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变更看颐和园
c110405 胡泰阁
在今天,颐和园已经成为许多北京人放假时所向往的地方。一派美丽的风景,让人无不流连忘返。这片皇家园林曾历经风风雨雨,几度被人焚毁,又几度重建。是什么使得清代的历代君王不惜花费巨大的资金来重修这座园林,使它能在几百年的历史中保存至今呢?要想知道这些,我们需要先从颐和园的历史变更说起。
在几百年以前,颐和园所在的这片地方还只是一大片荒地。现在的万寿山当时叫做瓮山,昆明湖当时叫做瓮泊。在1750年,乾隆皇帝为了给自己的母亲祝寿,让人将这片地建设成了一个人间天堂。历时十余年,当时还叫做清漪园的颐和园落成,成为了当年乾隆的皇家园林。
但是,乾隆皇帝大兴土木、花费巨额资金难道只是给母亲祝寿这么简单吗?其实不然。当时,京城湖泊河流的用水,已经使得京城用水十分困难,随时面临着水源被切断。这时开拓瓮泊,使瓮山的泉眼成为了京城另一处水源。昆明湖的设计也十分有意思,湖边所设的三个水闸在旱灾时可以给京城供水,而涝灾时可以用于泄洪,可谓是用心良苦。所以说,这样的大兴土木也并非一无是处。
自此,颐和园过上了一百年平静的日子。但是,这个园林注定会不平静。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了北京城,颐和园和圆明园一起陷入了火海之中。两个精美的皇家园林被焚毁。28年间,颐和园一直是一张破旧的面孔。1888年,慈禧太后为了让颐和园重新恢复光彩,竟不惜动用海军的军费,用整整七年时间将颐和园重新修建起来。可是,好景不长。1900年,借义和团事件,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大肆烧杀抢掠。刚刚修复好的颐和园再一次被毁
坏。慈禧太后又一次逃难。即使在这一段时间里,她仍没有放下颐和园。回到北京后,慈禧再一次动用巨款整修颐和园。而这些举动,证明了颐和园这片山水宝地在慈禧心中有很大地位。
但颐和园还是难逃劫难。又过了十几年,辛亥爆发。全国各地动荡不安,北京也不例外。清王朝灭亡后,整个北京城并没有立刻迎来共和。一切都十分混乱,颐和园成为了附近居民经常光顾的地点,但他们不是来参观,而是搬走里面的许多历史文物,据为己有。这一段时间,颐和园的文物大量流失。
新中国成立后,投资对颐和园进行了多次修复,并从社会收回了大量文物,将其从皇家园林转为了一个人民公园。颐和园成为劳动大众休闲娱乐的场所,“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六十多年过去了,颐和园仍有一部分没有修复完成。这也说明了1850年到1949年这一百年间颐和园遭受了多么大的磨难。相信在文物专家的帮助下,颐和园终将重现当年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