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 (48)
在高二上学期,我们班里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同学为了更好地抓紧时间学习,选择晚上睡在教室里。要不是宿管大叔发现寝室少了人,我也不会了解到这一现象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了。一方面,这是我班主任工作的失职,虽然有去查寝,但却没有确认是否每个人都在。同时寝室其他同学也有责任,没有一个人告知我这一件事情。他们认为这是该同学自己的选择,他可以对自己负责,但事实上他们都还属于未成年人范畴,而这件事情更体现出学生们对他人的冷淡,冷漠甚至冷酷。他们不会考虑到他们的同学在教室里睡觉是不是安全,会不会因为昼夜温差而生病,不会考虑到该同学是否会不小心从椅子上摔下来受伤,万幸的是这件事情得到了及时处理,万幸的是没有悲剧发生,这件事也让我开始反思我们的教育,是只关注培养成绩优秀的学生还是更应该同时注重心理,健全人格的培养。
其实从幼儿园开始,老师们就在教育孩子们要学会分享,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摆放整齐,饭前便后要洗手,要诚实,不撒谎,打搅了别人要道歉,做错了事要改正。其中部分习惯可能保持了下来,可是也有一部分习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被忽略甚至遗忘。比如东西要放整齐,整洁的环境能让人心旷神怡,可是就存在这样的学生,课桌永远乱七八糟,杂物乱放,并且屡教不改。再比如要诚实不撒谎,但是这样的孩子已经不多见了。再比如上课不能迟到,不能吃零食,这些最起码的要求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也很难遵守。难度他们不知道这是不妥的吗?并不是。但正如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一样,若一个人没有你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外在的教育根本就进不了人的内心。素养也无从谈起。但是好行为,好习惯是能让人受用一生的财富。因此我们还是必须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
那我们教师该怎么做呢?我们知道,教师的劳动是有其特殊性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周围世界的同时,自己也作为周围世界的一个重要部分出现在学生面前,参与到学生的认知过程之中。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的不仅是所教的某些知识,还有他的行动,生活方式以及对日常显示的态度。这是因为教学不仅是知识的输出,也是教师内心世界的展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自然流露的思想,品德,风貌,学识,才能,作风,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无不潜移默化的影响,感染和熏陶着学生的心灵。因此教师要加强自我修炼,努力成为一名“有人格做背景”乃至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以人格熏陶学生,塑造学生的品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