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戴振翔 郑赣鸿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01期
摘要: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创新;意义;问题;途径
中图分类号:G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0049-02
一、大学生科研创新的重要意义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明确提出:“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支持研究生参与或承担科研项目,鼓励本科生投入科研工作,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他们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精神。”可见,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并从中培养和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精神和科技创新能力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规划的高度。大学,作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高科技产业开发的国家创新体系重要支柱。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中国创造的中坚力量和希望所在,承担着国家发展和民族强盛的历史重任。因此,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大众化进程的加快,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的逐步市场化必将导致人才的全球性竞争在国内展开。创新能力作为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将成为毕业生就业竞争的重要砝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不但可以帮助教师说明注解,加深学子对专业知识的了解,拓展相关学科的常识量,也利于开展科学研讨与手艺的开发。同时,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意志情操与使命感的培养,对大学生科技观、全国观与人生观的培养,都能起到促进作用。大学生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学会处理各种关系,加强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把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实践,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创新激情,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大学生科研创新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高等教育,无论是智育还是德育,都还在不同程度上沿袭着“外压式”、“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学生缺乏思考、自主意识、勇于探索和大胆创新的勇气和能力。学校目前有关学生科研活动的规章制度还很不健全,不太适应科研创新活动管理的需要,现有的制度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到目前为止,高校中开设的很多课程的还是陈旧的,跟不上社会需求的步伐。有些课程设计的不合理,而且大部分教师上课只是照本宣科式的讲授,未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进行启发与培养。有些学校甚至没有开设相关的科研课程,学生缺乏相关的科研训练。专业老师的到场与带领是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得以进行的保障。尽管科技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但是这项活动的开展离不开老师的认真辅导,这也是教师教书育人任务的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种拓展。然而就当前状况来看,教师的积极性不高,参与率领学生科技活动的人较少。或者有的老师就是挂个名,让研究生带着大学生做实验,这样学生在科研创新过程中本应该得到的老师的指导就是空的。
从目前的情况看,多数学校在学生科研活动经费的投入上是有限的,并且缺少可持续发展式投入,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要正常开展并有新成效,经费是重要的保障。现在专门用于学生开展课外科技研究活动的设施设备数量极其有限,有的高校甚至是空白,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层次与质量的同步提高。
其次,从学生自身来看,学生没有充裕的时间,一年级学生对大学生活有一个适应的转变进程,加之繁重的大学课程,要参与科技活动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大学四年级的学生,思索就业问题要比思考考研的问题多;而大二、大三年级学生要过外语四级和进修专业知识,况且所接触的知识也不只是专业的基本知识。因为专业知识相对不足和缺乏,学生难有高水平的专业成效。同时,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理解不透,基础理论不扎实,相关知识积累较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研究思路与方法欠缺,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很低,对科研活动更不感兴趣。在对老师建议采纳的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对老师的建议采取了完全采纳的态度,可见,学生在参与科研训练的过程中缺乏思考的意识。
三、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探讨
在实施以立异教训为焦点的实质教导中,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教师在辅导理念上应从以教授知识为主转向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经验方法,从以教师为中心转成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学生为中心,在课堂中要充分施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加教学,培养其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除注重基本知识的传授,还应强调教学方法的改进,有意识地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及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和鼓励学生思考。“学而不思则罔”,在充分思考后才能创新。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停掉内容古老,专业偏窄、偏高的课程,从而顺应社会的需要;把部分必修课转为选修课或专题讲座课;关于某些专业相近的课程笼统合并;要开设大量选修课以丰富和拓展学生的视野。举办学术讲座,开阔学生视野。学术讲座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也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同学们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开阔学生视野、提高科研能力有很大帮助。
高校要充分利用学校丰富的科研资源和科研实力,设立学生创新实验室和创新实践基地,配备完善的实验设备,鼓励学生在实验室自主创设课题、自主进行探索和自主开展研究。高校应该拓宽渠道,广泛利用多方面社会资源,加强科技学术交流和企业项目合作,给大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效性。争取做到:科研训练与课程教学相结合;科研训练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科研训练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科研训练与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采用“走出去,迎进来”的办法,依托于长期发展所积累的与企业的良好条件,与一些高技术的企业合作,建立学生实践培养训练基地,设立一些面向实际的项目,使学生有机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直接求解实际应用问题,接受更具挑战性的考验。
四、结束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创新是历史进步的动力。学生从事科研活动是提高科研素质,培养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进行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已成为提高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工程,并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
参考文献:
[1]张泽宏.如何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科研立项[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106.
[2]黄晓云.试论培养大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8,10(6):75.
[3]周海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素质的几个着力点[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10(4):91.
[4]白文苑.大学生科研训练: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J].社科纵横,2011,26(2):161.
基金项目:安徽大学青年科学研究基金2009QN006A;安徽大学“211工程三期校级重点专业基金资助项目(39020012)”;安徽大学“211工程”三期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基金项目资助(39030039);安徽大学“211工程”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