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计划b
麻醉计划
患者黄见平,女性,64岁,因“确诊右乳癌4月,返院行下一步治疗”入院。
现病史:患者今年10月份于我院确诊为右乳侵润性癌,并予以TEC(艾素120mg+砝码新110mg+环磷酰胺800mg)行辅助化疗6次,返院行下一步治疗。患者化疗反应可,未诉特殊不适,起病来,食欲、睡眠、精神可,大小便基本正常,体重无明显改变,体力略减轻。
既往史:见首次病历。
个人史:见首次病历。
婚姻史:见首次病历。
家族史:见首次病历。
体格检查:
体温37.0℃,脉搏8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070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呼吸平顺,自动体位,对答切题,检查合作。皮肤黏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头颅五官无畸形,双侧瞳孔等圆等大,对光反射存在。颈无抵抗,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双侧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不大,心率80次/分,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未及包块,无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肝区无叩击痛,双肾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存。脊柱四肢无畸形,
活动正常,肌力正常。生理反射存,病理反射未引出。
麻醉专科体格检查:
双侧鼻腔通畅,鼻中隔无偏曲;无活动性牙桥或假牙,无异常牙齿;张口度约6.0cm;颏甲距离约6.5cm;Mallampati气道分级Ⅱ级(仅能看到腭弓和软腭,而悬雍垂因有舌根阻挡二看不到);头颈活动度无异常,气管居中。四肢无畸形;脊柱无侧弯;脊柱无外伤史;体查脊间隙存在,棘突无压痛,无椎体融合征象。
实验室检查:
1 血常规:WBC:8.76*10^9/L RBC:4.5*10^12/L HCT:33.8% HB:131g/L PLT:300*10^9/L
2 凝血四项:PT:11.8s Fbg:3.54 g/L APTT:43.3s TT:14.4
3 血生化:葡萄糖:5.2 mmol/L 肌酐:83.2 μmol/L 钾:3.8 mmol/L
尿素氮:6.5 mmol/L 钠:140 mmol/L 氮:103.3 mmol/L
二氧化碳:27.2 mmol/L 钙:2.5 mmol/L
4 心电图:正常心电图。
5 胸片:心肺膈未见明确病变。
术前诊断:右乳癌
拟行手术:右乳癌根治术
麻醉分级:ASA Ⅱ级
麻醉方式选择:
1. 全身麻醉
①. 保留自主呼吸的静脉全麻
不选择的原因:在没有呼吸支持的情况下使用全麻药物,虽可有效解除手术刺激,但麻醉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可使呼吸功能下降,高碳酸血症的发生率增加;且手术时间长,术中发生呼吸循环抑制机会很大,仍然需要插管或喉罩支持通气,不宜选择。
②. 喉罩通气全身麻醉
不选择的原因:以喉罩维持术中通气的方式适用于体形偏瘦的患者,对比气管内插管,能明显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置入喉罩时所需的麻醉深度比气管内插管浅,麻醉药的用量减少,从而减轻诱导时的血流动力学波动,甚至可以不需应用肌松药;但术中正压通气时如气道压力增加则有漏气的可能;手术时间长,喉罩对位不好的话仍然需要插管。
③. 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
优点:既能满足所需的镇痛和肌松,又能消除手术刺激,术中根据手术伤害性刺激的
变化、病人的反应性变化等调节麻醉深度,麻醉的控制简便易行。根据患者PETCO2、SpO2及Pmax的变化调整机械通气参数,有效维持呼吸功能平稳。为最安全的麻醉方式。选择。
麻醉前用药:
1. 镇静剂:咪达唑仑3.0g(0.06mg/kg)术前30分肌注
依据:能有效解除病人紧张恐惧和疼痛应激反应,特别对精神高度紧张的病人,解焦虑效果显著,并产生必要的遗忘,同时能减少麻醉药物的用量从而减轻药物副作用。
2. 阿托品:0.5mg,术前30分肌注
依据:能减少患者分泌物,扩张支气管
麻醉器械及药物准备:
麻醉通气机,检查钠石灰、氧源。吸痰用具
控制通气的器械(螺纹管、呼吸囊、人工鼻、普通气管导管、喉镜及喉镜片、牙垫、听诊器、胶布、注射器等),深穿包,动脉针
麻醉药物(Remifentanil、Cisatrocurium、Popofol、Midazolam)
急救药品(麻黄素、阿托品、多巴胺、肾上腺素、‘艾司洛尔、地塞米松、甲强龙、洛赛克、葡萄糖酸钙、氨茶碱等)
心电监护仪,呼吸功能监护仪
备补液:乳酸林格氏液 500ml*2,万汶 500ml*1。
注意事项:
1. 注意患者血生化各离子是否有异常异常,术中必要时测血气。
2. 手术注意循环监测,肌松要足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