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堂”是教育科研的生命之本
前些天圈⼦⾥⼀些博友对教师“做教育科研的实质”进⾏了⼀个⼤讨论。从“爱军云轩”的《体育教师作教科研切勿迷失了⽅向》到“王兴发”⽼师的《读“体育教师作教科研切勿迷失了⽅向”的⾃我剖析》,再到“原理”⽼师的《我对教师做教育科研的⼏点疑析》,可以说⽐较全⾯、详尽地分析了当前我们⼴⼤教师做教科研的种种现象(或者说是出发点)。
我认为各位博友列举的种种做教科研的现象,不管是出于“急功近利”为评职称⽽写还是从“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出发,其实都是⽆可厚⾮的。我觉得只要他动笔写了,就应该有个思考的过程,对⾃⼰肯定有所提升。⾃⼰写的也好,拼凑的也罢,能够通过审委、编辑⽼师的审核、发表在“正规杂志”上,应该有他的学习价值!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持⼤家去“拼凑”,更不⽀持“急功近利”的教科研态度!
其实,这么多年下来,我想,经常坚持做教科研的⼀线教师应该都明⽩:教科研的⽣命之本是“⽴⾜课堂”!
“⽴⾜课堂”是教育科研素材的丰富源泉。科研素材不是靠凭空想象出来的,是在⽇常教学中的发掘。作为⼀名⼀线教是教育科研素材的丰富源泉。
师,如果没有认真去准备⼀节课、认真去上⼀节课,认真去思考⼀节课,你可能根本就没有写作的素材,在教科研上就不可能有太多的收获。所以我从来就不相信,⼀个不认真上课的⼀线教师能在教科研上做得很好所以我从来就不相信,⼀个不认真上课的⼀线教师能在教科研上做得很好(包括⼀些很少接触课堂教学的专家)!就算他写,那也是泛泛⽽谈的空中楼阁,那是不⼊审委⽼师慧眼的。笔者有个很深的体会,就是在2008学年,学校体育教师严重不⾜,我每周除了5次训练,还要上24节体育课,可以说是疲于奔命,根本就没有时间去认真准备、思考⼀节课,思想上很想去写,可每次动笔就感到⽆话可写,所以那⼀学年是颗粒⽆收!2009年下半年,课相对少了(⼀周14节课),有充分的时间认真地去上课、思考,所以今年已经写出来8篇教研⽂章(已经发表3篇),不论结果如何,我认为这就是“⽴⾜课堂”给我的回馈。
“⽴⾜课堂”是教育科研的长久动⼒。教育科研是为是教育科研的长久动⼒。“课堂教学、学科发展”服务的,作为⼀名⼀线教师,做“课题”也好,写“教学反思、经验总结”也罢,都是为了改进我们的教学⽅法、提⾼我们的教学效率。他需要的是⼀种责任、⼀种为了课堂教学不惜⾟劳兢兢业业的精神。如果单纯“急功近利”地为了什么“评职称、出名”来做教科研,这种动⼒也不会太长久。开句玩笑的话,现在评职称2篇发表的⽂章就够了(教科研这块分数就满了),你还有多少动⼒去写?我们不贬斥这样的初衷,但我们更希望那是为“课堂教学、学科发展”长久坚持的动⼒!所以,只有真正“⽴⾜课堂”才能做到!
前段时间在⽹上看到⼀些诋毁教育科研的⾔论,如:⼀些教师为了做教科研不好好上课、为什么要把教师的职称评⽐拴在⼏张(论⽂)证书上……。我认为这都是没有真正理解教育科研的实质。“教育科研”⾸先是“教育”,没有了“教育”⼆字,就只剩下“科研”,那是“科学家、专家”⼲的事。“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课堂教学”、是“学科发展”!所以,对我们⼀线教师来说,“⽴⾜课堂”才是教育科研的⽣命之本!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