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创新】 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戴振翔,郑赣鸿 (安徽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安徽合肥230039) 摘要: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 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创新;意义;问题;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一文章编号:1674—9324(201 3)01—0049—02 、大学生科研创新的重要意义 前状况来看,教师的积极性不高,参与率领学生科技活动 的人较少。或者有的老师就是挂个名,让研究生带着大学 生做实验,这样学生在科研创新过程中本应该得到的老师 的指导就是空的。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中明 确提出:“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支持研究 生参与或承担科研项目,鼓励本科生投入科研工作,在创 新实践中培养他们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精神。”可见,大学生 参与科研项目,并从中培养和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精神和 科技创新能力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规划的高度。大学,作 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科学 研究、高科技产业开发的国家创新体系重要支柱。当代大 学生作为未来中国创造的中坚力量和希望所在,承担着国 家发展和民族强盛的历史重任。因此,大学生科技创新能 力的开发和培养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 从目前的情况看,多数学校在学生科研活动经费的投 入上是有限的,并且缺少可持续发展式投入,学生科技创 新活动要正常开展并有新成效,经费是重要的保障。现在 专门用于学生开展课外科技研究活动的设施设备数量极 其有限,有的高校甚至是空白,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 度上制约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层次与质量的同步提高。 其次,从学生自身来看,学生没有充裕的时间,一年级 学生对大学生活有一个适应的转变进程,加之繁重的大学 课程,要参与科技活动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大学四年级的 学生,思索就业问题要比思考考研的问题多;而大二、大三 年级学生要过外语四级和进修专业知识,况且所接触的知 识也不只是专业的基本知识。因为专业知识相对不足和缺 乏,学生难有高水平的专业成效。同时,调查发现,大部分 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理解不透,基础理论不扎实,相 关知识积累较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研究思路 与方法欠缺,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很 低,对科研活动更不感兴趣。在对老师建议采纳的调查中, 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对老师的建议采取了完全采纳的态度, 可见,学生在参与科研训练的过程中缺乏思考的意 识。 素质科技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大众化进程的加快,人 力资源配置方式的逐步市场化必将导致人才的全球性竞 争在国内展开。创新能力作为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 将成为毕业生就业竞争的重要砝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的开展不但可以帮助教师说明注解,加深学子对专业知识 的了解,拓展相关学科的常识量,也利于开展科学研讨与 手艺的开发。同时,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意志情操与使命 感的培养,对大学生科技观、全国观与人生观的培养,都能 起到促进作用。大学生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有助于培养 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学会处理各种关系,加强与他人沟 通交流的能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把学生的被动学习 变为主动实践,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创新激 情,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大学生科研创新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高等教育,无论是智育还是德育,都还在不同 程度上沿袭着“外压式”、“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学生缺乏 思考、自主意识、勇于探索和大胆创新的勇气和能力。 学校目前有关学生科研活动的规章制度还很不健全,不太 适应科研创新活动管理的需要,现有的制度不利于充分调 动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发挥他 们的创造性。 三、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探讨 在实施以立异教训为焦点的实质教导中,首先要转变 教育理念。教师在辅导理念上应从以教授知识为主转向以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经验方法,从以教师为中心转成 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中要充分施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 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加教学,培养其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除注重基本知识的传授,还应强调教 学方法的改进,有意识地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及研究式 的教学方法,引导和鼓励学生思考。“学而不思则罔”,在充 分思考后才能创新。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构建合 理的课程体系。停掉内容古老,专业偏窄、偏高的课程,从 而顺应社会的需要;把部分必修课转为选修课或专题讲座 课;关于某些专业相近的课程笼统合并;要开设大量选修 课以丰富和拓展学生的视野。举办学术讲座,开阔学生视 野。学术讲座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也是大学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同学们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开阔学生 视野、提高科研能力有很大帮助。 高校要充分利用学校丰富的科研资源和科研实力,设 到目前为止,高校中开设的很多课程的还是陈旧的, 跟不上社会需求的步伐。有些课程设计的不合理,而且大 部分教师上课只是照本宣科式的讲授,未对学生的问题意 识、研究意识进行启发与培养。有些学校甚至没有开设相 关的科研课程,学生缺乏相关的科研训练。专业老师的到 场与带领是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得以进行的保障。尽管科技 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但是这项活动的开展离不开老师的认 真辅导,这也是教师教书育人任务的一种拓展。然而就当 ——49—— 【教改创新】 《汽车测试技术》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 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 摘要:我们在《汽车测试技术》教学中,对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等进行的一些探索,通过更新理论教学内容,使教材 能够与时俱进,并且通过增强实践环节、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等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提 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教学内容;实践;科研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0050—02 《汽车测试技术》是车辆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 础课。车辆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大部分是汽车公 司,汽车公司作为一线生产企业,除了注重毕业生的学历 知识之外,还看重毕业生的动手能力,《汽车测试技术》作 为一门衔接汽车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同时需要了解汽车 行业前沿技术的综合性课程,对于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如何有效的规划教材,以使毕业生能够掌握最前沿 的测试技术;如何有效的设计实验,以使毕业生能够掌握 最有效的测试方法;如何生动的讲述课程,以充分调动学 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成为各大高校、各位老师正在 探索的问题。 本文在吸收多年实践教学经验以及与同行业界师友 研讨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汽车测试技术这门课程在传统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材与实验两方面。然后 针对存在的问题,通过大量的与已毕业学生的交流获悉了 行业最需要的汽车专业技师方向,对今后汽车测试技术的 改革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新颖性、易理解性不够。新测试技术的发展日 一突出表现在总学时越来越少,而新内容越来越多,使得学 生在上课过程中无法全部动手操作实验,因此动手实践能 力的提高面临不利的局面,因此课程内容及方式亟待调 整。 3.科研与教学脱节。“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枯”I”。现 实中许多教师没有将教学与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与 科研相脱节,存在科研异化的现象。如何有效地将学生吸 收到教师的科研团队中,如何有效地发挥学生在科研中的 主观能动性,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工厂日 新月异的技术更新等使得实验的设计与安排成为了重中 之重,通过实验的有效安排及时吸收教师的科研成果,促 进教学科研的互相融合,使之相得益彰,是汽车测试技术 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深化教学改革 1调整更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在本课程的教授过程 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要紧跟与时俱进的教学大纲要 求,体现当今测试技术的发展方向。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 、新月异,新的测试设备、测试方法的更新很快,目前的教材 内容更新慢,落后于新技术发展的步伐。教学内容理论性 较强,缺乏对具体、实际产品的介绍,导致学生缺乏感性认 识,因此要实时地对教材进行修订、完善和补充。 2.实验力度不够。测试技术是需要实验环节支持的课 程,但传统教学以授课为主,实验教学环节相对较弱。矛盾 一以及对行业的认知,由任课老师共同编写的《汽车现代测 试技术》已在国防工业出版社作为“普通高等院校汽车类 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系列教材之一立项。编写教材时 遵循的原则有:(1)尊重经典翻。汽车测试技术是一门技术 类的实验课程,然而每一种技术的背后都有经典的理论在 支撑,只有掌握了其原理才能有效地运用发挥技术。作为 门原理与实践衔接非常紧凑的课程,重原理而轻实践容 易导致眼高手低,而重实践而轻原理就会导致知其然而不 一+-+”+一+*——十一n+一+ —-+一-—-卜-+一+*—・卜-+-—・卜-——卜*+-+*— 一-—-卜 立学生创新实验室和创新实践基地,配备完善的实验设 备,鼓励学生在实验室自主创设课题、自主进行探索和自 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工程,并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焦点和 核心。 参考文献: 主开展研究。高校应该拓宽渠道,广泛利用多方面社会资 源,加强科技学术交流和企业项目合作,给大学生提供更 为广阔的创新空间,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效性。 争取做到:科研训练与课程教学相结合;科研训练与实验 教学相结合;科研训练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科研训练与课 外科技活动相结合。采用“走出去,迎进来”的办法,依托于 长期发展所积累的与企业的良好条件,与一些高技术的企 业合作,建立学生实践培养训练基地,设立一些面向实际 的项目,使学生有机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直接求解实际应 用问题,接受更具挑战性的考验。 四、结束语 …张泽宏.如何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科z','t- ̄(社会科学版),2011,13(2):106. U1.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f2】黄晓云.斌论培养大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U】.沈阳教育学 院学报,2008,10(6):75. 【3】周海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素质的几个着力点U].河北 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10(4):91. 【4】白文苑.大学生科研训练: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社科纵 横,2011,26(2):161. 基金项目:安徽大学青年科学研究 ̄2009QN006A; 创新是历史进步的动力。学生从事科研活动是提高科 研素质,培养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进行高等教育的改革 和创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已成为提高 一安徽大学“211工程三期校级重点专业基金资助项目 (39020012)”;安徽大学“211工程”三期校级教育教学改革 研究基金项目资助(39030039);安徽大学“211工程”三期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