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请根据下列材料中关于矛盾的论述回答问题。
材料1:列宁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
材料2:杜林说:“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
材料3:艾耶尔断言:“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 请回答,在矛盾存在问题上
1、材料1的观点是什么?是否正确? 2、对比材料1与材料2,指出材料2的错误。 3、对比材料1与材料3,分析材料3的错误。 【答案要点】
(1)材料1的第一段话是说辩证法所研究的矛盾是对象自身中的矛盾,就是矛盾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人们思维中的矛盾不过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第二段也是强调辩证矛盾就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实际客观存在的矛盾,不是主观字面的或头脑臆造出来的矛盾。这两段话突出一点,就是指出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2)材料2把矛盾归结为一个范畴,当作纯粹是主观思想的东西:认为它不是现实的,只能是思想的任意组合。它与材料1把矛盾看作是对象自身中、实际生活中的矛盾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把矛盾当作是由思想臆造的。 (3)材料3公然否认自然界中有矛盾,它认为矛盾只存在陈述中,即只存在于语句上、字面上。材料1明确指出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不能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材料3的错误在于:一是公开否认自然界中矛盾的存在,二是把矛盾当作字面上的、语句上的,同样是否认了矛盾存在的客观性。
材料(二)下列是一组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问题的材料
材料1 笛卡尔:关于观念,“我觉得有一些是天赋的,有一些是从外面来的,有一些是我自己制造出来的。”在无数场合中,“我都发现外部感官的判断有错误”,“内部感官也是这样的”。他认为知识的可靠来源是理性,包括理性直观和演绎推理;“所有其他途径都应该看作错误的和有危险的而加以拒绝。”只有清楚明了的“天赋观念”以及以它为基础的演绎推理的知识才是可靠的。——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斯宾诺莎认为,知识有三种:意见,由传闻和泛泛经验而来;理性知识,由共同概念推理而来;直观知识,由理性直接认识事物本质得来。他说:“第一种知识是错误的原因,第二和第三种知识必须是真知识”,“真理观必定符合它的对象”。——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和斯宾诺莎《伦理学》
材料2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本来如同一张白纸或一块白板,任何观念都来自经验。“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源于经验的”。他认为,理智通过综合、比较、抽象而形成的复杂观念不反映事物的“实在本质”,只是“名义本质”和“一些标记”。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感觉不仅构造知识,而且也构成物体。感官固然有错误,但“我们如果要努力以理性来改正这些,则我们会不知不觉陷入离奇的悖论、难关和矛盾中”。他认为人心有抽象作用是一切知识部门造成无数困难和错误的主观原因。——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材料3说:“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辩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摘自《实践论》 请回答:
(1)材料1中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的哲学观点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点? (2)材料2中洛克和贝克莱的哲学观点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点? (3)材料3中是怎样评价了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的? 【答案要点】
(1)材料1中的两位哲学家都属于唯理论。笛卡尔是唯心主义唯理论,斯宾诺莎是唯物主义唯理论。〔2分〕
(2)材料2中两位哲学家都属于经验论。洛克是唯物主义经验论,贝克莱是唯心主义经验论。 (3)材料3中对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作出了科学的分析和评价。〔1分〕他全面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2分〕指出了“唯理论”就重视理性认识、“经验论”就重视感性认识而言,“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即它们都片面强调理性认识或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分别否认感性认识或理性认识的重要性,都从不同方面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2分〕
材料(三)以下是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的一组材料: 材料1
孟轲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摘自《孟子·尽心下》
荀况认为:“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摘自《荀子·王制》
材料2
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 ——摘自《饮冰室合集》十六册 胡适说:英雄人物“他吐一口痰在地上,也许可以毁灭一村一族,他起个念头,也许可 以引起几十年血战。他也许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摘自《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 材料3
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世界精神”,伟大人物是“ 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 ”。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
——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和《精神现象学》 材料4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摘自《选集》第3卷 请回答:
(1)材料1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2)材料2和材料3的异同。
(3)材料4的哲学倾向是什么?材料1、材料2、材料3与材料4有什么区别? (4)简述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观点。 【答案要点】
(1)材料1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重视、肯定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其 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维护其长治久安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 剥削阶级一边的;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而 且还表现了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
(2)材料2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3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 观点;两者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
(3)材料4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观点。材料1、材料2、材料3与材料4是两种历史观 即唯心主义历史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根本区别。
(4)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占人口大多数的人们。人民群 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 定力量。因此,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我们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论述题:
1.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必须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答:(1)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和现象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二者是有区别的、对立的,主要表现在:第一,现象暴露于事物外部,可以为人们的感官直接感受知,本质则深藏于事物内部,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第二,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多种多样的,而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
东西。第三,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而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方面,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赤裸裸的本质。另一方面,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本质,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则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此外,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根据。
(2)掌握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本质和现象是有区别的、对立的,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我们决不能使认识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更不能被假象所迷惑,而是要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事物的本质。本质和现象又是统一的,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从一定方面表现着本质,我们只能通过对现象的分析研究,才能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决不能脱离现象凭空想象事物的本质。所以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须通过对大量现象的分析研究,去揭示事物的本质,即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2.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1)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包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
(2)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如果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不同地区、不同经济部门发展又不平衡,存在多层次的生产力,就应该在此基础上建立多种性质的生产关系。特别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不应该一开始就急于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3)我国是一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而又很不平衡,既有机械化、自动化的社会化大生产,又有半机械化生产和手工生产。因此,应该建立多种所有制经济同这种生产力状况相适应。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体地位。国有经济建立在机械化、自动化大生产的基础上,代表着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意义重大。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要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实行对外开放,发展\"三资\"企业,在整体上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
(4)总之,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合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