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诗词中的衬托手法

浅谈诗词中的衬托手法

来源:化拓教育网


浅谈诗词中的衬托手法

衬托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比如杜甫《蜀相》中的颔联写出了“碧草”“春色”“黄鹂好音”的景致,但碧草为谁而绿?鹂鸣有谁来听呢?这一切如今已无人欣赏,亦无心欣赏,诗人以美景衬哀情,表达对诸葛亮的深切缅怀之情。而其《登高》以哀景写哀,对秋景的描绘充满悲凉之意,将诗人的“艰难苦恨”包含无遗,更是衬托的名句。那么什么是衬托,衬托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如何来分析衬托手法呢?

衬托又叫映衬,就是为了突出强化主要事物,用另外和它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从旁陪衬烘托,使主要事物更加鲜明地突出显现出来的修辞方式。按主要事物和陪衬事物之间所表现出来关系上的不同,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正衬,即用跟主体事物相似的事物来陪衬。如“时候既是深冬了,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里,呜呜地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鲁迅《故乡》)作者用阴冷的天气和“没有一些活气”的景象来衬托内心的悲凉。

反衬,即用跟主体事物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来陪衬。“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卜算子·咏梅》)以悬崖恶劣的环境衬托梅花坚强的品质,突出梅花顽强的精神和强大的生命力;又如“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的天地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气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幸福。”(鲁迅《祝福》)用鲁镇除夕喜庆的气氛来衬托祥林嫂悲惨的命运和结局。

衬托手法的运用,意在强调所表现的主体事物,传达出强烈的感情和感受,从而深化诗词的主体。如《诗·小雅·采薇》写守边兵士的劳苦,诗人写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杨柳在春风中飘荡的美好景物来反衬士兵的愁苦,春天是欢乐的季节,士兵却在这时被迫出征,所以显得更加愁苦;士兵回来时心情是愉快的,诗人写到:“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雨雪中赶路是苦的,用苦景来反衬愉快的心情,写出士兵为了急于回家而不顾雨雪、忙着赶路,加倍显出心情的愉快。这里用美好的景物来写悲哀,用凄苦的景物来写快乐,运用反衬手法,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正如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高考中会遇到一些鉴赏题,有时会设计这样的问题:这首诗(词)里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何效果?如果所给诗(词)里运用了衬托手法,我们就应具体地加以分析。首先应明确指出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其次应结合诗(词)句阐释说明诗人如何运用衬托手法;最后应指出衬托手法运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表现了什么主旨。如下题:

早 行

露侵驼褐晓寒轻,

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如梦过,

稻田深处草虫鸣。

该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和因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步骤三)。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就可以熟练掌握衬托这种表现手法,在高考中正确地解答有关题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