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且谈朱自清的

且谈朱自清的

来源:化拓教育网


且谈朱自清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人们研读《荷塘月色》,总要在文章的第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上花功夫。我也不例外。首先想到的是所有资料上千篇一律的分析:1927年“四一二”反政变后,政治黑暗,只有一个人躲到荷塘边,“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内心便宁静了许多。

乍一看很有道理,再细读文章的结尾,就会有疑问了,作者特意注明写作的时间是1927年7月,如果是因为“四一二”反政变,为何不写“这几月”心里颇不宁静呢?

有同学就觉得因为在阳历7月,又是在院子里乘凉,说明是天气原因造成的,我想,那作者不会说“心里颇不宁静”,而要说“这几天颇觉燥热”。

有人推测说,那就是家里的琐事让作者心里不宁静了。会不会因为是家里的琐事呢?有可能。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可是,你读作者的文字,会否定这个理由。你看,作者在院子里乘凉,妻在干什么?“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多温馨啊!还有,作者是“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为什么?怕吵着妻儿。再看结尾,作者回来时‘轻轻地推门进去”,多细心,多慈爱。不像是琐事缠身。

譬如,有人读出他的孤独,“我爱热闹,也爱冷清;爱群居,也爱独处。”妻子是个传统妇人,孩子太小,清华园里朋友不多,所以,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就羡慕,“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并且作者一个人逛完荷塘回家一看“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妻子怎么不等他回来,太不关心作者了,可见作者有点孤独。这到是个细节。不过,作者的妻子武钟谦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夫妻伉俪情深,在一起生活十年了,两年后妻子病逝,年仅31岁。作者再娶时还写了《给亡妇》的深情悼文。

那么作者到底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呢?这是作者自己的事情,我们本不必庸人自扰。可是,名家文章的魅力也正在此,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总能读出不一样的味道。

《荷塘月色》是一篇传统课文,建国以来的各种高中语文教材几乎都选用过。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课文中的《荷塘月色》是一个经过删节的版本,与我们现在读到的并不一致。不仅删掉了不雅的“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迷信的“峭楞楞如鬼一般” 这些句子,还删掉了联想到江南少男少女采莲的内容,估计是编者怕现在的少男少女要模仿“妖童媛女”的样子去早恋呢!我们来读一读删掉的联想到采莲的情节的文字,知道作者“惦记着江南”,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因为作者是江南人,曾在扬州教过几年书。他写过一篇散文叫《我

是扬州人》,他1925年到清华大学任教,研究古典文学,到1927年,已经29岁,近而立之年,想有一番作为,“亚历山大”,“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有很多,说给妻儿怕他们担心,怕他们不懂,心里便颇不宁静。

而写此文的时间是7月,熟悉1927年的历史的人一定会想到另一个重要的事件,“七一五”反政变, 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随后不久,汪精卫集团对党人和群众展开了疯狂的大。我查了查万年历,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7月15日,是农历6月17。“这几天”是不是正好是满月过后,不能朗照呢。如此动荡黑暗的现实,当然让作者心里颇不宁静了。

这就是政治给人的不宁静。就如他在1928年写的《哪里走》一文中所说,“近年来为家人的衣食,为自己的职务,日日地忙着,没有坐下闲想的工夫……两三年不大能看新书了……幸而我还不断地看报,又住在北京,究竟不至于成为与世隔绝的人。我是要找一条自己好走的路……但哪里走呢?或者,哪里走呢!”

背着手踱到荷塘,荷塘月色的宁静正好可以让作者“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及至发现蝉和蛙的热闹,而自己“什么也没有”,叫他如何不惦着江南,如何不惦着曾经在江南稳稳当当教书的日子呢?一想到现实黑暗,“早已无福消受”“嬉游”的趣事,更怀念江南家乡的和谐、安定,所以“到底令我惦着江南了”,惦着江南的亲人。

如此说来,事业的追求、现实的黑暗让作者心里颇不宁静,就恋着荷塘、恋着家乡、恋着亲人了。而荷塘月色就成了作者抒发情感的最好载体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句便成了文章的文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