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独立战争》案例教学探析
《美国独立战争》案例教学探析
作者:冯斌
来源:《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2年第02期
【摘 要】为了体现上海市初中历史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本文作者经过学习与实践,引入建构主义理论,使教学的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采用问题连续体来设计问题;历史教学要体现出育人的价值思想,作者除尝试美国教育家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的教育理论外,从投降者的角度来分析战争的影响,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敢于挑战传统,敢于质疑历史的品质。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问题教学法;学习金字塔理论;育人价值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2-0099-02 一、设计思路
上海市初中历史二期课改的教学理念跟过去比较,有几个变化,即:从“以教师为主”转为“以学生为本”;从“知识传授”为主以转为“培养能力”为主;从重在“传授知识”转为重在“学习过程”;从依据“课本教学”转为全面开发“课程资源”。我认为引入建构主义理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一种大胆的尝试。我的想法是:
(1)采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尝试,突出以学生为本。尝试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抛出学生已有的美国印象,产生想了解过去美国的欲望,因为对于美国的过去,当代初中学生知之甚少,但对美国并不陌生,感兴趣的学生较多,他们对美国的感知似乎更多是通过可口可乐、麦当劳、耐克鞋、好莱坞大片等等,我设想“说到美国,同学们会想到什么?”,引发学生的现代美国感觉和兴趣,以此导入新课。
(2)运用以问题教学法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采用问题连续体来设计问题,由浅入深,从低到高,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敢于跳出书本的框架,不拘一格,甚至质疑的精神。如:围绕“独立”二字提问“为什么叫独立战争而不是别的战争?”,点明课题;“独立前可以叫美国人吗?如果不可以,那么,这块大陆的最早主人是谁?后来的居民组成又是什么人?”引出美国是个移民国家的概念;“北美人民为什么要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突出教学重点;“如果没有波士顿倾茶事件,战争还会发生吗?”,让学生展开遐想和讨论,突破了历史不能假设的旧框框。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挖掘除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我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展示、视频解说、文件摘录、漫画讲解等多种课外资源,从不同角度呈现战争,给学生提供不同视角的历史资料和各具特色的丰富史料。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三维目标的整合、优化是教学的宗旨。“知识与技能”是基础,“过程与方法”需引导,“情感、态度、价值观”最难实现,但也最能体现新课改的育人价值。我请学生听歌曲《颠倒的世界》,从音乐的角度引出美国胜利的原因,引申美国人民敢于斗争、赢得胜利的精神,激发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同时,让学生思考“英国人为什么用歌曲的方式来表达投降?”,从失败者的角度对战争重新认识,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以新颖的符合学生特点的音乐进行情感教育,把抽象的爱国主义教育用具体的史实来说明,用学生的共同参与来理解美国的创新精神及其对我们的影响, 这就是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即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过程(节选) 1.导入:
师:说起美国,同学们会想到什么?
生1:我想到“耐克”、可口可乐、肯德基、麦当劳等。 生2:我会想到好莱坞大片、迪斯尼乐园等。
师:美国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而又陌生的国家。请同学们观看有关美国的一段视频(《大国崛起·美国》)“在美洲大陆北部,有一个飘扬着星条旗的国家,它的名字叫‘美利坚合众国’,也被称作‘美国’。这个国家的出现,虽然只有230年的历史,但却演绎了大国兴起的罕见奇迹。它在欧洲文明的基础上,独创性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将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位置占据了一个多世纪。”这个强大国家的产生源于一场战争,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美国独立战争》这一课。 2.过程(节选)
师:为什么叫独立战争而不叫别的战争?独立前可以叫美国人吗? 生:美国人为独立而战。独立前不可以叫美国人。
师:正确。下面给大家看两幅图,同学们从中获得那些历史信息?(多媒体展示:《北美殖民地物产分布图》、《滥收苛捐杂税漫画》)
生1:第一幅图可以看出:北部殖民地,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中部殖民地,以农业为主,土地肥沃,;南部殖民地,主要作物烟草蓝靛;第二幅图看得出北美人民苛捐杂税繁重。 生2:美国南部使用奴隶劳动,北部又是资本主义工商业,那它是奴隶社会呢,还是资本主义社会呢?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师:共同的语言产生共同的文化。一句话,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是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这也是本课的重点。请大家来看《波士顿倾茶事件》的图片,请问:假如没有这个事件,美国独立战争还会爆发吗? 生1:会的,要发生的事情总要发生,这是历史的必然。 生2:不会,至少没有这么快。
师:同意1的同学请举手。哦,大多数同学同意会发生。其实这是道开放性的题,因为历史要假设的话,答案一定不是唯一的。我们要敢于想象,勇于突破常规,培养发散性思维。 师:美国独立战争既是民族解放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如何理解呢?这是我们的一个教学难点。请大家思考回答。 生:比较难理解,很抽象。
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是求学的诚实态度,值得肯定。提到“民族”要联系“独立”,美国进行的是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看到“民主”要想到“自由”,资产阶级革命宗旨是“自由平等”,《独立宣言》的宗旨就是自由平等,所以,不难得出美国独立战争的双重性。下面请大家听一首歌曲《颠倒的世界》。课前我布置过的,哪位同学来讲讲其中的故事? 生: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曾经出现过一首投降者的歌曲《颠倒的世界》:“如果花朵在蜜蜂的身后嗡嗡直响,如果船都在陆地,如果教堂都在大海上,如果小马都骑着人,如果嫩草都能吞吃母牛,如果猫都被老鼠追得团团转,如果妈妈为了一点钱都把孩子卖给坏女人,如果夏天变成了春天,如果春天变成了夏天,那么,这个世界就成了颠倒的世界。”原来,在受降仪式开始前的一个小时,英军一位指挥官忽然想用音乐来表达自己不甘投降的感受,于是,他就在军中找了一个会写歌的人,在10多分钟内就创作出名为《颠倒的世界》的歌曲。师:这位同学讲的好不好?
生:好。(看着歌词,全班哄堂大笑。)
师:好了,大家不要笑了。现在请大家讨论,“为什么世界倒转过来了?强大的英国为什么低下了高傲的头?”
生1:美国人不怕艰难,勇敢善战。 生2:美国人得到国际援助。
生3:美国人团结一致,团结就是力量。
师:说得好极了。我再请问“英国人为什么要用歌曲的方式来表示投降呢?”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生1:指挥官个人对失败的特殊表达。 生2:英国人蛮幽默的。
师:过去我们说“胜者王,败者寇”,失败者总是灰头土脸的,任人宰割的。而这次战争中,英国人作为失败者却表现了他们特有的诙谐和风度,这不仅使美国人,也让我们对英国人,对战争的失败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你们怎么看华盛顿这个人?
生1:他组建了大陆军,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独立,可以说是美国“国父”。他拒绝第三次担任总统,说明他很无私,没有野心。
生2:但他是大种植园主呀,他肯定是为他们说话的,保护他们的利益的。
师:人无完人,即使是伟人也是如此,这就是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必须是实事求是的,既要看到优点,又要找出不足。华盛顿的确为美国的独立和建国做出巨大贡献,但他主持制定的1787年宪法,没有考虑下层人民的利益,尤其对黑人和奴隶几乎无视他们的存在,这也为美国的另一场战争即南北战争埋下了祸根。 三、课后反思
(1)大胆尝试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教学中,实践效果突出。对于本课的导入,切入点极具时代感,把现代学生普遍熟悉的美国拉向了过去的历史,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和兴趣,也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模式,今后还应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2)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发现和反思的过程。这堂课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要花大力气在问题设计这个环节上,使问题环环相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还要使问题不能暴风骤雨,也不可老牛拉车,问题太多太快,会影响学生的思考,问题过于陈旧,会造成注意力的分散。这个火候很难掌握,也是教师功力所在。
(3)本课中,我采用了美国教育家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的教育理论。例如,我从音乐的播放,引出对美国独立战争结果的思考,角度新颖、独到,再由学生课前查询的资料,用讲故事的方式展示出来,既检查了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才能的平台,最后集体讨论美国打败英国的原因及其引申意义,既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又把爱国主义教育实际化、具体化。
(4)历史教学要体现出育人的价值思想,即在培养人的过程中产生的作用。以往大多是站在胜利者的角度来分析美国取胜的原因,我选择歌曲《颠倒的世界》,先让学生总结美国胜利的原因,我着重从投降者的角度来分析战争的影响,作为失败者的英国,用创作的歌曲并把它排练成整齐的投降仪式来表达不甘心失败的意愿,反映了英国人特有的诙谐和风度,使学生对战争的启示有了新的理解,不再是传统的“胜者王,败者寇”的历史结局,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敢于挑战传统,敢于质疑历史的品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5)教学中的不足和思考,如:新课改中“课程资源”还需不断地挖掘,要寻找适合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的丰富资料,还必须化力气、下功夫寻求;三维目标的整合优化还要进一步强化,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难度大,抽象性强,学生理解力较弱,如何找到适合学生特点的切入点,值得好好商榷探究;针对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更好地体现历史教学的育人价值功能,选择材料和角度虽然新颖独到,但要充分地诠释,还需不断的探索等。 总之,教无定法,因材施教,因人而宜,始终贯穿我们的教学课堂。怎样精心设计历史教学,做好课堂实践,体现新课改精神,是我们每位历史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苏智良主编,《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世界历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2]中国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美国》.中央电视台和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合作,2006年。
[3]杨胜茂、陆镜生著,《美国史新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 [4]郭圣铭著,《美国独立战争》.商务印书馆,1984年。
[5]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编。
[6]任东来著,《美国历史文献选集》的译文.中国翻译出版公司翻译,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处出版,1985年。
[7]谢德风等著,《1765——1917年的美国》的译文.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 [8]富兰克林著,《宾夕法尼亚报》,1754年。
[9]帕特里克.亨利,《资治文摘》.龙源期刊网,2009年第3期。 [10]朱庭光、张椿年主编,《外国历史大事集》.重庆出版社,1985年。 [11]百度百科,《建构主义理论》。
[12]祝 静,《从问卷调查审视初中历史老师的教学理念》.豆丁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