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阅读教学中随文有效练笔的实践研究

来源:化拓教育网


《阅读教学中随文有效练笔的实践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实践与理论背景

在我国,读与写结合教学已有较长的历史。往近看,从民国初期到新中国建国初期,侧重于“教学法”的研究;建国后到1976年“文革”结束,基本处于“读与写结合的课堂教学试验阶段”,这期间,各地都有读与写结合的教学尝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以丁有宽为代表的研究者所倡导的“读写结合法”,在改革陈旧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同时,创立了以记叙文为主体,以语言训练、思维训练为中心,以培养自学自得为目标,以单元分组教学为特征的读写同步的教学思想的序列,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新课程推广以来,各地小学语文读与写结合的教学实验取得了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经验。在读与写结合的教学法研究实践中,“以读为主,读写结合,以写促读,整体发展”已成为一种主流的认识和基本操作模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因此,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做写作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可人们更多地是把视线聚集在作文教学的研究上,而往往忽视阅读教学中习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实,文本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而且也是习作训练的直接资源,习作既可以“取其法”,还可以“用其材”。

朱作仁教授把阅读定义为“一种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他认为,这种“意义”不但是指阅读材料“说什么”的内容,还包括作者是“如何表达的”。阅读不仅是自外而内意义的吸收,更是写作的基础。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穿插写的训练。从篇幅看,或三言两语,或洋洒大篇;从内容看,或课文借用,或课外引进;从方法看,或内容挖掘,或想象补充……每一次练笔,都是他教学艺术的映照。于老师说:“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随文练笔就是阅读教学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

1

它不仅能增强习作的话题与内容的趣味性、新颖性、情境性和生活性,激发学生写的兴趣。同时,随文练笔是在对课文内容充分理解消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很容易加以运用,降低了练笔的难度,又因其篇幅较小,动笔的时间短,教师能及时评价,大多数学生能在动笔之后马上就能感受到作文成功的快乐。

再者,我们品读教材中选编的课文,文质兼美,祖国的语言文字在其中彰显着无穷的魅力,或隽永潇洒,或激越昂扬,或空灵和谐……许多文章,言有尽而意无穷,许多言外之意须去研磨,诸多文本背后的精彩须去探寻。因此,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还能促使我们的语文教师深入地细读文本,钻研文本,从中寻找出能为深化文本理解“架桥铺路”的“读写结合点”来,把握重点,聚焦难点,提升教学能力。

因此,我校提出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随文有效练笔的实践和研究”的课题研究,“随文练笔”将成为我校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就是根据教材特点,以课文内容作为写作素材,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让学生及时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练习,让学生就语言的组织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既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写作方法的理解,又提高写作能力。同时,在科学的读写融合的策略方法指引下的轻负高效教学,可以减轻学生负担,激发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兴趣,更好地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通过把握读与写之间的多种融合方式,以致把握其规律,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促进了自身的专业成长。 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与预期目标

(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1.读写融合不仅是一种策略,一种方法的探索尝试,,也是对语文学科本性的观念上的一种认识与把握。作为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读与写的有机

2

有效融合,它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效率,从本质上看,它站在“以人为本”的高度,立足于学生主体的长远发展。也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了教师的生命价值。

2.寻找读与写融合的内在规律和外在形式,以弥补现行教材“重阅读,轻写作”的不足。以使相对于的具体可操作阅读训练来说,显得比较虚比较泛,操作性比较弱的写作训练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易于操作和易于评价。

(二)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 积累学生在课堂中随文练笔的案例,探索新课程下“随文练笔”的途径和方法。

2. 开展“随文练笔”,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从小练笔入手,让他们看到希望,从而达到“要我写”到“我要写”的主观心理变化。

3.“以生为本”,在“随文练笔”的研究实践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学习效率,努力追求低负高质;

4. 整合新教材中各种教学资源,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有效地进行随文练笔训练,提高教师指导学生随文练笔的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偏重理论的研究

1.对依托教材的小学中高段“随文练笔”教学的必要性及其特征内涵的探讨研究

2.实施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策略研究 3.课型研究 4.教材研究

5.成功案例的规律性研究

6.教材依托下的“随文练笔”训练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研究 7.教材依托下的“随文练笔”教学中,教师的施教心理研究 (二)偏重实践的研究

1.对小学语文中高段“阅读”与“写作”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3

2.对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阅读”与“写作”编排及量的统计分析; 3.“随文练笔”与“读写分离”两者不同训练方法下的效果对比研究; 4.对不同类型教材文本的“随文练笔”教学规律的案例研究; 5.对不同类型教材文本的“随文练笔”教学有效案例的展示; 5.对不同学段不同册的教材文本读与写结合点的研究;

6.信息时代背景下,如何引入多媒体手段,进行“随文练笔”教学的研究; 7.“随文练笔”促进学生读写能力提高的典型案例研究; 8.“随文练笔”的教学策略下,学生“写”的成果评价研究; 9.对“随文练笔”典型公开课的案例研究; 11.对“随文练笔”教学策略下学生的心理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对象

3-6年级学生,3-6年级各册教材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与主要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1.对随文练笔的研究应充分体现整体性原则,《语文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有着明确的读写训练重点,进行“随文练笔”时,一般应紧扣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设计相应的练笔题,突出其整体性,为提高本单元的习作水平作好铺垫、打下基础。

2.对随文练笔的研究要注重适度性原则,首先要考虑训练的疏密度,一节课40分钟,有讲有练,都应有时间限制。如果贪多求全,蜻蜓点水;也不能草草了事,摆摆花架子。其次要注意训练内容的难易度。偏难、偏易的训练,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也会造成“费时低效”。再次,指导学生练笔必须有机地贯穿在讲读过程中,就文取材,精心设计适宜随机进行的小练笔。

3.对随文练笔的研究应注重反馈性原则,要加强信息的及时反馈,对学生运用语言时出现的错误应引导纠正,发挥榜样作用,使“随文练笔”效果达到最优化。

4

4.对随文练笔的研究应体现激励性原则:教师在教学中应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写出好文章,进行及时激励、分层激励、需要激励、期望激励、目标激励、竞争激励、榜样激励、评价激励等,使每个学生(包括学困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从多角度地开展对资料的比较研究,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2、案例研究法。通过个体案例的解读、测试研究的成效。

3、行动研究法。筛选和研究小练笔过程中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不断完善研究的方法,不断纠正研究中出现的偏差。

4、调查法。调查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确立新的生长点;筛选作文教学中的新点子,新做法,进而用来指导实验。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启动时间:2012年9月 结题时间:2015年9月 (一)第一阶段:课题启动准备阶段(2012年4月——2012年6月)

主要工作:收集有关信息,制定决策,组建机构,明确职责,组建管理模式,草拟研究方案。方案是研究的蓝图,直接关系课题研究的成败,首先,我们明确研究的目的内容,确定研究项目,选定了研究方法,进行了前测调查,计划课题研究的步骤。

(1)、选择和论证研究课题。

(2)、组建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制度。

(二)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2年9月——2015年7月)

主要工作:制定、修改完善研究方案,制定管理系统,进行研究,对全过程进行记录、收集处理有关资料,形成了阶段性报告和论文。

在实施验证阶段过程中,课题研究要以语文课堂教学作为平台;以五个环节为研究目标;以“专题研究、课堂研讨课、典型案例分析、典型教学设计、学生

5

个案记录”等作为形式;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作为标尺。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修正方案,调整策略,全程记录,在反思中进行经验总结,在总结中提炼成果。

(三)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5年6月——7月)

主要工作:材料整理归类、归档,形成总结报告,撰写经验论文,进行结题验收。注重激发学生的热情,用校刊等多种形式激励学生不断创新。珍惜学生探究的成果,建议学生以各种形式加以整理、保存。如手抄报、小论文、调查报告等。课内外结合、学科间结合,将探究伸向广阔的生活课堂。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小练笔和探究心得向各报刊杂志社投稿。课题组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将之整理出来形成调查报告、课堂教学案例、反思、经验论文、研究报告、典型教案等。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一)案例; (二)论文;

(三)公开课(公开课的录影光盘); (四)各种专题研讨交流活动; (五)各种研究报告; (六)学生的练笔、作文汇编; (七)教师的下水文汇编; (八)论文汇编或专著;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