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构建积极向上的教师精神文化

来源:化拓教育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构建积极向上的教师精神文化

作者:邓正平 刘文卫

来源:《中国德育》2010年第10期

教师精神文化,是学校教师共同的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的综合体,是内存于教师内心深处的理想信念、思想观念、情感态度、人生价值观,以及外显于行为方式中的不计得失、不甘落后、爱生如子、依法执教、敬业奉献的基本精神的总和,是当今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内容。构建积极向上的教师精神文化,是提升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保证。教师的精神文化,直接反映出一所学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校对外的整体形象。如何构建向上的教师精神文化?笔者结合本校管理实践,谈五点肤浅认识。

一、确立教师向上的精神追求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教师,作为学生人生成长的导航员和引路人,更是需要一种精神,而且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教师有了这种精神,就能引导学生向上进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果每位教师都有了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学校就会彰显出强劲的凝聚力,就能催生出一种特质的学校文化。要是教师失去了这种向上的精神追求,就等于失去了人生方向,失去了工作动力,学校也就会丧失发展的原动力。

为了激发教师敬业爱生、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我校确立了“为每个孩子的成功人生奠定基础,让每个儿童在人生航程上激情扬帆”的办学理念,凝炼了“在迎接挑战中主动发展,在奋力拼搏中争创一流”的精神。为了将这种精神追求内化为每位教师奉献教育事业的工作动力,学校又将宏观的办学理念和精神,细化为“文明、自主、勤奋、进取、求实、创新”的校训,“科学、严谨、求实、创优”的教风,以及“敬业、爱生、互助、求精”的师魂。无论“校训”、还是“教风”、“师魂”,都具有丰富的内涵。如校训中的“文明”涵义是:校园整洁清新、四季葱绿、生机盎然、和谐融融,处处充满育人气息。教师仪表端庄、谈吐文明、师德高尚。“自主”的要求是: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自主研究、主动发展,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扎实做好各自岗位的工作,以主人翁的姿态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做学校的主人。“创新”的诠释是:洞悉未来、善破陈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又如“师魂”中的“爱生”的意义是:每位教师要全心地去爱每一位学生,能用爱心、诚心、热心、细心、耐心、操心,去换取家长的放心;让每个孩子都能“抬起头来走路”;并会用真诚、温暖、严格和宽容去教育感染学生,为每个孩子的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互助”的内涵是: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荣辱观,强化平等、利人、和谐、合作意识,注重个人品德修养,乐于助人,建立互让、互助、互利、互惠的人际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先进的办学理念、高度凝炼的精神,还有那细化的校训、教风和师魂,既是我校教师群体的价值观取向,也是每位教师的精神追求。

二、构筑教师成长的精神乐园

构筑教师成长的精神乐园,是每所学校管理者的重要职能。只有当每位教师把自己工作的地方,当作一种快乐的精神寄托的时候,各项工作才会用尽其心、尽其所能,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才会应运而生。为了构筑教师专业成长的精神乐园,学校在管理上呈现出“三重”特点。

一重师德引导。高尚的师德是教师专业成长、奉献教育事业强有力的精神支撑。为提升教师的师德素养,学校把每年的四、五月,定为师德教育活动月,根据教师发展需要,一年一个教育主题,如2007年教育主题是“以德立教、为人师表”, 2008年的主题是“爱岗敬业、潜心育人”,2009年的主题是:“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在每年的主题师德教育中,学校会组织教师开展师德演讲、论文评比、“师爱暖童心、真情助三生”(贫困生、学困生、留守生)师生结对帮扶等系列活动。通过开展师德教育月活动,净化教师灵魂,引领教师敬业爱生、乐业奉献。

二重心灵对话。心灵对话、真情沟通,是增强学校凝聚力、促进教师乐业从教的有效途径。我们特别强调“心灵对话、思想交融”的精神激励。如哪位教师家庭有困难,学校都会主动想法帮助解决;哪位教师生病了,校长、工会主席及主要班子成员,都会亲自登门,前去探望,让教师倍感学校亲近和学校这个家庭的温暖。对于每年调进的新教师,学校更是关怀备至,让每位教师每天都心情舒畅地走进校园,心甘情愿地做好工作,心平气和地处理好教育教学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心有志向地规划好自己的专业发展。

三重环境熏陶。环境影响人,也能改造人。优美的校园环境,不仅能陶冶教师的思想情操,更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进取发展的斗志。因此,学校在设计和布置校园环境、办公室环境方面,是十分讲究的。如艺术楼侧墙上校训映衬着“扬帆起航”的校标图案,既让学校的每一位教师明白为学生人生发展正确导航的神圣责任,也要求每一个教师在求真务实中求得主动发展。红色的塑胶跑道、绿色的篮球场及东西两侧院墙上的体育、书画艺术长廊,还有那操场四周的绿树、花坛构成了校园里的绿色植物圈,加之操场四角的石膏雕塑,使校舍面积并不大的陆城一小显得严谨、洁净、雅致,处处体现出浓浓的文化气息和向上的精神力量。

三、提供教师成功的精神动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教师的精神动力,是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主动力。这种精神外显在教师的行为中,就是在事业上“想干”、“能干”、“会干”。为了帮助每位教师在事业上能干出名堂、干出成效来,学校总是想方设法为之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如只要有外出学习培训、进修或参赛的机会,学校都会努力争取;哪位教师在某方面有突出成就,学校就会给予特别的奖励;哪位老师想在某方面进行研究,学校会鼎力相助。此外,学校每一学期都要专门组织优质课、教学反思、教育叙事等赛事活动,对优秀作品,学校组织向各级刊物推荐。不仅如此,学校每学期都要组织有关专业发展的专题培训或专项指导,让每位教师知道怎样去赢得成功。近三年来,参加市级以上培训和参赛的教师就达到了400多人次,获各类专业奖项的教师达200多人次。

建立以奖带补的激励机制,是学校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又一项有效办法。如为鼓励教师多读书,学校出资为“中青年教师教育理论学习研究会”的会员办理新华书店的读书卡;为激励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学校专门设立了“教科研奖项”,并为参加省、国家级课题研究的教师提供实验论文、实验案例、实验报告的参赛费。学校还建立了“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十佳课改实验教师”、“教师特长选用”等长效奖励制度。这些福利、荣誉激励,不仅成为了教师不断走向成功的精神动力,更让教师体验到了自身价值,使之充满生命的激情与活力,并把实现自身价值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

四、争做教师发展的精神表率

常言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一所学校中,校领导班子就是学校的“火车头”,其作用发挥如何,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学校的整体发展水平。学校历届领导班子成员都用自己过硬的师德表现和专业技能,为全校教师做出了行为示范和精神表率。学校建立了校级干部“四制”管理制度:即“部门工作负责制”、“行政组建设挂点制”、“学科教研领衔制”、“青年教师帮扶制”。每学期结束时,要对班子成员的“四制”执行情况,进行严格的考核评比,并与职能绩效挂钩。从校长到中层干部,每一学年自觉为教师上一轮示范课,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去引领教师的师德、师能及专业发展。学校领导班子“能干”、“会干”、“实干”的精神,为构建积极向上的教师精神文化起到了引领和表率作用。

五、打造教师合作的精神团队

一所学校要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教师文化,就必须打造出一支目标一致、善学善研、进取向上的精神团队,这是提高整体办学效益强有力的师资保证。如何打造教师精神团队?我们有如下两个工作重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是打造以课题研究为龙头的科研攻关团队。科研兴校、质量立校,管理强校,这是学校历届管理者的思想,也是学校的办学方向。要想真正实现科研兴校的办学目标,单有管理思想和目标是不够的,必须依靠广大教师的群体智慧,沉下心来进行扎实的研究,才能将宏观的办学思想和理想的办学目标变为现实。我们以课题为依托,建立教科研攻关团队。2002年以来,我校先后进行了“小学生知行互动和谐发展实验研究”、“社区‘德育超市’运行机制研究”、“小学生不良个性预防与教育对策研究”、“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文化构建与效能研究”四个省、国家级教科研课题的研究,相应也产生了四个科研攻关团队。依靠攻关团队的集体智慧,学校取得了显赫的教科研成果。“小学生知行互动和谐发展实验研究”德育课题研制出的“‘一袋四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法”,在省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湖北省常委、省宣传部长张昌尔同志亲笔批示“宜都的经验很好,可突出宣传”,并受到中央文明办的表彰;“社区‘德育超市’运行机制研究”德育课题探索出的“学校牵头、社区携手、家长同盟”的“三结合”教育模式,受到湖北省文明办的表彰;“小学生不良个性预防与教育对策研究”国家级心理健康教育课题探索出的“阳光教育——个案辅导——结对帮扶”三大心育对策,受到了国家基础教育中心“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总课题组的充分肯定;“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文化构建与效能研究”课题研究出的“教师精神文化”、“教师教研文化”、“教师礼仪文化”的建设策略,得到了湖北省教科所的高度评价。四个课题的研究报告及百余篇实验论文、案例,分获省、国家级优秀实验论文、实验案例的一、二、三等奖。 二是以学科教研为主阵地的教研团队。为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建立了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的教研团队。以课例研究为载体,通过“课前集体备课研究”、“ 课后集中评课研究”及“一课多师教”、“一师多班教”等多种集体研究形式,凸显团队研究成就。如在2008年全市小学“和谐杯”优质课竞赛中,我们每个学科都组织了4~5人的研究团队,每一个团队成员都把参赛者的课例研讨视为己任,直接参与集体备课、试教、说课、评课不少于三次。正是这种团队作战的力量,使我校赢得了全市团体第一的好成绩,16人参赛16人获奖,其中8人获一等奖,6人获二等奖,2人获三等奖。获奖的教师深有感触地说,“在我们每位参赛者身上都凝聚着团队研究的力量与智慧,是学校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和集体研究的氛围,帮助我们走向了成功。”

总之,在强力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加强教师精神文化研究,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构建积极向上的教师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提高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基础和保证。我们愿与众多教育同仁一道,在教师精神文化研究领域里,作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让我们以更加稳健的步伐,去实现学校与教师和谐共赢、持续高效发展的办学目标。

【邓正平,湖北省宜都市陆城第一小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刘文卫,湖北宜昌都市陆城第一小学校,中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赵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