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药炮制加工及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来源:化拓教育网
中药炮制的目的、方法及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中药炮制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根据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的理化性质以及制剂的不同要求,对原药材进行的一整套加工处理。中药经炮制后,由于加热、加辅料等处理,可以使某些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有的成分被溶解出来,有的成分被分解或转化成新的成分,有的成分有量的增减,只有在搞清楚中药在炮制过程中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机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了解中药炮制的目的,进而为探讨中药炮制原理,制定中药炮制规范,为制定药材的质量标准提供依据。

中药炮制的目的

中药炮制主要有以下目的及作用:

1、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2、改变药性和功能,增强临床疗效;

3、便于调剂制剂,保证药物质量;

4、矫正不良气味,便于服用;

5、便于保管贮存及保存药效;

6、改变药物或增强药物作用趋向。

中药炮制的方法

明代缪希雍在《炮炙大法》卷首把当时的炮制方法进行了归纳,载述:“按雷公炮炙法有十七:曰炮、曰爁、曰煿、曰炙、曰煨、曰炒、曰煅、曰炼,曰制、曰度、曰飞、曰伏、曰镑、曰摋,曰 瞧、曰曝、曰露是也,用者宜如法,各尽其宜。”

近代则依据中药炮制工艺的全过程,将其分为净制、切制和炮炙三大类,《中国药典》一部附录“药材炮制通则”即采用此种分类方法。其中净制包括挑选、筛选、淘洗等。切制包括浸泡、润、漂等软化处理与切片、切段等,炮炙包括炒、烫、煅、制炭、蒸、煮、炖、燀、酒制、醋制、盐制、姜汁制、蜜炙、油炙、制霜、水飞、煨等。

中药炮制加工对中药化学成分的影响

中药的化学成分是其发挥临床作用的物质基础。中药的化学成分是相当复杂的,可以认为中药的作用是综合性的。中药在炮制过程中,由于温度、时间、溶剂及各种不同辅料的处理,使中药的化学成分发生一系列变化。

1、炮制对中药中苷类成分的影响

苷类是一类由糖和非糖部分组成的化合物。苷类成分在植物的根、皮、花、果实等类药材中含量较高。炮制过程中,应根据含苷类药材的性质区别对待。与苷类共同存在的还有多种酶,此种酶能使苷水解,但含苷类中药,通过炒、蒸炮制后,可以防止这种现象发生。如白芥子中含有白芥子苷,在芥子酶的作用下,易于水解,生成硫代氰酸,对羟酶及酸性硫酸芥子碱和葡萄糖,白芥子油容易挥发,使临床疗效降低。白芥子炒后,使其所含分解芥子苷的酶被破坏,防止芥子苷的水解,从而减少刺激性,使其发挥利气、散寒的功效。同时,白芥子炒加热炒后,种皮破裂,有效成分易于水中煎出,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不良反应。

2、炮制对中药中挥发油类成分的影响

挥发油是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油状物,在常温下能挥发。含挥发油的中药,经过加热炮制后,可使所含挥发油显著减少。炮制目地主要是减少或除去某些挥发油的副作用,如麻黄的发汗作用,主要是挥发油,蜜制后,挥发油损耗,故发汗作用减低,而蜜能润肺止咳,更增加了止咳平喘的作用。

3、炮制对含生物碱类中药疗效的影响

生物碱是一类含氮的有机化合物,通常有似碱的性质。大多数生物碱在高温条件下不稳定,受热遭破坏或分解,游离的生物碱大都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对人体能产生强烈的或特殊生理作用。所以在其炮制过程中,多加醋使之成盐,而增加溶出度。用HPLC法测定不同醋制方法中延胡索含量,其中以醋煮为最高,从而增加其在水中的溶解度,加强其镇痛作用。生物碱在中药植物体内分布也不一致,在炮制时,应区分入药,如麻黄碱,分布于麻黄茎中,故炮制时要去根。莲子心中主要含莲子心碱和异莲子心碱;莲子肉中则含量甚微,故分别人药。

4、炮制对中药中有机酸类成分及疗效的影响

有机酸广泛存在于植物界酸味果实中,常见的有机酸,有草酸、甲酸、乳酸、乙酸、酒石酸、琥珀酸、苹果酸、枸橼酸及抗坏血酸等。有机酸大多溶于水和乙醇,特别是低分子的有机酸,能大量溶于水。故水炮制时,尽量少炮、多润,才能保证有效成分不受损失。有的有机酸往往因加热而被破坏,如山楂炮制成炒山楂、焦山楂后,其有机酸含量分别减少16.01%和51.19%,酸性降低,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则增加了消化积食的疗效。

5、炮制对中药中多糖类成分的影响

多糖是中药中普遍存在的一类化学成分,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延缓衰老以及提高免疫功能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不同炮制方法使多糖含量也不一样,从而影响中药疗效,其中酒制法多能将多糖含量提高。田源红等用硫酸.苯酚法测定黄芪及其酒制、盐制、米制、盐麸制、炒制炮制品中多糖含量分别为3.92%、9.26%、8.20%、6.70%、5.63%、7.20%,炮制品均高于生黄芪,其中以酒制黄芪为最高。

6、炮制对有机酸的影响

低分子有机酸多能溶于水而降低含量,所以应尽量少泡多润,防止有机酸流失,而且有机酸加热往往被破坏,如山楂炒焦后,其有机酸减少51.00%,而且使其酸性降低。

7、炮制对油脂的影响

油脂没有挥发性,具有润肠通便或致泄的作用,有的作用峻烈,有一定毒性。炮制过程中,经加热、压榨能除去部分油脂类成分,以免滑肠致泄或降低毒副作用,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8、炮制对中药中鞣酸成分的影响

鞣酸耐高温,经高温处理,一般变化较小,但是有一些药材经高温处理会导致鞣酸含量降低。如果炮制后鞣酸含量降低,若以鞣酸为有效成分时,用生品为宜。

9、炮制对中药中蛋白质、氨基酸类成分的影晌

蛋白质、氨基酸多数可溶于水,炮制时遇热不稳定。例如传统的水蛭烫制不利水、醇溶性成分的溶出,并使蛋白质变性。经滑石粉烫制后水蛭中l7种氨基酸及总氨基酸含量亦均明显下降。滑石粉烫制水蛭,温度达200℃以上,对该药材的化学成分组成造成了较大影响。目前水蛭生用效优的观点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

10、炮制对中药中无机成分及微量元素的影响

在矿物和贝壳类药物中大量存在着无机成分,在植物药物中也有一些无机盐类,如钾、钙、镁、碘等,它们或与有机物质结合存在,或成为特殊形状的结晶。炮制对含无机成分的药物也有影响。如夏枯草中含有大量钾盐,若经长时间的水处理,会大大降低其利尿作用,故在处理夏枯草时不宜长时间浸洗。同时炮制可以减少有害元素含量。通过对马钱子炮制前后水煎液中33种元素的测定分析,炮制后元素含量增加的有24种,多数为有益元素,含量减少的有9种,多为有害元素。有益元素的增加和有害元素的减少及元素内部构成比的改变,为马钱子炮制后毒性的降低及增加通络止痛、消肿散结的作用提供了一定依据。

事物都是发展的,任何事物都不完美,中药炮制也不例外。中药炮制发展至今天,用现代医学标准要求,炮制规范还不够细化,尚缺少客观标准,所得产品难求一致。但随着现代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及中药化学等知识研究炮制前后物质性能的改变,从生理学、药理学、生物学、临床医学等方面研究炮制后的药材对人体的性能和效用,可为炮制理论的深入探索及操作技术的提高提供了广泛的研究和实验空间,同时有助于修正炮制学的发展方向。

[1]丁安伟.中药炮制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13-28

[2]胡昌江.临床中药炮制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6-19

[3]张淑兰.浅析中药炮制目的及临床意义.中国医药研究.2005,6,3(3):212-213

[4]李红霞.中药炮制与药物的安全有效性.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1,3(1):183

[5]吴晓琳.中药炮制对药性的影响.中外医疗.2010,27:124

[6]陈义春.浅谈中药炮制的重要性.中国医药指南.2010,9,8(25):35-36

[7]张月霞.略论中药的加工炮制.井冈山医专学报.2001,3,8(1):60

[8]金利萍.炮制对中药成分及疗效的影响.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32-33

[9]野运卓,孙晓光.用十味中药说明中药炮制的目的及原理.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9,4(17):218-219

[10]Liao QW, Fan DL, Xiao XH, et al.Fingerprints of different samples of processed Rhizoma Coptidi by HPLC.Zhongguo Zhong Yao Za Zhi. 2007,2,32(3):210-4.

[11]桑育黎,郝延军,袁汀.炮制对中药化学成分的影响.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1):2314-2315

[12]孙家艳,陈毓.中药炮制对化学成分及疗效的影响.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18):1072-1073

[13]安文科.药物炮制对中药化学成分的影响.医药与保健.2009,17(5):90-91

[14]蔡淑清,丁焕民.中药炮制工艺和炮制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近况.中国社区医师.2004,6(9):5-6

[15]郭翠华,张珂.炮制对生药化学成分的影响.陕西中医.2002,23(1):66-67

[16]史春胜,张立国,孙亚荣.传统中药炮制的现代研究.中医药信息.1996(2):23-25

[17]赵志欣,郅景梅.浅述炮制对中药成分及疗效的影响.中国实用医药.2009,6,4(16):233

[]张松.重视中药加工炮制的研究 确保安全有效用药.医学信息.2010,8:2272

[18]于宏王,雪丽,高学文.浅谈中药炮制的目的及临床意义.中国实用医药.2008,10,3(29):158

[19]陈新梅.中药饮片炮制现状及存在问题.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1,6(2):89

[20]高爱英.中药炮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医学动物防制.2008,3,24(3):230

[21]邹英杰.中药炮制之管见.中国医药卫生.2007,6,8(6):75

[22]冯红玉,和殿丰.中药炮制与临床.健康大视野·医学分册.2007,1,(1):128

[23]彭延弟.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菏泽医专学报,2001,13(2):64-65

[24]许世泉,逢世峰,焉石,等.北五味子高压醋蒸炮制加工工艺研究.特产研究.2010,(3):21-23

[25]徐维统,张仁侠.浅谈影响中药药效的影响因素.亚太传统医药.2010,5,6(5):132-133

[26]余晓耕,江木莲,应萍.浅析中药加工炮制存在的几个问题.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5,7(3):36-37

[27]张黔.中药饮片加工炮制规范探讨.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9,12,21(4):51

[28]朱定菊,李璞.厚朴不同炮制方法有效成份的变化.中国医药卫生.2005,11,6(21):110-111

[29]王克英,方玲芬.酒黄连中小檗碱HPLC含量测定.中国中药杂志.2007,11,32(22):2443-2444

[30]宋景莲.中药合理加工炮制以尽其效.实用医技杂志.1997,4(8):612-613

[31]王新霞,赵芳,冉东娥.炮制对中药“四气五味”的影响.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7,3,5(1):46

[32]马艳霞.浅谈炮制对中药临床功效的影响.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6,10,13(10):44

[33]张玉琴,文燕.热软化中药材在加工炮制中的运用.四川中医.2007,25(6):47

[34]李加保.部分中药加工炮制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医中药.2006,12,3(12):94-95

[35]董宇静,张玉英.研究用不同加工方法炮制的罗布麻药材中总黄酮的含量.中医临床研究.2010,4(2):70-71

[36]陈永利.浅谈中药炮制的五大方法.中西医结合与祖国医学.2009,11(13):1020-1021

[37]沈云峰.中药炮制与成分的关系.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2,13(24):3599-3600

[38]雷高明,李晓坤,杨云.炮制加工对茯苓饮片中化学成分的影响.河南科学.2009,4,27(4):429-43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