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理论课堂上课有感
思想理论教育对我们学生来说,是较为概念抽象且理论的。音乐则容易让人不知不觉的接受,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音乐,这两者的根本目的都在于人的塑造。思想政治理论是以理为主的“晓之以理”,音乐则是以情为主的“动之以情”。音乐作品自古以来就是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重要资源。欣赏音乐能让人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能激起我们的想象,让我们产生震撼,是我们产生共鸣。音乐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一个人经过音乐的教育,能使人格得到提高。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如果没有感情基础,只能称为空洞的说教,而音乐恰好可以成为思政课的情感基础。在思政课堂中应用音乐,能够提高教学内容的吸引力、说服力和影响力,让我们产生巨大的情感共鸣。我们很大一部分学生,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我们从小耳濡目染,也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在思政课堂中加入音乐,能使得思政课堂图文并貌,比传统的粉笔黑板更有说服力,能够调动我们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
在思政课堂中欣赏的音乐多为经典歌曲和红歌,经典歌曲中包含的情感容易引起人的情感上的共鸣,曲调也朗朗上上口,有的轻快有的舒缓,多给人积极向上的情感。在当今众多良莠不齐的音乐作品中,经典歌曲避免了消极颓废、低俗妩媚的消极的东西,也避免了没有营养的恶作剧般的网络歌曲。而红歌曲调优美,语言精炼,几乎都经过了成千上万的人的传唱,它们在反复传唱中日益精炼成熟。它是人民大众创造的艺术,是平民百姓真情实感的表达。红歌来源于民歌,民歌是质朴的。真实反映了人民的思想,讴歌了祖国和人民以直截了当的叙事抒情发挥感人的力量。红歌的旋律和歌词都很贴近生活,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建设和生活实践反映了那一时代的真实生活和精神状态。红歌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三观,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是红歌中所包含的爱国主义情操,积极的人生态度,为理想和事业勇于斗争、不怕牺牲、大公无私和团结奋进的精神。在思政课堂上引用红歌和经典歌曲,能让我们感受红歌中的艰苦奋斗的作风和乐观的思想,挖掘它丰富的思想和
精神实质。在思政课堂上结合歌曲来给我们上课,让我们在思想道德得到提升的同时,获取了更多的音乐知识,感受了音乐的趣味。如果像平时般的枯燥的理论教学,我们可能会感到思想教育的无趣而且不会得到什么启发。音乐的应用,使课堂变得更有趣味,促进我们情感的参与,注意力更集中,产生共鸣得到启发。在课堂上听到音乐,体会到音乐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时,同学们时而会哄堂大笑,时而眉头紧皱,也会听的津津有味。这些都体现了音乐对同学们的感染,音乐对思政课堂的帮助。
将音乐运用于思想政治课是富有新意的。音乐与思想教育看似毫无关系,并不搭边,但是音乐对思想教育是有十分大的帮助的。思想教育和音乐,都能对人的情感思想、道德意识和人格的塑造有影响。积极的音乐,能引导人积极向上;激进的音乐,能使得人奋发图强;悲伤的音乐能催人泪下;而那些低俗妩媚的靡靡之音,则让人沉沦,让人毫无生气。思想教育的目的是对人的人格有积极的影响,像好的方面塑造。显而易见,通过恰如其分的应用音乐,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音乐为教学服务,以音乐为用,引导我们更好的受到思想方面的教化。
本以为思想政治教育课会是一节压抑而且缺乏生气的课,我的心里的第一感受是排斥的,我想大多数的同学也会是和我一样的感受。而当课堂开始的时候,之前的想法随着课的进行慢慢烟消云散,课堂上更多的是欢声笑语。这种课是枯燥的思想,是被那些经典歌曲的旋律和曲调所带走的,歌曲赋予了这节课更大的魅力和趣味。课上对音乐知识的讲解,在得到思想教育的之后也让我增加了音乐知识,这也算是意外的收获吧。音乐在思政课上的应用,调动了我们的情绪,让我们通过内在的感受和体验,内化为自己的主观意识、态度,从而引起思想情感的变化,再从个体的主观意识、态度、情感外化为受意识控制的实践行为,从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真正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