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检测(三十一)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平泉模拟)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教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
A.开始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出来 B.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C.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性 D.使教徒在上帝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
解析:选C “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强调的是人的自由和性,C项符合题意;开始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出来的是文艺复兴,排除A项;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未被动摇,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人人平等方面的信息,排除D项。
2.马克思在评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树立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神职人员)变成了俗人,是因为他把俗人变成了僧侣。”下列对宗教改革的相关评述,不正确的是( )
A.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B.树立信仰本身为权威,只要虔诚信仰,灵魂即可得救 C.试图清除宗教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开启了人类理性的光芒
D.改变了过去通过神职人员与上帝沟通的惯例,人人都可以同上帝直接对话
解析:选C 马丁·路德改革的重大意义就是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马丁·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无需购买赎罪券,灵魂就能得到解救,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马丁·路德主张每个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并未否定宗教的作用,没有消除宗教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3.宗教改革期间,英国人威克里夫把《新约全书》从拉丁文译为英文,他的几个弟子翻译了《旧约全书》,文字浅显流畅,使普通人可以阅读并形成自己的理解。威克里夫等人的行为在当时( )
A.动摇了上帝在人心中的地位 B.挑战了罗马教会的权威 C.破除了人们对神学的迷信 D.使人们的民主意识觉醒
解析:选B 根据所学可知,罗马教会的神职人员垄断和把持翻译、解释《圣经》的权利,但在宗教改革期间,威克里夫和其弟子打破了这一规定,挑战了罗马教会的权威,这有助于人们摆脱罗马教廷的束缚,使人们可以自由理解《圣经》的教义,但人们还是信仰上帝的,故B项正确,A项错误;C项说法夸大了威克里夫等人的行为的作用,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民主意识问题,故D项排除。
4.布鲁斯·雪莱的《教会史》认为:加尔文教强调上帝的主权反过来产生出一种特殊的国家观。路德倾向于认为国家至高无上。……但加尔文教说,没有人(无论是宗教还是国王)可以要求绝对的权力。……加尔文教反对君主施行的思想是现代宪政得以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据此可知加尔文教主要强调( )
A.以上帝名义反对君主
B.宗教改革是人文主义思潮发展的结果 C.崇尚民主共和
D.宗教改革思想是现代宪政的核心思想
解析:选A 根据材料信息“加尔文教强调上帝的主权……没有人(无论是宗教还是国王)可以要求绝对的权力”,可知加尔文教主要强调以上帝名义反对君主,故选A项;B、C、D三项均和材料不符。
5.16世纪的英国,天主教会及其信条遭到变革,传统宗教机构被大量解散,使得延续数个世纪之久的社会调节剂和润滑剂几近消逝,给城市的社会秩序带来比较大的麻烦。这说明宗教改革( )
A.推动了社会秩序的重组 C.摧毁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B.促进了行政机构的调整 D.阻碍了近代城市的转型
解析:选A 材料“天主教会及其信条遭到变革,传统宗教机构被大量解散……社会调节剂和润滑剂几近消逝”,反映了英国宗教改革破坏了旧的社会宗教秩序,这有利于新的社会秩序的重组,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行政机构的调整问题,故B项错误;宗教改革是反对天主教会,不是摧毁民众的宗教信仰,故C项错误;宗教改革反对天主教会的权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近代城市的转型,故D项错误。
6.新教伦理所表现的现世禁欲精神,合理安排的伦理生活却无意中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开展,新教伦理赋予了经商逐利行为以合理的世俗目的;印度教、佛教、儒教、道教、教、犹太教等没有经过宗教改革的各大宗教,其古老宗教伦理精神对于这些民族的资本主义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上述材料体现了( )
A.新教伦理精神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 B.只有奉行现世禁欲精神才能发展资本主义 C.没有经历宗教改革的地区经济不可能发展 D.经商逐利的世俗目的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解析:选A “新教伦理赋予了经商逐利行为以合理的世俗目的”,实际上为资产阶级的经济活动披上了神圣的宗教外衣,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A项正确。B、C两项说法绝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7.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家不但创作出诸如现实小说、哲理戏剧和讽刺诗歌等文艺作品,而且还印刷了大量的报刊、小册子等印刷品,让下层群众了解新观念。这说明启蒙运动( )
A.起源于普通民众的意愿 C.认识到普通民众的力量
B.是一场纯粹的文艺运动 D.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解析:选C 材料说启蒙思想家不但创作出大量的文艺作品,在上层社会宣传启蒙思想,还通过大量印刷报刊等印刷品让下层群众了解和接受启蒙思想,由此可知,启蒙运动认识到了普通群众的力量,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启蒙运动起源于普通民众,A项错误;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运动,不是纯粹的文艺运动,B项错误;启蒙运动的旗帜是理性主义,不是浪漫主义,D项错误。
8.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说:“像牛顿先生这样一个十个世纪以来的杰出的人,才是真正的伟大人物……我们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基于这一认识,伏尔泰( )
A.提倡个性自由阐释人性之美 B.提出三权分立学说防止 C.否定外在权威推崇理性思考 D.倡导人民主权反对君主制度
解析:选C 题干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伏尔泰对理性的推崇,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三权分立是孟德斯鸠的思想主张,故B项错误;材料中对牛顿的推崇说明伏尔泰推崇理性,否定外在的权威,故C项正确;人民主权是卢梭的思想主张,故D项错误。
9.(2019·渭南模拟)在卢梭看来,人类社会所共有的自由是人性的产物,人性的首要法则是要维护自身的安全与生存,故为了人类社会安全的缘故,人们将一部分权利让渡给另一些人。这表明卢梭认为( )
A.权利转让体现了个体自由 C.社会应由自由的个体组成
B.社会应提倡生而自由精神 D.自由需要社会契约来约束
解析:选D 由题干中的“人类社会所共有的自由是人性的产物”、“为了人类社会安全的缘故,人们将一部分权利让渡给另一些人”可知,人类的自由和安全需要通过让渡部分权利建立社会契约来实现,故选D项;权利转让不能体现个体自由,而是将部分自由让渡给了别人,故排除A项;B、C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10.康德说:“通过一场或许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不能实现思维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镜子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这一观点强调( )
A.政治,推翻 C.主权在民,人人平等
B.信仰自由,社会契约 D.批判质疑,理性思考
解析:选D 康德是德国启蒙思想家,主要倡导理性思维,“不能实现思维方式的真正改革”说明康德主张批判质疑,理性思考,故D项正确;A、B、C三项是卢梭思想,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11.“人只有一种天赋的权利,即与生俱来的自由。自由是于别人的强制意志,而且根据普遍的法则,它能够和所有人的自由并存,它是每个人由于他的人性而具有与生俱来的权利。”与此主张一致的是( )
A.人没有真正的自由 B.人享有法律范围内的自由 C.法律纵容自由泛滥 D.法律的制定以自由为原则
解析:选B 材料一方面强调自由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另一方面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所有人的自由是并存的,即人享有的自由权利是以不侵犯别人的自由权利为前提的,这与“人享有法律范围内的自由”的观点相近,故B项正确。材料中提到人具有与生俱来的自由,而非没有真正的自由,故A项错误。法律在约束而非放纵自由的泛滥,故C项错误。材料表述的是自由受到法律的,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2.(2019·太原模拟)18世纪后半期,法国思想家狄德罗召集了一批知识分子编撰了一部涉及科技、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百科全书》。当局曾在最高对百科全书派提出公诉,其罪名是“他们形成一个集团,为着
拥护唯物主义,摧毁宗教,鼓吹自由和败坏风俗”。这说明( )
A.科技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开展 B.百科全书派都是唯物主义者 C.理性思想冲击了法国旧社会 D.《百科全书》集启蒙运动之大成
解析:选C 百科全书派属于启蒙运动学派,主张理性主义,而法国当局在最高对百科全书派提出公诉,这说明启蒙运动的理性思想冲击了法国旧社会,故而遭到旧势力的压制,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反映科技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开展,而是强调启蒙运动遭到旧势力的,故A项错误;“百科全书派都是唯物主义者”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虽然百科全书涉及科技、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领域,但并不能说明《百科全书》集启蒙运动之大成,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14~18世纪欧洲思想领域经历重大转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4世纪中期的意大利,薄伽丘小说的“市井琐事”和“市民情调”是对古典拉丁文化的直接挑战,也是对市民社会风俗的积极倡导……在对教会和君主双重压迫的反抗和嘲弄过程中,薄伽丘实现了为市民阶级价值观念张目的人文关怀主题。
——摘编自张缵、江宁康《文艺复兴与
早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嬗变》
材料二 路德认为,只有信仰,才可得到上帝的恩典……只要心存信仰,人的获救就无需教士的中介作用,不必求助教皇和教会……路德新教所推崇的权威《圣经》,也不是如天主教解释的那样,是一本只有教皇可以解释的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教条主义的经典,而是一本人人可以阅读和解释的,并在其中得到人与上帝交流的福音书。
——摘编自李平晔《人的发现——
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
材料三 孟德斯鸠不但抨击暴君政体,而且他还专门研究了防止或避免出现暴君政体的具体办法。按照他的看法,只有划分国家的权力,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才能避免的出现。
——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1)据材料一,归纳薄伽丘小说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薄伽丘小说产生的经济根源。(10分) (2)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孟德斯鸠的“具体办法”。(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14~18世纪欧洲思想领域重大变化的主要内容。(5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薄伽丘小说的‘市井琐事’和‘市民情调’是对古典拉丁文化的直接挑战”“教会和君主双重压迫的反抗和嘲弄过程”“人文关怀”等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只有信仰,才可得到上帝的恩典……只要心存信仰,人的获救就无需教士的中介作用,不必求助教皇和教会……路德新教所推崇的权威《圣经》……而是一本人人可以阅读和解释的”等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从三权分立角度回答。第(3)问,结合所学从人性到理性以及从反宗教束缚到反君主角度回答。
答案:(1)特点:以人文关怀为主题;描写“市井琐事”和“市民情调”;反抗和嘲弄教会与君主。根源:资本
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2)主张:信仰得救;人人可以阅读《圣经》;人人可以与上帝对话。办法:三权分立。 (3)表现:从人性(人文主义)到理性(主义);从反宗教束缚到反君主。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韩非子和卢梭的)信仰大同小异,但一个主张君主,通过臣子的权力,进一步否定人民的权力;一个主张民主政治,通过各种代议制赋予臣子一定的权力而恢复人民的自然权利,这可以说是截然相反的两条道路,从中是不是可以说明人类信仰实现的道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千差万别的信用路径呢?
——郭生祥《韩非子和卢梭:国家信仰的两种解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人类信仰实现的道路”提出一个观点,并对该观点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
解析:围绕“人类信仰实现的道路”提出一个观点,如人类信仰实现的道路各有其合理性,然后结合我国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法国启蒙思想的相关内容分析即可。
答案:观点:人类信仰实现的道路各有其合理性。
阐述: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割据混战。韩非子主张通过加强君主权力,建立主义集权制度来重建社会秩序。他的观点顺应了国家割据走向统一的历史潮流,在当时和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18世纪,法国君主制度日益阻碍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启蒙思想家卢梭反对君主,提出“人民主权”说和“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他的思想为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总之,古代中国的政治信仰与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信仰都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都对人类社会的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必须历史地看待其优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