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偏误
一、认知资源有限
1.1、锚定效应:人对世界的认识有限,需要靠外界信息协助判定。特别是在对某一领域不了解或对该方面不关心不愿意付出很多认知努力时,最易收到锚定效应的影响。
1.2、羊群效应:即从众,在认识有限的情况下,从众是一项合理的决策。比如在远古时候,如果一大群人在跑,你最好也马上跟着跑,而不是去确定后面有没有野兽在追。因为当时从众错误的结果只是奔跑浪费了一点体力,但是不从众可能的代价却是失去生命。而且你不可能有关于世界全面的知识,在很多不重要的方面跟随大众通常是个好选择。
1.3、框架效应:(该效应说的是同一问题的不同形式得到的答案不同)同样是受人类认知能力的限制,在做判断与决策时,人通常只会集中关注于下判断的理由,而忽略额外反面的信息和意见。
1.4、免费的力量:在面对免费物品时,因为无所失,所以选择无需认知努力,所以此时减少的代价不仅仅是要付出的金钱,还有需要认知努力的决策成本。
1.5、心理账户:人认知能力有限,无法细致地对比所有事物的功用,所以对金钱分门别类,以使自己金钱的效用最大化是个不错的选择。所以真的别再怪那些在音乐会门口把票丢了就不再进去看的人了。
1.6、稀缺:这其实跟人害怕失去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在面对稀缺物品时,由于有做决策的紧迫感,人的认知注意力会变窄,而注意到的信息就十分有限,会翻来覆去寻找决策的理由而容易忽视反面的信息。
1.7、对比与公平:认知能力和关于世界的知识都有限,因此人通常更善于对比而不会下绝对的值(比如你容易判断两个装满物品的购物袋哪个重,但是却很难说出某个袋子的具体重量是多少)。这使人的幸福感和很多生理感受都建立于同世界的对比之上,譬如对不公平的报复能够激活纹状体而让人感觉良好,这些是容易在进化学意义上找到价值的。
二、自我服务偏见、自我辩解
2.1、宜家效应:像宜家的组装家具通常都需要购买者付出很大的努力,这会产生两种效果,一是从认知协调理论来看,自己付出了那么多的努力,那这东西自己肯定是非常喜欢的;另一方面是每个人总以为自己是与众不同,超过“平均水平”的,自己做的东西当然好。
2.2、自我偏见:比如自己抽奖得到的比赛门票或自己所买的彩票,人总是要给这赋予较大的价值,还是那种自己很特别的心理在作祟,另外也因为人的损失厌恶,失去一样东西的感觉比得到同样一件东西的感觉要强烈的多了。
2.3、自我羊群效应:可以从认知协调理论考虑,人有保持认知与行为一致的需要,当你越来越多的从事某一行为时,如果没有明显的外力影响,你会认为那是符合自己价值观,或自己喜欢才去做的,于是就更增加了你进行该行为的可能性,如此反复、增强。
2.4、归因错误:典型的自我服务偏见。根源在于人对自己的事物总是更了解的,也很容易找到各种原因。比如你知道自己迟到是因为前一天晚上加班太晚或当天闹钟没响;但是当别人迟到时,你却什么都不知道,而更可能以为那是那人的个性所致。
三、其他
3.1、安慰剂效应:只能肯定这个效应的存在,而很难以现有其他理论去做解释,因为牵扯到很多生理层面的东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