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商王朝吸收夏朝及商朝早期的历史教训,对王朝管理体系进行调整,实行了一种二元统治( C )以强化王权。
A.礼乐制 B.宗法制 C.内外服制 D.井田制 2.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是( D )
A.黄帝 B.炎帝 C.周文王 D.秦始皇
3.汉武帝在组织机构上用来分割相权的做法是实行( A ) A.中外朝制 B.三公宰相制 C.宰相制 D.内外服制 4.魏晋南北朝时,南方各政权在蛮族地区建立的带有内部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是( D )
A.王国 B.侨郡县 C.安抚 D.左郡县 5.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执行的最高机关是( A ) A.尚书省 B.门下省 C.中书省 D.御史台
6.隋唐时,中主管外交事务的机构是( B ) A.国子监 B.鸿胪寺 C.太常寺 D.大理寺 7.我国最早的而自成体系的行典是( D ) A.行台体察等例 C.唐律 A.提点刑狱司
B.大清律例 D.唐六典 B.转运使司
8.宋代主管本路赈灾和茶盐专卖事务的机构是( C )
C.提举常平司 D.经略安抚司
9.在宋朝的选拔制度中,为了保证的“世守禄位”的而设置的入仕途径称为( A ) A.荫补 B.军功入仕 C.流外补职 D.纳资入官
10.辽代契丹及其他游牧族出身的官吏的主要入仕门径是( D ) A.举荐 B.科举 C.门荫 D.世选 11.元朝主管军机大事和武官人事的机构是( A ) A.枢密院 B.中书省 C.六部 D.宣政院 12.明代最高审判机关是( D )
A.刑部 C.都察院
疆等地的机构是( C ) A.都护府
B.太常寺 D.大理寺
13.明永乐四年在西北地区设立的,以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卫指挥,统治今新
B.奴尔干都指挥使司
C.哈密卫 D.伊犁经略安抚司
14.科举考试依四书五经命题,按八股文格式取士,实行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制度的是( C ) A.隋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15.清朝对宦官进行严格管理并有效避免了宦官干政的机构是( D ) A.宗人府 C.大理寺 ( A ) A. 军机处
B.内务府
C. 内阁 D.通政司
17.1862年,清在北京正式开办的学习外国语言文字和科学技术的学校,称为( A ) A.同文馆 B.讲习所 C.京师大学堂 D.学部
18.晚清为了办理与各国的外交事务在原来的扶夷局的基础上成立的机构是( D)
A.南北通商大臣 B.总税务司 C.同文馆 D.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19.清正式下令“立停科举”的年份是( B ) A.1911年
B.1905年
C.15年 D.1860年
20.1917年9月1日,中华民在广州正式成立,选举产生的军大元帅为( B ) A.伍廷芳 B.孙中山 C.唐继尧 D.陆容廷
21.袁世凯为恢复帝制做准备而炮制的一部法律是( D ) A.《临时约法》 B.《中华约法》 C.《国民代表大会组织法》 D.《修正大总统选举法》 22.北洋军阀于1914年成立的行政机关是( A ) A.肃政厅 C.平政院
B.总检察厅 D.大理院 B.军机处 D.内务府
16.清代总揽军政大权,被称为“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的中枢决策机构是
23.各抗日根据地在实施奖惩活动中,始终坚持的原则是( C ) A.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B. 惩戒为主,教育为辅
C. 教育为主、惩戒为辅 D.打击犯罪、以儆效尤
24.抗日战争期间,国民的决策权力中心是( A ) A.国防最高委员会 B.中政会 C.国民参政会 D.国民委员会
25.根据《晋察冀边区行政干部任免考核奖惩暂行办法》的规定,干部调动离职时进行的考核称为( D ) A.平时考核 B.即时考核 C.定期考核 D.临时考核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秦汉时期,皇帝的圣旨依内容可分为(A B C E) A.制书 C.诏书
B.手迹 D.本纪
E.诰
2.隋唐时期选拔的途径有(A C D) A.科举 B.察举 C.门荫 D.行伍 E.征辟
3.明代设立的对各级和人民进行秘密侦察的特务机构有(A B C) A.锦衣卫 C.西厂
B.东厂 D.吏部
E.都察院
4.回避制度到清朝已发展得十分完善,分为(A C D) A.亲族回避 B.公务回避 C.职务回避 D.地区回避 E.朋党回避
5.根据《中华临时约法》和《参议院法》的规定,南京临时参议院对的监督方式有( A B C E ) A.质问 C.建议 E.查办
B. D.纠举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巡狩:是周王在郊外设坛召集各方诸侯对重大问题进行谋议、发布政令的会议形式。 2.北面官制:辽朝统治者为统治契丹和其他游牧族而建立的一种特殊制度。担任北面官的
一般是契丹贵族,主要是宗室和外戚。
3. 门荫:为贵族及子弟承袭政治而设置的制度。贵族或关燕字第经服役一定年限
或出钱呆役即可取得吏、兵部考试资格参加选官。
4.三公宰相制:三公宰相制,汉武帝以中外朝制架空相权,揭开了汉朝宰相制度改革的序
幕。到汉成帝时,又从宰相制度本身入手,用三公宰相制代替丞相制,即改丞相为大司徒、太尉为大司马、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以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官,三公共同担任相职,分别直接对皇帝负责。
5.察举:察即是考察,举即是荐举,就是在考啥的基础哈桑予以荐举。察举是汉武帝以后
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其具体方法是由皇帝下诏制定举荐科目,丞相、列侯、公卿和郡国守相按科目要求考察和荐举人才,然后由皇帝亲自对被举荐者进行策问,根据对策问等第高低授予相应官职。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中国奴隶社会行政管理的特色。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神权政治色彩浓重。 等级君主制的国家结构。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的“家天下”王朝。 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
2.简述唐朝统治者针对尚书省权力过大所采取的措施。
1)压抑尚书省地位,使之完全变成奉行机构。 2)提高中书、门下两省地位。
3.简述明朝选拔制度的主要内容。
1)荐举。
2)学校。子弟和民间学业优异者可入国子监学习,后又在地方上建立里府、州、县学,其中成绩优异这可保送国子监学习。
3)科举。明朝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命题,按八股文格式取士,实行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制度。
4)其他选拨途径。承荫制度等。
4. 简述工农民主政权行政的特点
1)采取”议行合一“的管理。 2)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
3)贯彻精简和效能的原则。其一,精简行政机构。其二,严格编制定员。其三,减少副职,不设虚职。
5.简述区干部考核和奖惩方面的主要特点。
1)把对敌斗争的表现作为干部考核和奖惩的主要条件。 2)重视司法干部的考核和奖惩。 3)严厉惩治干部的贪污行为。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宋朝监察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A.台谏趋于合一
B.赋予台谏官以 C.轻重相制,交叉监督
2.试述南京临时强化行政执行的主要措施及行政执行不畅的原因 。 采取的措施:
A严格办事规程,保证决策的贯彻执行 B改革文书制度,提高行政效率 C行政执行中的种种阻力 行政执行不畅的原因:
首先,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势力的破坏。
其次,临时内部成分复杂,意见极不统一。 第三,“次长内阁”难以有效运作。
第四,临时没有控制地方政权,难以将决策贯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