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尔朱世邕墓志铭》考释
来源:化拓教育网
E齐尔朱世邕墓志铭》考释 《==:匕齐尔朱世邕墓志铭》考释 陈瑞青 吴玉梅z (1.河北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5 1;2.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050091) 【关键词】北齐;墓志;尔朱氏;郡望;职官制度 【摘要】尔朱世邕墓志是目前所见北齐时期尔朱氏墓志的首次发现。志文对尔朱氏郡望、世系的记述及所 反映出的尔朱氏在北朝地位的演变,不仅为研究北朝的显赫世家尔朱氏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证材料,也对研究 北朝时期的民族政策和职官制度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近日笔者有幸得见北齐墓志拓片一帧, 志石现为私人收藏,据说有志盖,惜未见。该 志为正方形,边长37厘米,隶书,共l8行,满 行18字,志题为“大齐天保六年岁次乙亥正 淑傥不群,卓然自立。J君志操弘远,深知雅 度,游袂纵横,爱贤好士,屡J破鲸敌,勋绩著 药,功酬赏,除征虏将军、都督、永j安县开国 男、历城县开国男。声布遐迩,朝野备J闻,曼 天不吊,奄从物化,春秋册,卒于邺。粤以天j 保六年正月四日窆于紫陌北。陵谷有迁,镌 石 铭德,其词日:伏波恩边,博望难拟。祁连 罗列(?), 荣勋同祉。梁木其颓,遘疾不起。一 月壬午朔四日乙酉故尔朱使君墓志铭”(图 )。此志规模较小,文字较少,但对研究尔 一朱氏的籍贯、世系、在北齐政权中的地位以及 北朝职官制度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为方便研 究,现将志文适录于下: 大齐天保六年岁次乙亥正月壬午朔四日 从鬼录,永辞j朝市。殛曲将路,长归蒿里。日 月终明,孤坟问矣。j叔祖天柱将军、天柱王 荣,叔祖常山王度 律,叔祖彭城王仲远,视叔 垄(陇)西王天光,J视叔颍川王吐万仁。 通读志文可知,志主尔朱世邕的祖父尔 乙j酉故尔朱使君墓志铭 君讳世邕,梁郡人也。 籍胄蝉联,著之前 史。祖汗,使持节、车骑大将军、j肆州刺史、鱼 阳郡开国公。一时之雄,威如彘(此?)囊(?)。』 父育,右卫将军、仪同三司、云州朔州零州总 朱汗,曾任使持节、车骑大将军、肆州刺史、鱼 阳郡开国公。父亲尔朱育,曾任右卫将军、仪 同三司、云州朔州零州总管五州诸军、南北秀 管j五州诸军、南北秀庸(容)第一领民酋长、 北道大行j台。以挽(挽?)剑挺身,跨鞍取贵, ・庸(容)第一领民酋长、北道大行台。志主尔朱 68・ 《北齐尔朱世邕墓志铭》考释 恢复汉代的梁郡,大 致在北秀容一带,其 治所在今山西省朔州 北,南秀容城在今山 西省岚县南。尔朱氏 “其先居于尔朱Jif,因 为氏焉。常领部落,世 为酋帅”ll_。尔朱氏为 秀容部酋长,即居于 秀容梁郡。尔朱荣的 祖父代勤曾被赐爵梁 郡公,尔朱荣亦袭此 爵。通过志文我们知 道,志主和尔朱荣有 着宗族关系,尔朱荣 即为北秀容人。笔者 检索了近年出土的尔 朱氏墓志,大多称“北 秀容人”或“秀容人”, 尚没有称“梁郡人” 图一 尔朱世邕墓志拓片 者。称“北秀容人”者 有北魏尔朱绍墓志、北魏尔朱袭墓志、北魏尔 世邕曾除任征虏将军、都督、永安县开国男、 历城县开国男。一般北朝墓志的内容大致分 为志题、志文和铭文三部分,而此志却在铭文 朱元静墓志、隋尔朱端墓志;称“秀容人”者有 隋尔朱敬墓志。由此分析,我们认为,作为胡 族的尔朱氏,其郡望只能局限在其世代生活 的秀容川,不可能在河南商丘,志文中的“梁 郡”是指“秀容梁郡”,志主的郡望仍是北秀容 人。 之后加入了志主族人的追述。志主叔祖三人, 分别为天柱将军、天柱王尔朱荣,常山王尔朱 度律,彭城王尔朱仲远;视叔二人,为陇西王 尔朱天光和颍JIf王尔朱吐万仁。志主及其父、 祖正史无传,志文所载其族人尔朱荣、尔朱度 律、尔朱仲远、尔朱天光、尔朱吐万仁等,在 《魏书》、《北史》中有传。志文中的尔朱吐万仁 志文称志主的祖父尔朱汗为使持节、车 骑大将军、肆州刺史、鱼阳郡开国公。所谓的 “使持节”,即赋予官员生杀之权。使是派遣、 即尔朱兆,《魏书・尔朱兆传》称:“尔朱兆,字 万仁,荣从子也。” 志文关于志主郡望的记述形式比较特 支使的意思,唐以后朝廷特派去负责地方某 种政务的官员称“使”。持是执着、握住。节是 符节,以竹、木或金属为之,上书文字,剖分为 二,各执其一,使用时以两片相合为验。古代 殊,称其为梁郡人。一说北魏梁郡在今河南 商丘,北齐时称睢阳郡,隋初复置。笔者以为 志文中的梁郡为“秀容梁郡”,为汉时置,北魏 使臣出使,必持节以作凭证。魏晋以后,掌地 方军政的官员往往加“使持节”的称号,给以 ・69・ 《北齐尔朱世邕墓志铭》考释 诛杀中级以下官吏之权。次一等的称“持节”, 得杀无官职的人。再次称“假节”,得杀犯军令 的人I2J。车骑大将军为将军中地位较高者,魏 晋时以车骑将军中资深者为车骑大将军,金 印紫绶,地位相当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师 兵卫,掌宫卫。北魏时期的肆州领永安、秀容、 雁门三郡,肆州刺史即为三郡最高行政长官。 鱼阳郡即渔阳郡,在今北京一带,领雍奴、潞、 无终、渔阳、土垠、徐无六县。 志主的父亲尔朱育为右卫将军、仪同三 司、云州朔州零州总管五州诸军、南北秀庸 (容)第一领民酋长、北道大行台。北魏时期 的右卫将军为从二品上的武阶。仪同三司始 于东汉,原意为非三公而给以与三公同等的 礼节待遇,魏晋以后将军之开府置属官者称 开府仪同三司,南北朝末期以“仪同三司”作 为一种官号,并置开府仪同大将军、仪同大将 军等官。总管诸军,应为都督诸州军事。都督 诸州军事始见于曹丕即魏王位时,以曹真假 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后渐多,偶有兼领刺 史者。西晋初,都督知军事,刺史治民,惠帝时 遂兼任,自此都督诸州军事常兼驻地的州刺 史,并总揽本地区军民之政。南北朝沿袭。东 魏、北齐时,此职为“行台”取代,虽仍有都督 诸州军事之官,并不多设。 志文中的“南北秀庸第一领民酋长”应为 “南北秀容第一领民酋长”。关于北朝的酋长 制,周一良先生曾做过精辟的论述,认为北朝 时期由于北方胡族内迁,零散地分布于北魏 境内,同时又没有成为北魏的编户齐民,为了 进一步统治散落诸胡,北魏政权采取了酋长 领民制,民即指部落之民众。领民酋长皆鲜 卑或附属于鲜卑之敕勒、匈奴、契胡族等为 之,“领民酋长者实为此类部落之酋帅也”。 北魏道武、明元和太武时,在北方多设军镇, 而且主要所在地的“北边及西北边止有镇而 无州郡”。孝文帝太和十年(486年)推行三长 ・70・ 制,汉族地区的宗主都护制逐步废除。随着州 郡制和三长制的推行,北方地区的大部分领 民酋长随之消失,但也有少数像尔朱氏这样 经营有方、势力强大的领民酋长不仅没有消 失,北魏末年反而势力膨胀起来。“逮魏之末 年,领民酋长见于史者渐多。然此辈固非太祖 以来世袭此职,十九系六镇乱后之北边雄豪, 新立战功,朝廷欲以此传统之美称羁縻之,冀 得其用。昔者部落性质固定,酋长之如朝从征 及领方镇皆属暂时。今则酋长征讨出守而部 落随之迁徙,甚者徒有酋长虚号,而无部民, 与昔之拥部落而定居,世有其地者迥异。”【3 1秀容第一领民酋长,北魏时期多为尔朱氏担 任。尔朱荣的高祖羽健,登国初为领民酋长。 曾祖郁德,祖代勤,继为领民酋长。其后,尔朱 荣为秀容第一领民酋长。魏齐之际,尔朱天光 又为秀容第一领民酋长。但也有例外,如高市 贵“及尔朱荣立魏庄帝,预翼戴之勋,迁卫将 军、光禄大夫、秀容大都督、第一领民酋长,赐 爵上洛县伯”I41。 志文中称尔朱育为北道大行台。行台为 魏晋至金代尚书台(省)临时在外设置的分支 机构。“台”指在中央的尚书省,出征时于其驻 在之地设立临时性机构称为行台,又称行尚 书台或行台省,始置于曹魏甘露二年(257 年)。西晋永嘉之难,尚书令东海王司马越率 军讨伐石勒,表以行台随军。自后尚书省长官 出征或出镇,随军衙署称为行台。北魏天兴元 年(398年),魏道武帝拓跋口攻占河北诸州, 于邺城、中山置行台。魏孝文帝元宏迁都洛 阳,以北方贫困,以尚书左仆射源怀为行台, 加使持节的称号巡行北边六镇和恒、燕、朔三 州。熙平元年(5l6年),北魏军攻寿春,以李 平为尚书右仆射,别置行台,节度诸军。正光 五年(524年),六镇 陇起义相继爆发,北 魏政权复诸道行台,指挥镇压各地起义军。北 魏孝明帝、孝庄帝时,行台设置较多,出任行 ((]E齐尔朱世邕墓志铭》考释 台者多兼任当 ̄l,IN史或都督诸州军事,成为 地方性军事指挥机关。正光年问,有曹世表 为东南道行台、东豫州刺史,魏子建为山南行 台,梁、巴、二益、两秦之事皆归其节度。正光 末,以薛修义都督华、豳、东秦诸州军事,为西 道行台。孝昌年间,杨津为定州刺史兼北道行 台。尔朱荣专权,武泰元年(528年)孝明帝任 命其为北道大行台,大行台称号始见于此。其 后尔朱氏兄弟子侄各据一方,权强莫比,多任 大行台。志主的父亲尔朱育应当是尔朱荣的 侄辈,由其出任北道大行台也就在情理之中 了。 志文称志主曾任征虏将军、都督、永安县 开国男、历城县开国男。由于《北齐书》没有职 官志,而《隋书・百官志》又缺载,因此北齐时 期征虏将军的具体武阶比较难确定。我们可 以大致比照北魏时期的情况,《魏书・百官志》 称征虏将军的官阶为正三品中。都督的执掌 上文已述,在此不赘论。永安县是临汾下辖 县,《隋书・地理志中》临汾条称:“后魏日平 阳,并置平阳郡。开皇初改郡为平河,改县为 临汾,寻郡废。又有东魏西河、敷城、伍城、北 伍城、定阳等五郡,后周废为西河、定阳二郡, 开皇初郡并废。又有后魏永安县,开皇初改为 西河,大业初省。”历城县属齐郡,《隋书・地理 志中》称:“历城,旧置济南郡,开皇初废。大业 初置齐郡,废山茌县人焉。” 志主于天保六年(555年)正月下葬,春 秋四十,当大致生于515年左右,即北魏延昌 四年。志主的葬地在邺城的紫陌北,这里的 “紫陌”指通往紫山的道路。紫山,自北朝以 来已有其名,《魏书》卷106((地形志》广平郡 条称邯郸“有紫山”,《太平寰宇记》卷56磁州 邯郸县条称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年)改紫山 为朱衣山。紫山又称马服山,大致在今永年 县西南。四库全书本《畿辅通志》卷48广平 府赵奢墓条:“赵奢墓,在邯郸县西北。《名胜 志》邯郸赵奢冢在县西山,本名紫山,因奢冢 在上,故又名马服山。”同书广平府紫山条称: “紫山,邯郸县西北三十里。”志文中的“紫陌” 确切表明,北魏时期出现的紫山一名在北齐 时仍然得到沿用。 据志文可知,志主的叔祖三人分别为天 柱将军天柱王尔朱荣、常山王尔朱度律、彭城 王尔朱仲远,视叔二人为陇西王尔朱天光和 颍川王尔朱吐万仁。“视叔”一词在典籍材料 中多为“视叔犹父”、“视叔婶如父母”等,可知 志文中的“视叔”即“视如叔父”,并非是亲叔 父。由于尔朱荣等人正史有传,且目前对他们 的研究较多,因此笔者不再赘述他们的生平 事迹,只想谈一下志文所反映的尔朱氏的世 系问题。通过志文可知,尔朱荣、尔朱度律和 尔朱仲远为一辈,这一排列大体是正确的,但 也存在一些问题。《魏书-尔朱彦伯》称:“尔朱 彦伯,荣从弟也。”又称:“彦伯弟仲远。”由此 可知,尔朱彦伯与尔朱仲远为亲兄弟,他们同 为尔朱荣的“从弟”。《魏书・尔朱度律传》称: “尔朱度律,荣从父弟也。”可知尔朱荣、尔朱 度律和尔朱仲远尽管在同一班辈,却并不是 亲兄弟。我们以尔朱荣为坐标,就亲疏关系而 论,尔朱荣与尔朱仲远为叔伯兄弟,与尔朱度 律为堂叔伯兄弟。志主的两位视叔陇西王尔 朱天光和颍川王尔朱吐万仁(即尔朱兆),据 《魏书》本传“尔朱天光,荣从祖兄子”,“尔朱 兆,字万仁,荣从子也”可知,尔朱兆是尔朱荣 的亲侄子,尔朱天光为尔朱荣的堂叔伯兄弟, 且关系较远,因此尔朱兆和尔朱天光同是志 主的叔叔辈也是没有问题的。综上所述,志文 在追述志主族人时,并没有按照血缘亲疏关 系加以梳理,而是笼统地将同班辈的叔、祖进 行简单的罗列,因此并不能直接反映志主与 同族三位叔祖、两位叔父之间的亲疏关系。由 此笔者推断,志主的后人在为其撰写墓志时 对同族先人给予追述,但并没有加以认真分 ・7l・ 《北齐尔朱世邕墓志铭》考释 析,所述尔朱荣等人的身份、地位以及在社会 上的影响极其重要、显赫,因此很可能是借助 他们特殊的身份地位以达到炫耀门庭的目 的。 志文还反映了尔朱氏在北朝地位的演 变。尔朱氏属契胡,北魏初年被安置在秀容 川(今山西朔州北),世为酋长,积聚了大量财 富。北魏后期,尔朱荣(?~530年)为契胡酋 长,拥有8000余家的部落属民。武泰元年 (528年)二月,胡太后毒杀魏孝明帝元诩,将 刚出生的皇女冒充皇子,立以为帝,几天后又 另立3岁的元钊。尔朱荣以给孝明帝报仇为 口实,从并州领兵南下,直指洛阳,在河阴(今 河南洛阳东北)立元子攸为帝(孝庄帝),自为 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等。尔朱荣先派人将胡 太后和元钊溺死于河阴,又以祭天为名集合 迎驾的百官,宣称天下大乱、孝明帝被害完全 是由于朝臣贪婪残暴、不相辅佐造成的,纵兵 将王公卿士2000余人全部杀害,史称河阴之 变。尔朱荣挟孝庄帝元子攸人洛阳,自己专制 朝政。孝庄帝经过一番密谋,于永安三年(530 年)九月,利用朝见之机杀死尔朱荣。尔朱荣 侄子尔朱兆从汾州(今山西汾阳)率骑兵进入 洛阳,杀孝庄帝,另立元恭为帝(节闵帝),尔 朱氏继续控制北方。高欢攻殷州之时,尔朱 兆与仲远、度律约共讨之,高欢使用反间计击 败尔朱兆,兆与仲远、度律遂相疑阻,久而不 和。尔朱兆与天光、度律更自信约,然后大会 于韩陵山,战败,复奔晋阳,遂大掠并州城内。 高欢自邺进讨之,兆遂走于秀容,高欢又追 击,度赤洪岭,破之,众并降散,兆窜于穷山, 杀所乘马,自缢于树。其后,尔朱天光、尔朱度 律也先后为高氏所杀,尔朱氏军事集团迅速 ・72- 衰落。目前所见出土的尔朱氏墓志多为魏、隋 两朝的,此北齐时期的尔朱氏墓志尚属首次 发现,因此对于研究尔朱氏在北齐政权中的 地位具有特殊的意义。北齐时期,尔朱氏尽管 受到高氏政权的礼遇,但其政治地位已经远 不能与北魏时期相比,志主的叔辈多为高欢 所杀,因此尔朱氏在北齐政权中的地位十分 尴尬。志主作为投奔高齐政权的尔朱氏,可能 就居住在邺城,远离秀容川,因此没有继承其 父秀容第一领民酋长的职位。 要之,北齐尔朱世邕墓志为我们研究北 朝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志文是目前笔者 所见唯一称尔朱氏郡望为“梁郡”的墓志,对 研究尔朱氏郡望问题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参证 材料。志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位史籍上没有记 载的南北秀容第一领民酋长尔朱育,对研究 北朝时期的民族政策以及职官制度具有较高 的史料价值。志文关于“紫陌”的记载,说明在 北齐时期紫山的名称已经存在,这一称谓当 沿袭自北魏。志文关于志主同族叔祖的记述 虽不能反映他们的亲疏关系,但充分说明,北 齐时的尔朱氏尽管已不具有在北魏后期那样 的政治影响力,但仍不失为当朝权贵。 [1]《魏书》卷74《尔朱荣传》。 [2]史介:《“使持节”小释》,《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84 年6期。 [3]周一良:《领民酋长和六州都督》,原载《国立中央研 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O本上册,后收入周氏著《魏 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91—196 页。 [4] E齐书》卷l9《高市贵传》。 [责任编辑:许潞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