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泸县云锦镇云锦中心小学校 周静
摘要:语文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习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培养想象的写作能力;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催化写作热情;教授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模仿写作。
关键词: 提高;写作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作文一直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小学阶段写好作文更是为学生以后综合提高语文成绩的基石。它不仅是学生语文素质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思维和语言的功能讲,它也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能力,更是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全面发展素质的重要基础能力。学生的写作水平直接关系到考试成绩,尤为重要的是写作水平也是学生今后立足社会的一项重要技能。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为作文教学提供了更灵活的平台,同时也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记录身边所见所闻所所做所想所感的事情,形成纸质上的文字,倾吐学生的心灵和情感。面对新世纪新课程改革下,培养学
生各种素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把学生从陈旧繁琐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更新观念,改革作文教学是当今中小学作文教学势在必行的举措,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通过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总结,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 更新教学观念 培养良好的习作习惯
作文训练以素质培养为目的,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语文课标》【1】中明确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课程理念。教师在作文训练中应当废弃“以考试文例为范文,经迎合阅卷心理为指导”的教学观念,打破老师强制,学生被动,害怕作文的思想。在思想上有正确认识,学生是写作的主体,应该让学生融入自然生活,积累写作素材,鼓励学生到自然中、生活中、梦想中“找”作文,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记录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描写身边的事物,抒发自己心灵的感受,即培养用我手写我见、我闻、我做、我想、我感和多动笔,爱动笔的好习惯。 二、 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想象的写作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催化剂,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前提,在作文训练中学生一旦有了兴趣,也就有了信心,就会积极、主动地进行习作训练。例如,学习了《凡卡》【2】一课后,就可以让学生想象,凡卡把信寄出去以后,故事又是如何发展的。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点燃学生想象的火花。
我们在上语文课时,要加强字、词、句理解的同时,着重了解文
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教给学生写人的文章要注意哪些,怎样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品质,怎样选最佳的材料表现中心;写事的文章要写清楚哪些部分,如何选材料和安排材料,如何确定中心思想。
另外,培养写作能力,就必须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源泉,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和思考的习惯,首先让学生对感兴趣的事情自由观察,这种观察建立在学生的好奇心基础上,容易集中观察的注意力。例如:峻青的《海滨仲夏夜》【3】一段中的描写:“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这段文字确确实实是描写海上的晚霞,绝非别处,只有在海上。作者抓住了海滨夏夜的特色,用“橘红色”来形容晚霞,用“染成了红色”写海水的色彩,“燃烧”一词生动的描绘了晚霞的形态。为什么峻青能把海滨的夏夜的景写得如此逼真形象呢?是因为作者以生活为写作素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才把这一景色写活了。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前景式的扫描生活,因为无论哪一类想象作文都脱离不了现实,离开现实,作文就会显得空洞。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叶圣陶说“必须找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4】这“源头”就是我们的五彩缤纷的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真正的创作源泉。 三、 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催化写作热情
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还应当适时的表扬和鼓励,这就要求教师敏锐的觉察学生在想象这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中所取得的点滴进步,
并及时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有一种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我在平时作文讲评中立足于多找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一些丰富的想象,精彩、生动的语句,不仅出自优等生,后进生也时常妙语连珠,我一点也不吝啬高分和赞美的语言,对后进生的作文即使是一段开头,一处过渡,甚至是一句话,一个词用得好,我都会用红色笔线圈点出来给予表扬和鼓励。大忌 “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语言贫乏,干瘪乏味”“谴词造句不准确”“枯燥乏味,毫无吸引力”等作文评语的出现,这样会让学生的自尊心和进取心受到损伤,更加恐惧作文,厌恶写作。
因此,只有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打动学生的心灵,催化写作热情,深化写作认识,才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 积累写作素材 模仿写作
教师在课堂上审题、讲题,然后学生作文的模式,造成学生作文的内容空间缺乏真情实感,在写作过程中常常出现思路不通,段落层次不清,句子表达不完整等弊端。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得让学生走向社会,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观察,寻找写作源泉,积累写作素材。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是五彩缤纷的,作文要不断地生活化、平凡化,不要概念化、模式化。对此,义务教育大纲指出:“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细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5】同时,还指出:“课内和课外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学生的
作文内容,其他学科中的观察、参观、操作、实践等实践活动,有的可以作为作文的内容。”因此,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阅读有益书籍是有效地积累材料的方法。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创设情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喜爱生活。
农村中小学学生,学习生活单调,没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更没有繁华多姿的都市美景,但有着自身的特色,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农村环境的优势和人情风俗的优点,教会学生思考,从身边单纯的事物中挖掘写作之源。我们带学生走向田野,走向高山流水,领略田野风光的迷人,看云天夕阳的变换,山涧万物的弥漫,聆听小溪以它独特的“溪语”诉说着大地的心声……,可以从亲身经历的小中见大的劳动教育中,日新月夜的家乡面貌中,层出不穷的好人好事中,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中寻找应有的写作材料。如季羡林《我的童年》【6】一文,作者开篇概括自己童年的颜色,“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定下全文的基调,然后采用小标题的形式将全文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中心内容,结构布局匠心独具,再现了20世纪初山东农村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状况,表达“我”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而且文章“语朴情醇,野老话家常”的语言特点,把自己的童年娓娓道来,时代虽然久远,却让人历历在目,给人无限启迪,明白人生道理,明白如何做人。
写作材料有了,教师有的放矢的引导学生创造性的模仿,模仿句子,把学过的语文课中最美好的描绘出来,学写生动、形象、情感动人的语句、片段。模仿课文进行仿写,是学习写作方法的有效途径。
学生通过模仿练习,熟知了一些写作知识,写出来的文章内容就充实,叙述方式新颖,能有一定的感染力。如,叶文玲的《我的“长生果”》【7】一文中说道“于是,我又悟出了一点道理: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所以,她也强调了借鉴、模仿是基础,真情实感才是灵魂。
五、 修改作文,激发兴趣,提高分析能力
俗话说,好作文是改出来的,历代文人为使一个字、一个词运用恰当,仔细推敲、琢磨的故事不胜枚举,可见,作文写好后,修改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学生快速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那么,教师应该注意指导学生修改作文。
(一)指导学生自改
自改就是教师要求学生在作文草稿完成后,自己反复地检查文章还存在哪些问题,看看有没有错别字,句子是否通顺,前后语句、语段之间的过渡是否自然,自己要表达的观点是否清楚。许多学生写作文都是敷衍了事,没有养成打草稿的习惯。如教师能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草稿多修改几遍,问题就会大大减少。
(二)指导学生互改
互改是学生在自改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修改作文的活动。清代学者钱大昕说过:“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8】当学生几次自我修改一篇作文后,再找不出问题,或者在自改过程中虽已发现问题而不知如何修改,这时,学生可请教老师或其他同学。向他人请教,采用他人意见来修改作文
的过程,实质就是互改过程。教师可让学生交换修改,通过交流,双方可在想法和意见上达成共识。这样,学生自改发现不了的问题,大都可以通过互改来解决。
(三)师生评议
经过自改、互改后交上来的作文就不仅仅是原作者的作文了,还是多了评改者意见的作文。所以,教师在批阅时不仅仅要批阅作文,还要客观、公正地点评作者和评改者双方的修改意见。在作文讲评时,首先,教师可抽出一篇比较典型的作文念给全班学生听;然后,就某个学生的作文及评改意见让其他学生评论;最后,教师再做总结性的讲评,帮助学生找到更好的修改意见或写作思路。
笔者所言只是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所思所想。总而言之,提高写作对于学生而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欲速则不达”,作为老师应该有耐心,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应对方案,还是那句老话“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2015版 【2】《凡卡》契科夫 【3】《海滨仲夏夜》峻青 【4】《怎样写作》叶圣陶
【5】《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6】《我的童年》季羡林 【7】《我的“长生果”》叶文玲 【8】《潜研堂文集》钱大昕2009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