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下消囊汤治疗寒凝型卵巢囊肿的临床观察
来源:化拓教育网
光明中医2013年9月第28卷第9期 CJGMCM September 2013.Vol 28.9 ・1953・ 温下消囊汤治疗寒凝 型卵巢囊肿的临床观察 郭春风 张 晶 , 摘要:目的女性多为阴性体质,辨证属寒凝型卵巢囊肿者极为常见。方法 笔者自拟温下消囊汤治疗辨证属寒凝型卵巢囊 肿。结果 36例疗效显著,36例病人,治疗1—2个疗程后,痊愈25例(69.4%),显效7例(19.4%),有效2例(5.6%),无效2例 (5.6%),总有效率达94.4%以上。结论 本方可用。 关键词:瘕瘕;寒凝型卵巢囊肿;温下消囊汤;中医药疗法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3.09.1 10 文章编号:1003—8914(2013)-09-1953-02 卵巢囊肿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为卵巢一种特殊 性囊肿性疾病,内多为液体,也有部分混合体。本病一 般临床多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小腹不适、带下 量多、月经不调下腹坠胀疼痛等症状。大部分病人是 在妇女病普查时,通过妇科彩超检查而发现,亦有一部 分人是在出现月经病、带下病等妇科疾病诊疗过程中 发现的。西医对于大于5cm的卵巢囊肿的治疗多以 细辛5g,肉桂10g,生龙牡各30g,山萸肉30g,炙甘草 15g。水煎,每日3次口服,15天为一疗程。 2 结果 2.1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医诊疗 常规》 临床症状消失,妇科检查及B超检查卵巢囊 肿消失为痊愈;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妇科检查及 B超检查卵巢囊肿三径之和缩小1/2以上为显效;临 床症状减轻,妇科检查及B超检查卵巢囊肿三径之和 缩小1/2以下为有效;临床症状无改变,妇科检查及B 手术治疗或介入治疗为主,但临床一些患者惧怕手术, 即使大于5cm的卵巢囊肿也以定期监测为主。笔者 自拟温下消囊汤治疗寒凝型卵巢囊肿疗效显著,现报 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超检查卵巢囊肿无明显变化为无效。 2.1治疗结果 36例病人,治疗1—2个疗程后,总 有效率达94.4%以上。见表1。 1.1一般资料36例均为本院中医科及妇科门诊患 表1 (//,,%) 者和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妇科门诊患者,人选病例均依 据《实用妇产科学》¨ 的诊断标准。症状:囊肿早期多 无症状,待囊肿达一定大小时,可有下腹部不适感,有 时为下腹或盆腔下坠感,腹部膨胀,可出现肿块。体 征:小的囊肿腹部无法扪及,囊肿增至中等大时,可于 腹部触到肿块,边界清楚,可活动。妇科检查:在子宫 一2.2 典型病例 苏女士,42岁,乃吾同事,既往左侧 卵巢囊肿2O余年,因左下腹痛加重一月,伴有肢冷畏 寒,腰酸腿软,乏力,心悸失眠多年,,白带量多,月经量 少’ 舌尖红苔白腻,脉浮数无力,两尺若无。当时经彩 侧或双侧触及囊性或半囊性球形肿块,表面光滑可 活动,与子宫不粘连。彩超声检查为液性暗区,可有间 超检查示就诊时彩超示囊肿6厘米,蒂扭转。西医建 议手术切除,因畏惧手术,故寻求中医中药治疗。分析 隔光带,边缘清晰。入选病人年龄为20~50岁,其中 20—30岁的4例,30~40岁的18例,40~50岁的14 例,多数病人囊肿发生于单侧,其大小均在10.0cm以 其临床表现肢冷畏寒,腰膝酸软,乏力,白带量多,月经 量少,为肾阳不足,下焦虚寒的表现,心悸失眠水不治 火,心肾不交,心火偏盛所致,脉数为虚,浮而无力为阳 下,蒂扭转者3例。中医辨证为寒凝型卵巢囊肿,临床 表现为畏寒肢体冷,一侧或双侧小腹坠痛,积块不坚, 按之柔软,推之可移,月经过少,疼痛、闭经、带下量多 而色白,舌淡,苔白,脉沉迟或脉浮散,数而无力。排除 下焦有热或彩超示为畸胎瘤或实性占位病变。 1.2治疗方法 虚不固之象。为故拟温下消囊方治疗。服药三剂,病 去七八,病已见效,故守方服用15天,其病若矢,故停 药。查彩超示左侧卵巢未见囊肿,20余年痼疾神奇消 失,病者感叹中医之神奇。 3讨论 自拟温下消囊汤方剂组成:制附子15g,干姜15g, 中医大多认为本病属于“瘕瘕”范畴,与《内经》所 谓“肠覃”相似。女性多为阴性体质,患寒凝型卵巢囊 肿者极为常见。寒凝型卵巢囊肿病因病机为下焦肾阳 虚,津液不能气化与输布,停留于局部淤积日久而成痰 作者单位:1.中航工业哈尔滨二四二医院(哈尔滨150060);2.黑龙 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150040);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 属第一医院(哈尔滨150040) ・1954・ 光明中医2013年9月第28卷第9期 CJGMCM September 2013.Vol 28.9 饮。故师仲景之法“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以制 附子破阴回阳,温通十二经气,附子得干姜则温性加 强。肉桂引火归源,以暖下焦,细辛细辛即能外散风 寒,又能与附子干姜相助内祛阴寒。附子、干姜、细辛、 肉桂相合以温下焦,通经络,助气化作用。生龙骨能收 生龙牡,山萸肉三药相和可能有收涩囊肿壁的作用,而 兼软坚化痰和疏通囊肿内液体的作用。甘草调和诸 药,以护后天之脾胃。诸药相合下焦得温,寒饮得化, 收中兼通,故可使卵巢囊肿缩小或消失。该方也可以 扩展治疗下焦寒凝型的子宫肌瘤或者恶性的占位也可 能获得奇效,疑难痼疾,效法仲景,必获神效,让西医界 刮目相看,吾辈当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淑贞.实用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707. [2]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中医诊疗常规[M].北京:中医古籍 出版社,1989:187. (本文校对:李娜收稿日期:201 3—02—26) 敛元气,固涩滑脱,敛正气而不敛邪气,故仲景伤寒之 邪未尽者亦用之,《本经》谓其主又主女子漏下,而又 主癞瘕坚结也。生牡蛎味咸而涩,微寒,能软坚化痰, 善消瘰疬,治女子崩带。张锡纯谓山萸肉能收敛元气, 固涩滑脱。因得木气最厚,收涩之中兼具条畅之性,故 本经谓其逐寒湿痹也,且可滋肝肾之阴以防热药伤阴。 夏令炎主任针灸治疗眼病经验体会 吕 雷 关键词:五脏俞;膈俞;原络穴;名医经验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3.09.111 文章编号:1003—8914(2013)-o9—1954—03 北京中医医院夏令炎主任医师从事针灸临床工作 40余年,并主持开设了北京中医院的针灸病房(神经 内科)。在从事针灸临床工作期间,吸取金针王乐亭、 国医大师贺普仁、夏寿人等多位名老专家的从医理论 结合,交替或循环运用,或根据病情、症状和病种辨证 应用。10次为一疗程,连续或隔日一次。休息2至3 天,进行下一疗程。 2.2.1滋补方 取穴:五脏俞(肺俞、心俞、肝俞、脾 俞、肾俞)、膈俞、风池。 2.2.2原络方风池。 与实际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总结出很多有效的 治疗方法。如坐骨神经痛、面神经炎、半身不遂、老年 性骨关节炎、偏头痛、颈腰椎病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在眼科疾病治疗方面,具有独到的临床经验,提出五脏 取穴:睛明、臂孺、合谷、光明、太溪、 配穴:攒竹、丝竹空、瞳子髂、承泣、玉枕。每次只 选用1至2穴。 俞加膈俞配原络穴治疗眼部疾病的疗法。笔者于 2004年至2005年跟随夏老进修一年,深受裨益。回 到地方,运用此法至今,效果明显,现将夏老的经验及 血虚者加三阴交;血瘀者加曲池;气虚者加气海、 足三里;痰湿重者加中脘、丰隆;肝经郁热、易怒加 太冲。 自己的临床体会介绍如下。 1适用范围 2.2.3组方特点 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 在有关古书记载,在眼睛周围的经脉有9条,络脉及别 脉5条,阴跷、阳跷脉2条,共十六条经络组织把眼睛 复视、视神经萎缩、眼底动脉硬化、中心性浆液性 视网膜膜病变、视神经炎、黄斑变性、玻璃体混浊、青光 眼、偏盲、假性近视、轻度白内障等各种眼病。 2取穴组方特点 和肝、胆、肾、胃、三焦等脏腑之间的关系相连接。《灵 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 2.1取穴 以背俞穴(五脏俞加膈俞)为主针刺,调 理脏腑气血精气以濡养头目;以局部及远端原络穴为 辅,疏通经络改善目系周围循环。另外,为了加强和维 精。”《灵枢・邪气脏腑病行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 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 而为睛。”《灵枢・大惑论》日:“睛之窠为眼,骨之精为 瞳子,筋之精为黑睛,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 肌肉之精为约束。”后世医家据此而归纳为“五轮学 说”,进一步明确了目与脏腑的关系:内眦及外眦的血 络属“心”,称为“血轮”,因为心主血,血之精为络;黑 持疗效,还采用放血、埋线和耳穴等疗法。 2.2组方各种眼病症状复杂,治疗难度高、治愈时 间长、易反复,需要综合治疗。采用滋补方和原络方相 作者单位:山东河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东营257200) 珠属肝,称为“风轮”,因肝属风主筋,筋之精为黑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