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九一八》说课稿
亮甲店镇中学 丁彩珍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位置、编排意图及作用
本课是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开篇课,课文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九一八事变,二是西安事变。本课从内容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就是由于发动对根据地的围剿,面对日本入侵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迫使内部发生,导致西安事变最终爆发,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启下就是“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陷入艰难的民族抗战深渊。所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认识的反动性,同时又理解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动机和目的,为整个第四单元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的储备,学习能力和情感价值观也有一定的提高,对新生事物感兴趣,尤其对社会热点比较关注。根据以上特点和课标的要求确定以下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
1
(2)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3)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 (4)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3)通过讨论中国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不抵抗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2)、通过对中国党从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学习,向学生进行热爱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如何解决。 三、说教法、学法 1、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经过了一年的中学历史学习,初步形成了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历史学科学习能力。特别是经过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对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国情有了一定的了解,激发了爱国爱民族之情。 2、说教法
依据学情和本课的重难点,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完美统一,在教法上,我准备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并辅之以读书指导法,表演法等,以便在课堂教学中既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所以在本课的学法主要有: 自由阅读法:
使用这种方法目的是使学生成为自己动手掌握知识的主动者,自主学习以及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自由阅读主要使用的有教材的小字
3
部分以及自由阅读卡等。课外方面如指导学生阅读和悼念有关杨靖宇和马占山的事迹和西安事变等资料。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
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在交流中需求同伴的支持,从而得出答案。本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且加强他们之间的合作,加强对本课知识的吸收,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此法不仅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而且注重生生之间的互动,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的途径。 分析归纳法:
此法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过程注重与阅读法和图示法结合。如分析归纳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地点、策划者、事变的两个步骤等。 四 说教学过程
1、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创设历史情境,引入九一八事变。让学生体会歌曲中表达的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和全国人民对日寇野蛮暴行的愤懑。 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①九一八事变是本节课的重点。时间、地点、策划者、简单经过这些基本知识点,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70页内容都能顺利找到。使学生
4
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了严重民族危机,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达到这种情感价值目标的渗透。②蒋介石不抵抗、东北迅速沦陷——用问题设疑法,同样也是通过阅读课本内容引入对问题的探究。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我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比如历史图片,历史填充图册,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再通过阅读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让学生认识到东北沦亡之快,根源在于蒋介石的不抵抗。从而激起学生对蒋介石的义愤,并为讲述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埋下伏笔。
③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抵抗——资料研习法,通过对杨靖宇事迹的搜集和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和课下搜集历史信息资料的能力。不甘做亡国奴的中国人民,在国难当头之时顽强奋战,这正是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过渡语:教师可以点明日军占领整个东三省后,又把魔爪伸向华北,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要求国民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引出对西安事变的学习。
④西安事变是本节课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关于西安事变,我是通过五个环节来突破这一重难点的。
环节一:巧妙引入。我引用了2001年10月15日总发给张学良亲属的唁电提问“作为国家,江为什么给予张学良如此高的评价,称他是伟大的爱国者,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质疑激趣,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为交代西安事变的经过作好铺垫。
5
环节二:通过图片资料交代西安事变的经过。通过图、文优化学习效果,让学生得出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目的是逼蒋抗日,因而是爱国的、进步的,自然而然的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环节三:结合课后活动与探究中设计过渡问题“如何处置蒋介石?”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将知识交与学生解决,从而为西安事变为什么要和平解决作好铺垫,突破这一难点。此法不仅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而且注重生生之间的互动,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的途径。 环节四:指导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西安谈判”。通过历史短剧的编排和表演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事变和平解决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西安事变的重大历史意义从而突出中国党远瞩、以民族利益为重的光辉形象,突出中国党在其中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环节五:分析归纳法,分析西安事变的意义。学生通过前边四个环节的听、看、说、演系统学习了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及和平解决的过程,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让学生在寻找答案,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伟大历史意义,能深刻理解,称张学良将军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的原因。与第一环节相互照应。 3、教学小结
教师提示总结的思路和方法,由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总结。抓住“日本发动侵略战争,中民奋起抵抗”这一主线,将三部分内容:九一八事变、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历史串成线,培养学生
6
的总结归纳能力。让学生从辩证的思维角度中认识到:“侵略引起反抗,反抗制止侵略”,从而构建整体知识框架。 4、不同练习题的设计有助于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5、历史与现实结合,读史明智
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懂得战争虽然过去了,我们应该居安思危。作为未来的主人,我们有责任由义务不让历史重演,要努力学习,为建设和保卫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事件的因果关系,使知识系统化。我设计了下面的板书。 板书设计
14 难忘九一八 九一八事变 上升 西安事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