逸享乐。人眼耳口鼻心,这些器官都是正常的,才能享受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荀子把治理好国家,与五官齐备对于人的重要性作比喻,很有意思,也很形象。治国,工不能废,农不能少,商不能缺,学不能停,兵不能无,各行各业都能得到发展,这才是精心地治理国家。“养五綦者有具。无其具,则五綦者不可得而致也。”有了国家的治理,有了发展进步的好环境,才能有科学研究,才能有文学艺术的创作,才能有艺术享受,有歌舞升平,到处是莺歌燕舞。如果没有把国家治理好,一切就都没有了。“万乘之国,可谓广大富厚矣,加有治辨强固之道焉,若是则恬愉无患难矣,然后养五綦之具具也。”有国家广阔的疆土,有国家的富裕强大,有了对国家的精心地治理,就等于养好了你的眼耳鼻口心,强健了你的身体,才能有享受国家繁荣富强的快乐和幸福。“故百乐者,生于治国者也;忧患者,生于乱国者也。急逐乐而缓治国者,非知乐者也。”所以没有国家的长治久安,就没有个人的快乐和享受。国家乱了,忧患就来了,灾难就来了。国家与个人紧密联想,不可分割。没有国,哪里来的家?没有国家的繁荣昌盛,哪里来的个人生活的美好和家庭的幸福生活。因此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繁荣、昌盛、发展和进步是每个人神圣的职责。懂得治国之道,就能安乐,就能发展,就能进步,就有快乐。“将以为乐,乃得忧焉;将以为安,乃得危焉;将以为福,乃得死亡焉,岂不哀哉!”只知享乐,只知安逸,不懂得维护国家的利益,不懂得遵纪守法,甚至破坏国家法律制度,追求个人享受,追求声色犬马,骄奢淫逸,贪污腐化,不管你是什么人,不管你的职务有多高,多么不可一世,最终都是要完蛋的。摆正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摆正享乐与遵纪守法的关系,摆正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切切重要,每一个人都要好好地想一想。“故治国有道,人主有职。”治国有道,道就是治国第一,享受第二;
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若夫贯日而治详,一日而曲列之,是所使夫百吏官人为也,不足以是伤游玩安燕之乐。”治国第一,不是要你无白无黑,不舍昼夜地操劳,不能休息。有很多工作不是一天二天就能做完的,那些长远的工作,可以分工协作,各负其责。该休息还是要休息,该娱乐还是要娱乐。“若夫论一相以兼率之,使臣下百吏莫不宿道乡方而务,是夫人主之职也。”至于选择主管,担负责任,率领下属,做好各方面的工作,这就是领导者的职责。“若是则一天下,名配尧禹。之主者,守至约而详,事至佚而功,垂衣裳,不下簟席之上,而海内之人莫不愿得以为帝王。夫是之谓至约,乐莫大焉。”如果统治天下,担负责任,能像尧舜和大禹一样,既以身作则,以德服人,又能殚精竭虑,建功立业,还能劳逸结合,享受生活;既能兢兢业业,又能从容地治理国家,这就是最大的简约治国了,这样治国是最大的快乐。(署名 原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