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相关内容资料

相关内容资料

来源:化拓教育网
前言:上世纪80年代末,第三产业在台湾地区发展迅猛,成为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的支柱产业。对于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中国大陆来说,台湾的成功经验有借鉴作用。我们应通过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推进工业化及城市化过程、加大对外贸易及第三产业市场化程度等策略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促进第三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一、台湾地区区域产业结构演变历程

纵观台湾地区近50年来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可以清楚地看到台湾产业结构经历了由农业为基础到以工业为主体,再到以服务业为主导行业的变化。台湾产业在从以农业为主的落后结构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现代结构中,其经济形态也由农业经济发展到目前的服务型经济。台湾在完成工业化进程,跻身新兴工业化地区的行列后,凭借其发展加工进出口经济的成功经验,大力扩展第三产业、壮大服务经济、促进产业升级,从而推动现代经济社会迈向后工业化时代。

台湾的产业结构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期):以农业为主导行业。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期到80年代中期):通过“面向出口”的经济发展战略,实行“以贸易带动农工,以农工促进贸易”的产业政策,工业开始迅速发展。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今):服务业迅猛发展。服务业取代工业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逐渐成为台湾地区社会、经济的中心。

二、台湾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发展策略

上世纪60年代的台湾采取出口扩张的发展战略,创设加工出口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实现了经济结构从农业主导转向工业主导的第一次飞跃。到80年代中后期,产业结构在现代商品经济发展日趋成熟的基础上,开始向服务型经济过渡,逐步迈向后工业化社会。台湾经济发展的50年,其第三产业的发展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表现在60年代前台湾第三产业发展的超前性以及90年代末期第三产业产值结构的比重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非对称性”。分析台湾第三产业结构变化有助于加深对台湾产业结构演变态势的认识,从中吸取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对中国大陆的发展具有启示性作用。

(一)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发展特点

在第三产业的结构形态上,长期以来台湾是以传统形式的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80年代起,台湾的第三产业结构才逐渐由传统型为主体的状态成长为现代化的第三产业,并且内部结构也逐渐趋向合理化。1982年到1990年,属于生产性服务业的第三产业得到迅速的发展,如保险、金融、运输、仓储、通讯以及不动产和工商服务业;传统的第三产业,如商业及政府服务业等,成长则趋于缓慢,在整个第三产业中的重要性和地位逐渐降低。

90年代开始,台湾第三产业保持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尤其是生产服务业发展更快,其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促使整个第三产业在结构体系上以新的姿态出现,进而带动台湾经济发展及其结构的进一步转型升级。

(二)第三产业发展条件

台湾服务业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20世纪80年代前与80年代后两个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由于经济结构及政策因素,台湾服务业发展缓慢。80年代中后期,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下,台湾服务业开始蓬勃发展。 1.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作用

台湾地区经济在80年代中后期初步实现了工业化,加工出口工业的不断扩张,有力地带动了整体经济的增长,促使劳动成本不断升高,人们的生产与生活需求不断地扩大,推动了服

务业的发展。在餐饮、运输、商业、通讯等流通领域中的传统服务业蓬勃发展的同时,金融、房地产、经纪、资讯等其他新兴服务业的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大。由于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和对自身健康的关注,旅游、休闲、医疗、保健、文化、教育等消费支出在家庭中的比例愈来愈高,社会服务业的发展潜力由此凸现出来。 2.城市化的促进作用

在台湾地区进行城市化的进程中,岛上人口不断地向少数几个主要大城市集中,如台北、高雄等,并且呈愈加集中的趋势。另外,农村人口的大量涌人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新的服务行业的产生,使生活服务业的发展空间明显增大。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对公共基础设施(如水电、房屋、教育等)的需求也产生了额外的增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潜力扩大,发展迅速。

3.对外贸易发展带动服务业经济的扩大

台湾地区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对外贸易的扩张,带动了其他服务业的发展。银行、广告、旅游观光等行业的发展机会不断增多。在商品贸易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劳动贸易具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与广阔的拓展空间,对外服务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4.台湾地区为第三产业的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1986年台湾地区就出台了《推动策略性服务业发展方案》,宣布选择产业关联效果明显、市场潜力大、与民众生活关系密切和附加价值高的服务行业,如超市、包装设计、信息服务业等14项策略性服务业作为重点扶持的产业,在融资、投资奖励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给予辅导。此后,针对岛内第三产业的发展形势,台湾地区相应地制定了许多相关政策,包括第三产业的发展目标、鼓励第三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等,并从2004年开始实施《服务业发展纲领及行动方案》。台湾地区的政策导向推动了服务业的发展,为台湾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建立与壮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第三产业发展策略

台湾地区在第三产业的结构调整上注重不断改进和完善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重点发展生产性第三产业,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首先,制定实施开放型政策,加强第三产业市场化程度。如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为了配合经济转型的需要,台湾地区取消了对金融业的许多限制,使得金融业得到迅速发展。 其次,明晰产业内部重点发展的行业和层次。台湾经济建设的六年规划中明确提出了第三产业结构调整的两大重点:一是对专业生产性服务业,凡是能够提高经济层次的,都予以优先发展。如通过加强公共设施和相应的服务,全面推动运输和电信建设,对第三产业设计的各种技术要求逐步实现自动化。二是对消费性服务,能有利于提高消费者生活素质,且服务行为高尚者(如旅游休假等)予以加速发展。同时区分不同的服务层,只要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利,均予以支持和鼓励。

再次,完善传统生活性服务产业。在大力发展以资讯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同时,改善传统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条件,提高其服务水平和效率。如台湾地区商业在第三产业内部地位下降的过程中,通过建立一批鲜活产品超级市场、大型百货公司、批发中心市场、便民连锁商店等,在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方面起 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其本身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并未随地位下降而下降,反而有较大的改进与提高。

此外,台湾地区还对第三产业进行通盘规划,具体落实在对第三产业区位的选择与布局上:一方面,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首先落实第三产业用地的选择与布局,鼓励在原占地面积大的企业用地上实施土地再开发方案。在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情况下,为首先发展第三产业,通过征用农地或将一部分现有的城市用地改变性质为第三产业用地,为发展第三产业提供空间。另一方面,还在市区内外的交通枢纽附近开辟大型购物中心、工商业综合区或仓储发货中心等。

三、台湾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第三产业虽有较快增长,但未能带动第三产业在GDP中比重水平实现应有的提高,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滞后、市场化程度低。主要表现在第三产业仍然以传统的服务业为主,新兴服务业所占的比重不大。交通运输业、仓储业、批发业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趋于下降。邮电通讯业、金融保险业、教育科研与技术服务所占的比重一直比较低。这些造成市场流通不畅、发育不快,并直接制约工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成为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瓶颈。此外,国家型的服务业像邮电通信、交通运输、金融保险业等,长期以来都是国家行政干预,服务质量很差,服务效率也比较低。这些国家型的服务业由于进入壁垒高,行业中缺乏竞争对手,市场机制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造成企业经营效率下降,结构调整与优化受到影响,不利于企业的创新与发展。

为完善中国大陆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提高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及其增长速度,分析台湾地区发展第三产业的社会经济条件及相关策略,结合中国大陆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可以得出以下产业发展的启示和对策。

1.加大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标志着我国第三产业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在这之后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对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产业环境和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这些政策都需要不断完善,并且政府相关部门也要及时制定和实施新的产业发展政策。

2.加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拓宽第三产业发展空间。首先,第三产业的发展取决于工业化进程。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是工业化高度发展的重要产物,工业发展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带动作用。工业化不仅为第三产业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前提,也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需求及内生动力。其次,实践表明,一国城市化水平越高,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就越高;城市规模越大,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越优化,即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正相关。我国城市化规模比较小,80%以上的城市在20万人以下,不具备城市对人口的聚集效应,缺乏第三产业发展所需的“门槛人口”,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城市化对第三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重视城市规划,认清各地区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制定科学、适宜、稳定的城市化发展策略,建立城乡一体的市、县、镇发展体系。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依靠产业发展促进人口集聚,从而为第三产业提供区域性、多层次、多目标、各具特色的成长空间。

3.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台湾地区第三产业在生产性服务业取得良好发展的情况下进一步优化了产业的内部结构,而中国大陆的生产性服务业却一直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为了提高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中国大陆需要大力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在基础较好的地区建立相应的科技园区,加速金融自由化、国际化进程。加强投资,减少政府垄断,为新技术产业、金融保险业等的发展制定相关鼓励、支持政策。与此同时,完善传统服务业,继续支持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较大作用的商业、餐饮、旅游等行业的发展。在推进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的同时,有效地解决内地大量剩余劳动力及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

4.提高第三产业市场化程度。近两年,中国大陆已经逐步在第三产业某些行业放开,但进程缓慢。我们应深化改革,逐步取消或调整不合理的产业政策限制,允许和鼓励非国有经济进入国有服务业的行业,培育多元化的竞争主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这些行业的经营

管理水平、经营业态以及运营方式逐步同世界先进水平接轨,提高第三产业的服务水平和其内部的产业层次。

5.积极有序地扩大对外贸易。对外贸易是台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最主要动力,通过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和技术,台湾地区服务业得到了发展的资金和技术基础。台湾地区以往的高速发展,主要享受的是所谓“后发性利益”,在岛内科研和技术研发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发达国家的技术为其发展提供了不少的便利。这对于情况相似的中国大陆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因此,中国大陆也应加快第三产业对外开放与国际接轨的进程,促使外国资本和先进技术能较容易进入国内市场,改善投资环境,主动学习和引进国际第三产业中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服务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在引进技术的同时要重视对技术的消化和创新。否则,将永远赶不上发达国家,而长期处于被动和后进地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