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社工理论

社工理论

来源:化拓教育网


社会工作理论

一、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是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所提出,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所谓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务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摆脱了遗传和环境的争论和纠葛,旗帜鲜明地提出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主客体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在心理发展中,主体和客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

第二,主体和客体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先天遗传因素具有可控性和可变性,在环境的作用下,可以改变遗传特性

第三,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心理发展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

皮亞傑是瑞士的教育心理學家,他的認知發展理論是近代認知心理學中最重要的理論之一。皮亞傑根據他長期對於兒童的觀察與研究,認為兒童的認知發展係依照感官動作期、前操作期、具體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循序發展而來的。任何人的成長都需經歷此四個階段,其成長的快慢可能因為個人或文化的背景不同而有差異,但因每一階段的發展都是後一階段發展的基礎,所以四個時期的發展順序是不會改變的。

各階段的年齡層

o

感官動作期:出生到一歲半

o

前操作期:約一歲半到七歲

o

具體操作期:約七歲到十一歲

o

形式操作期:約十二歲到十五歲

操作(operation):

皮亞傑認為知識的本質是操作,思想及推理是內化的操作能力,它們係由感官動作期的外在操作能力或動作智慧發展而來。

可逆性(reversibility)與 INRC 群:

皮亞傑又認為兒童真正客觀的推理能力係開始於具體操作期,這個時期最大的特性是其思考操作具有可逆性。這個可逆操作又可區分為否定與對應兩類,如泥團的拉長與縮短是互為否定操作,而泥團的長短與粗細的互補則是對應的操作。思想操作具有可逆性的 最明顯表現是這時期的孩童具有各種守恆觀念,如長度守恆、液體量守恆、固體質量守恆、固體重量守恆、數量守恆等。然而,否定與對應這兩種可逆操作在具體操作期是互為孤立的,這時期的孩童無法交換結合運用這兩種操作,只有進入形式操作期後才具有這種推理能力。

這種交換運用兩種可逆操作的能力,其認知結構符合所謂的INRC群。I=Identity,

N=Negation, R=Reciprocal C=NR=Correlation,它們滿足NR=C, CR=N, CN=R, NRC=I等相乘關係形成數學上所稱的4-Group或Klein group。(黃湘武等,1985)

體積守恆:

皮亞傑認為,孩童對於體積概念的發展是一個相當複雜的過程,並且也是形式操作期的推理能力。在體積發展的過程中,分為內體積和外體積二個不同的發展層次。內體積是指一物體所包含的內部空間,而外體積則是指一物體所佔的外在空間或在液體中所排開的空間。皮亞傑發現孩童通常是先有內體積守恆,才發展到外體積守恆。

在外體積的發展過程中,皮亞傑觀察到孩童有三個階段的變化

(Piaget,1930,p1-179)(Piaget & Garcia, 1974,p85 -94)(黃湘武等,1985) 。

• 在第一階段(7~8歲以下)的兒童會認為水面的升高是由於物體的重力所造成,認

為浸在水中的物體的重量在水中會產生一個連續的壓力而使水面升高,因此他會認為一個小而重的物體在水中會使水面升高多於一個大而輕的物體。

• 在第二階段(9~10歲)的兒童開始根據體積的大小來預測水面的高低,但是他還是

用重力的理由來做解釋,因此說明上充滿矛盾,但孩童本身並不自覺。

• 到了第三階段(10~11歲以後),也就是進入形式操作期後,開始能夠區分與組合重

量與體積的觀念,以及具有比例能力時,似乎以上的困難都迎刃而解,知道水面的升高只和物體的體積有關。

影響認知成長快慢的因素

皮亞傑認為影響認知成長快慢的因素有四:生理成熟、物理經驗、社會交流和平衡化也可稱為自我協調。他認為認知成長是決定學習能力的必要條件,而合理的學習雖然能協助培養兒童的認知成長,但獨立的學習並不能即時改變兒童原有的認知結構。皮亞傑認為成長是一種多方面影響的整體結果,因此兒童生活的社會條件與文化背景是重要的決定因素。(黃湘武等,民74)

成長和學習的不同

皮亞傑強調成長和學習是二件完全不同的事情:成長可以決定學習的成效,但學習卻不能隨意改變成長的結構。皮亞傑認為兒童的學習能力有一定的成長順序,因此,教材與教法在不同的時期應有不同的安排與特性。因此,皮亞傑學派的教育理論認為需要受教者的生理成熟等待、強調物理經驗與人際關係的交互作用、需要提供學習者的自我省悟與自主學習機會。 (黃湘武等,民74)

自我協調理論:同化(與調適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中一個很重要的觀點是自我協調理論。自我協調代表人在遭遇不能理解的事物時,一種主動找尋新的推動模式的認知本能。自我協調是促進孩童認知成長的原動力,也是人在學習及瞭解新事物時的認知模式(黃湘武等,民80)。

他認為二個自我協調的作用就是同化與調適。皮亞傑認為孩童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的有外界環境的刺激,例如人際的交流、物理經驗的獲得等。這些外來的刺激會使學童本身的認知基模產生不協調的現象,人腦便會根據已有的知識去解釋這些外來的資訊,並整合到原有的基模或認知結構中,這便是同化的過程。但是若原來的知識體系解釋這類資訊有矛盾時,人腦便會修正自己原先的認知結構以重新解釋外來的資訊,這便是調適的過程。

同化與調適之間是並存而且是雙向的,當外來的資訊不斷藉由自我協調的作用加以整合時,學童的認知結構便不斷的改變而成長。

影響學生自我協調的發生有三項因素:認知成長、人際意見交流、物理經驗。從教學的觀點來看,人際意見交流包括師生間的交流和同學間的交流,而物理經驗則為各種科學的實驗活動。人際意見交流和物理經驗的作用不是直接提供正確答案,而是希望經由這些交互作用能夠提供認知衝突的機會及達到重組知識的效果。 (黃湘武等,民80)

根據自我協調,我們對人的學習活動有如下的瞭解:

o

學習是一種“主動”的活動,“自我”協調及“主動”找尋是它的特色。

o

學習者的出發點永遠是學習者舊有的知識體系,學習者根據已有的知識去解釋

所遭遇的事物,如果發現不合理時則嘗試做適當的修正,如果沒有矛盾則增強對舊有知識的信心。

o

除了學校的教學外,學習者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建立某些知識體系去作為瞭解

生活中經常遭遇之事物的工具。這些自發性的知識體系會與學院的知識體系相矛盾或相一致,而造成對在學校教學時的某種影響。

o

產生自我協調的首要關鍵在於學習者有否發生認知衝突的心理狀態,亦即學習

者有否意識到原有知識體系的矛盾,而產生修正舊有想法的意願。認知衝突的發生意謂著對同一事物兩種知識體系的相互矛盾而產生的心理不平衡狀態,而自我協調則是重新協調組合舊有體系恢復平衡的心智活動。 (黃湘武等,民80)

綜合皮亞傑的觀點,科學教育的教材教法應符合下列的原則:(黃湘武 , 1993)

o

教學的設計應以學生舊有的認知為依據,鼓勵並誘導學生用自己的想法處理並

解決問題。當學生想法有錯誤時,應設法使學生體會原有知識體系的矛盾,然後在引導其修正或重新建構舊有的體系。

o

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提供學生彼此之間或學生與老師間互相討論及交換意見的

時間,使學生有機會體驗到自己想法的矛盾及參考別人不同的想法。

o

實驗教學不應只是要求學生按指定的裝置,記錄儀器顯示的數據,然後驗證書

本上的公式。實驗教學的設計應保留相當的自由度,讓學生能自由操作各種變因及觀察各種變化。實驗教學也應該著重於能夠使學生體會原有知識矛盾體系的設計。

o

應盡量使學生學習的知識與實際現象的意義相結合,如此學生所學的才有意

義,才能謂之為理解。

二、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所谓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它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观察学习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行为的习得既受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约,又受后天经验环境 的影响。生理因素的影响和后天经验的影响

在决定行为上微妙地交织在一起,很难将两者分开。班杜拉认为行为习得有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班杜拉把这种行为习得过程称为“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直接经验的学习;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班杜拉将它称之为“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间接经验的学习。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所强调的是这种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人们获得了示范活动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适当的操作。观察学习的全过程由四个阶段(或四个子过程)构成。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在注意过程中,示范者行动本身的特征、观察者本人的认知特征以及观察者和示范者之间的关系等诸多因素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在观察学习的保持阶段,示范者虽然不再出现,但他的行为仍给观察者以影响。要使示范行为在记忆中保持,需要把示范行为以符号的形式表象化。通过符号这一媒介,短暂的榜样示范就能够被保持在长时记忆中。观察学习的第三个阶段是把记忆中的符号和表象转换成适当的行为,即再现以前所观察到的示范行为。这一过程涉及到运动再生的认知组织和根据信息反馈对行为的调整等一系列认知的和行为的操作。能够再现示范行为之后,观察学习者(或模仿者)是否能够经常表现出示范行为要受到行为结果因素的影响。行为结果包括外部强化、自我强化和替代性强化。班杜拉把这三种强化作用看成是学习者再现示范行为的动机力量。

交互决定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还详细论述了决定人类行为的诸种因素。班杜拉将这些决定人类行为的因素概括为两大类: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和决定行为的结果因素。

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包括学习的遗传机制、以环境刺激信息为基础的对行为的预期、

社会的预兆性线索等决定行为的结果因素包括替代性强化(观察者看到榜样或他人受到强化,从而使自己也倾向于做出榜样的行为)和自我强化(当人们达到了自己制定的标准时,他们以自己能够控制的奖赏来加强和维持自己行动的过程)。

为了解释说明人类行为,心理学家提出了各种理论。班杜拉对其中的环境决定论和个人决定论提出了批判,并提出了自己的交互决定论,即强调在社会学习过程中行为、认知和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

环境决定论认为行为(B)是由作用于有机体的环境刺激(E)决定的 即B=f(E);个人决定论认为环境取决于个体如何对其发生作用,即E=f(B);班杜拉则认为行为、环境与个体的认知(P)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但他同时反驳了“单向的相互作用”即行为是个体变量与环境变量的函数,即B=f(P,E),认为行为本身是个体认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种副产品,即B:f(P*E)。班杜拉指出,行为、个体(主要指认知和其他个人的因素)和环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能把某一个因素放在比其他因索重要的位置,尽管在有些情境中,某一个因索可能起支配作用。他把这种观点称为“交互决定论”。

自我调节理论

班杜拉认为自我调节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是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人能依照自我确立的内部标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按照班杜拉的观点,自我具备提供参照机制的认知框架和知觉、评价及调节行为等能力。他认为人的行为不仅要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也受通过自我生成的内在因素的调节。自我调节由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三个过程组成,经过上述三个过程,个体完成内在因素对行为的调节。

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也就是个体在面临某一任务活动时的胜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自我效能也可称作“自我效能感”、“自我信念”、“自我效能期待”等。

班杜拉指出:“效能预期不只影响活动和场合的选择,也对努力程度产生影响。被知觉到的效能预期是人们遇到应激情况时选择什么活动、花费多大力气、支持多长时间的努力的主要决定者”。班杜拉对自我效能的形成条件及其对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的形成主要受五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的唤起以及情境条件。

第一,行为的成败经验指经由操作所获得的信息或直接经验。成功的经验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使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反之,多次的失败会降低对自己能力的评估,使人丧失信心。

第二,替代性经验指个体能够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获得关于自我可能性的认识。

第三,言语劝说包括他人的暗示、说服性告诫、建议、劝告以及自我规劝。

第四,情绪和生理状态也影响自我效能的形成。在充满紧张、危险的场合或负荷较大的情况下,情绪易于唤起,高度的情绪唤起和紧张的生理状态会降低对成功的预期水准。

最后,情景条件对自我效能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某些情境比其它情境更难以适应与控制。当个体进入一个陌生而易引起焦虑的情境中时,会降低自我效能的水平与强度。

三、 舒茨——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若是社会交往的经历过少,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正常的交往,儿童与同龄伙伴也缺乏适量的交往,那么,儿童的包容需要就没有得到满足,他们就会与他人形成否定的相互关系,产生焦虑,于是就倾向于形成低社会行为,在行为表现上倾向于内部言语,倾向于摆脱相互作用而与人保持距离,拒绝参加群体活动。如果个体在早期的成长经历中社会交往过多,包容需要得到了过分的满足的话,他们又会形成超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中,会过分地寻求与人接触、寻求他人的注意,过分地热衷于参加群体活动。相反,如果个体在早期能够与父母或他人进行有效的适当的交往,他们就不会产生焦虑,他们就会形成理想的社会行为,这样的个体会依照具体的情境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决定自己是否应该参加或参与群体活动,形成适当的社会行为。

支配需要指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个体在早期生活经历中,若是成长于既有要求又有自由度的民主气氛环境里,个体就会形成既乐于顺从又可以支配的民主型行为倾向,他们能够顺利解决人际关系中与控制有关的问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确定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范围。而如果个体早期生活在高度控制或控制不充分的情境里,他们就倾向于形成型的或是服从型的行为方式。型行为方式的个体,表现为倾向于控制别人,但却绝对反对别人控

制自己,他们喜欢拥有最高统治地位,喜欢为别人做出决定服从型行为方式的个体,表现为过分顺从、依赖别人,完全拒绝支配别人,不愿意对任何事情或他人负责任,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这种人甘愿当配角。

情感需要指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当个体在早期经验中没有获得爱的满足时,个体就会倾向于形成低个人行为,他们表面上对人友好,但在个人的情感世界深处,却与他人保持距离,总是避免亲密的人际关系若个体在早期经历中,被过于溺爱,他就会形成超个人行为,这些个体在行为表现上,强烈地寻求爱,并总是在任何方面都试图与他人建立和保持情感联系,过分希望自己与别人有亲密的关系而在早期生活中经历了适当的关心和爱的个体,则能形成理想的个人行为,他们总能适当地对待自己和他人,能适量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接受别人的情感,又不会产生爱的缺失感,他们自信自己会讨人喜爱,而且能够依据具体情况与别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也可以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舒茨的三维理论在解释群体形成与群体分解中提出提提整合原则,即群体形成的过程开始时包容,而后是控制,最后是情感。这种回圈不断发生,群体分解的原则是反其序,现实感情不和,继而失控最后难以包容,导致群体分解。

四、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1)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2)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

(3)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4)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5)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心理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在不发达国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而高级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在发达国家,则刚好相反。

生理需求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呼吸、水、食物、睡眠、性等。果这些需要(除性以外)任何一项得不到满足,人类个人的生理机能就无法正常运转。换而言之,人类的生命就会因此受到威胁。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

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安全需求包括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家庭安全等。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当然,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社交需求包括友情、爱情、性亲密等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心和照顾。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

尊重需求包括自我尊重、信心、成就。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

自我实现包括道德、创造力、自觉性、问题解决能力。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说,人必需干称职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马斯洛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五、 阿尔德佛生存、关系、成长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德佛,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个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阿尔德佛把这三种基本需要称为“生存、关系、成长理论”,简称为ERG理论。

(一)生存的需要

生存的需要是人们最基本的需要。生存的需要是指人在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需要。这种需要包括了马斯洛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它只能通过金钱和物质才能满足。

(二)关系的需要

关系的需要,即要求与人们交往及维持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愿望。它包括马斯洛的社会需要和部分尊重需要。

(三)成长的需要

成长的需要,即人们要求在事业、前途等方面得到发展的内在愿望。它包括马斯洛的部分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阿尔德佛认为,作为一个管理者,应该了解员工的真实需要。因为需要的不同,会导致员工不同的工作行为,进而决定他们不同的工作结果;而这些结果,可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也可能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管理人员要想控制员工的工作行为,必须在了解员工真实需要的基础上,通过控制员工的工作结果,即使员工获得能满足需要的报酬,来达到控制员工的行为。

六、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戴维·麦克莱兰,通过心理投射的方法对人的成就动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一个组织中,人们最重要的需要是成就需要,其次是权力需要和合群需要。

(一)成就需要

麦克莱兰认为,成就欲望很高的人,认为成就比报酬更重要。他发现,具有强烈成就需要的人,往往明显地表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他们喜欢接受挑战性的任务,希望地完成工作。如果他们不是靠自己的能力地解决某一问题,或是在解决问题时碰巧得到了外界的帮助,他们都会感到不满足。因此,组织在安排这些人的工作时,要注意提供能够满足他们成就需要的工作环境,给以挑战性的工作,并让他们有一定的自主权。

第二,他们总是具有明确的行动目标,并富有一定的冒险精神。这种人对成功有一种强烈的要求,同样也强烈担心失败。他们愿意接受挑战,为自己树立一定难度的目标。一件事情成功概率在50%的时候,他们干得最好。工作过分容易或难度太大,或任务成功的概率很小,都会使他们的成就感得不到满足。

第三,他们希望个人负责解决问题,并经常注意对自己工作成就的反馈。如果他们能够从上级那里得到嘉奖、晋级、增加工资,就会有一种莫大的成就感。

(二)权力需要

权力需要就是影响和控制别人的愿望。这种愿望高的人,喜欢“负责”,追求社会地位,

追求对别人的影响,喜欢使别人的行动合乎自己的愿望。权力欲又称为操纵欲。这种人希望支配别人和受到社会的尊重,较少关心别人的有效行为。

(三)合群需要

合群需要即为一种相互交往、相互支持、相互尊重的欲望。这种人以自己作为群体的一员而感到满足。富有理智的人往往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信赖。

麦克莱兰认为,了解和掌握这三种需要,对于管理人员的培养、使用和提拔均具有重要意义。高明的领导者,要善于培养具有高成就感的人才,这种人才对于企业、国家都有重要作用。一个企业拥有这样的人才越多,它的发展就越快,利润就越多。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人越多,就越兴旺发达。

根据麦克莱兰的调查,1925年英国国民经济情况很好,当时英国拥有高成就需要的人数,在25个国家中列第五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经济一蹶不振,1950年再次调查表明,英国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数,在39个国家中己下降到第27位。由此可见,这种人才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

六、 勒温——需要理论

德国格式塔心理学家勒温设想,在个人与他的环境之间有一种平衡状态,当这种平衡状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一种紧张(需要或动机),这种紧张状态就会导致力图恢复平衡的努力。(他称为“移动”)。他认为,人类行为是包括有紧张、移动和缓和的连续性的表现,“紧张—移动—平衡”与“需要一活动—缓和”是相类似的。勒温认为,需要是行为的动力,需要引起活动,以期使需要得到满足。在需要的压力下,可以引起紧张的心理系统,

需要满足后,紧张的心理系统解除。勒温把需要分成两种;需要和准需要,需要是指客观的生理需要,准需要则指在心理环境中对心理事件起实际影响的需要。

六、库利——镜中我理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在这其中,前两项只有在与别人的接触中、透过别人的态度才能获得。库利认为,“镜中我”也是“社会我”,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一般来说,这种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他人传播的程度,传播活动越活跃,越是多方面,个人的“镜中我”也就越清晰,对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观。

六、优势视角

优势视角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意味着应当把人们及其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作为社会工作助人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而非关注其问题和病理。优势视角基于这样一种信念即个人所具备的能力及其内部资源允许他们能够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挑

战。

优势视角相信人们天生具有一种能力,即通过利用他们自身的自然资源来改变自身的能力。优势视角是社会工作中的一种全新工作理念。优势视角着重于挖掘案主自身的优点,帮助案主认识其优势,从而达到解决案主外在或潜在的问题。

1、优势视角相信人可以改变,每个人都有尊严和价值,都应该得到尊重。

2、优势视角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力量与资源,并具有在困难环境中生存下来的抗逆力。即便是处在困境中倍受压迫和折磨的个体,也具有他们自己从来都不曾知道的与生俱来的潜在优势。

3、优势视角认为在社会工作助人实践过程中关注的焦点应该是案主个人及其所在的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而非问题和症状,改变的重要资源来自于案主自身的优势,个人的经验是一种优势资源。

优势视角超越了传统的问题视角的理论范式,关注点在于案主的优势和潜能。它强调要把注意力聚焦于案主如何生活、如何看待他们的世界以及从他们的经验里找出意义。

运用社会工作优势视角的观点思考案主问题时,并不是要刻意忽略其痛苦或是不足之处,而是期待以另一种角度出发,协助案主以另一种态度去思考自己的问题与改变的机会,使得问题对于案主或其他人较不具威胁性,当危险性降低时,案主与他人愿意解决问题的动机便会提高。

标签理论

标签是人们对自我形象的界定和产生。自我形象是透过与他人互动而产生,而他人的标签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标签理论认为,犯罪是社会互动的产物,而个人被有意义的他人——如教师,亲戚,等贴上标签,描述为偏差行为或犯罪者,他就逐渐自我修正,而成为偏差行为者或犯罪者。

标签理论认为,人终其一生都会不断发生大大小小的偏差行为,这是正常的现象,标签理论称之为“原始偏差行为,或称初级偏差行为)”。虽然如此,人却不一定会就此走上犯罪之路,大多都仍然能够保有良好的行为分度。不过一旦这种行为被施以某种社会控制(尤其是正式的社会控制,例如刑罚),行为人立刻就得到旁人施加的社会减等标签。行为人被贴上社会减等标签后,遭遇到社会所施加的强大压力(例如旁人开始会以标签描述的内容检视及解释行为人过去的所作所为,称为“追溯既往的阅读”),终于使行为人本身也开始发生自我概念的认同转变,而改变行为,使自己的行为更符合标签的描述(称为“自我预言的实现”或“的戏剧化”)。最后成为一个更严重的犯罪者后的偏差行为,称为“衍生偏差行为(或称次级偏差行为)”。

增能理论

增能的概念

增能是指个人在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互动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对生活空间的掌控能力和自信心,以及促进环境资源和机会的运用,以进一步帮助个人获得更多能力的过程。

增能理论的基本假设

个人需求不足和问题的出现是由于环境对人的排挤和压迫造成的,为服务对象所提供

的帮助应该着重于增进他们的能力,以对抗 环境的压力。

1、个人的无力感源于环境的排挤和压迫;

2、阻碍人的能力发挥的环境障碍是可以改变的;

3、个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社会互动不断地增加;

4、服务对象是有能力、有价值的;

5、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是一种合作性的伙伴关系。

造成无力感的根源

1、受压迫的人的自我负向评价;

2、受压迫的人与外在环境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负面经验;

3、环境障碍使他们难以有效地在社会中行动。

助人过程

1、选择长期处于“缺乏能力”的人为服务对象;

2、与服务对象建构协同的伙伴关系;

3、重视服务对象的能力而非缺陷;

4、维持人与环境这两个工作焦点;

5、确认服务对象是积极的主体。

增能发生的层次

1、个人层次:指个人感觉有能力去影响或解决问题;

2、人际层面:指个人与他人合作促成问题解决的经验;

3、环境层次:指能够改变那些不利于实现自助的制度和规则。

增能实务中的运用

1、协助服务对象确认自己是改变自己的媒介;

2、协助服务对象了解专业人员的知识和技巧是可以分享和运用的;

3、协助服务对象认识专业人员只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伙伴,他们则是解决问题的主体;

4、协助服务对象明确无力感是可以改变的;

5、避免在服务对象前表现出权威的姿态。

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

系统思想是一般系统论的认识基础,是对系统的本质属性(包括整体性、关联性、层次性、统一性)的根本认识。系统思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根据系统的本质属性使系统最优化。

整体性

虽然系统是由要素或子系统组成的,但系统的整体性能可以大于各要素的性能之和。因此在处理系统问题时要注意研究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重视提高系统的整体功能。任何要素一旦离开系统整体,就不再具有它在系统中所能发挥的功能。

关联性

关联性是指系统与其子系统之间、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和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相互关系。离开关联性就不能揭示复杂系统的本质。

层次性

一个系统总是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该系统本身又可看作是更大的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这就构成了系统的层次性。T.米尔索姆曾把人类系统划分为11个层次。不同层次上的系统运动有其特殊性。在研究复杂系统时要从较大的系统出发,考虑到系统所处的上下左右关系。

统一性

一般系统论承认客观物质运动的层次性和各不同层次上系统运动的特殊性,这主要表现在不同层次上系统运动规律的统一性,不同层次上的系统运动都存在组织化的倾向,而不同系统之间存在着系统同构。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自我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1.第一阶段 获得基本信任感克服基本不信任感

从出生到十八个月左右是婴儿期。这是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阶段。所谓基本信任,就是婴儿的需要与外界对他需要的满足保持一致。这阶段婴儿对母亲或其他代理人表示信任,婴儿感到所处的环境是个安全的地方,周围人们是可以信任的,由此就会扩展为对一般人的信任。

婴儿如果得不到周围人们的关心与照顾,他就会对外界特别是对周围的人产生害怕与怀疑的心理,以致会影响到下一阶段的顺利发展。

2.第二阶段 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

从十八个月到三、四岁是童年期。这是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阶段。个体在第—,阶段处于依赖性较强的状态下,什么都由成人照顾。到了第二阶段,儿童开始有了自主的要求,如想要自己穿衣、吃饭、走路、拿玩具等,他们开始去探索周围的世界。这时候,如果父母及其他照顾他们的成人,允许他们地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表扬他们完成的工作,就能培养他们的意志力,使他们获得了一种自主感,能够自己控制自己。

相反,如果成人过分爱护他们,处处包办代替,什么也不需要他们动手;或过分严厉,这也不准那也不许,稍有差错就粗暴地斥责,甚至采用体罚。例如,孩子由于不小心打碎了杯子,尿湿了裤子,成人就对其打骂,使孩子一直遭到许多失败的体验,就会产生自我怀疑与羞耻之感。

3.第三阶段 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

四到五岁是学前期。这是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阶段。个体在这阶段的肌肉运动与言语能力发展很快,能参加跑、跳、骑小车等运动,能说一些连贯的话,还能把自己的活动扩展到超出家庭的范围。除了模仿行为外,个体对周围的环境(也包括他自己的机体)充满了好奇心,知道自己的性别,也知道动物是公是母,常常问问这,动动那。这时候,如果成人对于孩子的好奇心以及探索行为不横加阻挠,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去自由参加各种活动,耐心地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而不是嘲笑;禁止,更不是指责,那么,孩子的主动性就会得到进一步发展;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与进取心。

反之,如果父母对儿童采取否定与压制的态度,就会使他们认为自己的游戏是不好的,

自己提出的问题是笨拙的,自己在父母面前是讨厌的;致使孩子产生内疚感与失败感(所谓内疚感,就是认为自己做错了事情,做坏了事情),这种内疚感与失败感还会影响下一阶段的发展。

4.第四阶段 获得勤奋感而避免自卑感

从六岁到十一、二岁是学龄初期。这是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阶段。学龄初期儿童的智力不断地得到发展,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迅速,他们提出的问题很广泛,而且有一定的深度。他们的能力也日益发展,参加的活动已经扩展到学校以外的社会。这时候,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已经不是父母,而是同伴或邻居,尤其是学校中的教师。他们很关心物品的构造、用途与性质,对于工具技术也很感兴趣。这些方面如果能得到成人的支持、帮助与赞扬,则能进一步加强他们的勤奋感,使之进一步对这些方面发生兴趣。 埃里克森劝告做父母的人,不要把孩子的勤奋行为看作为捣乱,否则孩子会形成自卑感,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应该鼓励孩子努力获得成功,努力完成任务,激发他们的勤奋感与竞争心,有信心获得好成绩;还要鼓励他们尽自己最大努力与周围人们发生联系,进行社会交往,使他们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聪明的,任何事情都能做得很好,即使是参加赛跑,也会认为自己是跑得很快的。总之,使他们怀有一种成就感。

5.第五阶段 获得同一感而克服同一性混乱

从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是青春期。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同一性”这一概念是埃里克森自我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非常广泛的含义。它可以理解为社会与个人的统一,个体的主我与客我的统一,个体的历史性任务的认识与其主观.愿望的统一;也可理解为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即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全面认识到意识与行动的主体是自己,或者说能抓住自己,亦即是“真正

的自我”,也可称为“核心的自我”。青少年对周围世界有了新的观察与新的思考方法,他们经常考虑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们从别人对他的态度中,从自己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中,逐渐认清了自己。此时,他们逐渐疏远了自己的父母,从对父母的依赖关系中解脱出来,而与同伴们建立了亲密的友谊,从而进一步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将来产生一种内在的连续之感,也认识自己与他人在外表上与性格上的相同与差别。认识自己的现在与未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这就是同一性,即心理社会同一感。埃里克森认为,这种同一感可以帮助青少年了解自己以及了解自己与各种人、事、物的关系,以便能顺利地进入成年期。否则就会产生同一性的混乱。如:怀疑自我认识与他人对自己认识之间的一致性;做事情马虎,看不到努力工作与获得成就之间的关系。同一性混乱,还表现在对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异看不清,要么持对立情绪,要么盲目顺从等。在两性问题上也会发生同一性的混乱,认识不到两性之间的同一与差异等。

6.第六阶段 获得亲密感而避免孤独感

从十七、八岁至三十岁是成年早期。这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阶段,这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阶段。亲密感,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包括友谊与爱情。亲密的社会意义,是个人能与他人同甘共苦、相互关怀。亲密感在危急情况下往往会发展为一种互相承担义务的感情,它是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如果一个人不能与他人分享快乐与痛苦,不能与他人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不相互关心与帮助,就会陷入孤独寂寞的苦恼情境之中。

7.第七阶段 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

这是中年期与壮年期,是成家立业的阶段。这是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阶段。这一阶段有两种发展的可能性,一种可能是向积极方面发展,个人除关怀家庭成员外,

还会扩展到关心社会上其他人,关心下一代以至子孙后代的幸福。他们在工作上勇于创造,追求事业的成功,而不仅是满足个人需要;另一种可能性是向消极方面发展,即所谓“自我专注”,就是只顾自己以及自己家庭的幸福,而不顾他人的困难和痛苦,即使有创造,其目的也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8.第八阶段 获得完美感而避免失望感

这是老年期,亦即成熟期。这是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阶段。如果前面七个阶段积极的成分多于消极的成分,就会在老年期汇集成完美感,回顾—生觉得这一辈子过得很有价值,生活得很有意义。相反,如果消极成分多于积极成分,就会产生失望感,感到自己的一生失去了许多机会,走错了方向,想要重新开始又感到为时已晚,痛不胜痛,于是产生了—种绝望的感觉,精神萎靡不振,马马虎虎混日子。

埃里克森在分析每个阶段时,都提出一些积极的建议。例如,他认为,一个人不应该对任何人都信任,不信任感也有一点用处,有了不信任感后,对于外界的危险会有一种准备,对于外界不愉快的事情可有一种预期,否则一遇社会挫折就感到不可思议或束手无策,不利于自我的成长。但埃里克森认为,在人际关系中信任与不信任感要有一定的比例,信任感应该多于不信任感,以有利于心理发展。他还认为,自主感也不能无地发展,也必须有—定的怀疑感与羞耻感,如果过分相信自己,以后就不容易适应社会准则,变得独断孤行。埃里克森认为,自主感应强于怀疑感与羞耻感。儿童的勤奋感中也应该有一点失败的经验,以便今后能经受住失败的挫折,但又不能过分地经常地遭受失败,经常失败就会产生自卑感。

1. 人格被分为九型,你必然属于其中一型。而这个型就是你的「基本人格型态」。一个人的基本人格类型是不会变的,即使在现实生活中,因为某些因素,而有了种种变化,

但即使你的基本人格型态可能有某部份的隐藏或是调整,却不会真正改变。

2. 虽然人的基本性格型态是不会改变,但是某一型的典型描述,却不见全然符合某一个人,原因正是上面说过的:人们为了顺应成长环境、社会文化,他们在安定或压力的情况下,有可能出现一些差异。而必须强调的是:每一个人的成长环境都是独一无二,所以同类型人之间可能有许多共同点,但却也各自拥有一些属于自己最特殊的特质。

3. 九型人格中,没有哪一型是全然属于「男人的型」,而哪一型又是「女人专属」。

4. 没有哪一型比较好,哪一型比较差的绝对价值观。事实上,每一型的人都各有其优缺点。

5. 了解你自己和别人的人格类型后,不是希望将每一个人贴上标签,拿自己的类型做藉口而划地自限,或是「铁口直断」别人会有什麼行为表现。因为每一型的人也都有朝向健康或是不健康的方向,而产生的不同变化。

第一型:完美型

第二型:全爱型、助人型

第三型:成就型

第四型:艺术型,自我型

第五型:智慧型,思想型

第六型:忠诚型

第七型:活跃型,开朗型

第八型:领袖型,能力型

第九型:和平型,和谐型

社会损害理论

社会损害理论着重讨论的是,有时老年人一些正常的情绪反应会被他人视为病兆而作出过分的反应,从而对老人的自我认知带来损害。例如,因患老年病而健康受损的老人,询问子女自己是否应该搬过去与其同住。这种询问就很可能被子女视为老人力再作处任何决定的表现,从此凡事处处为老人作决定。这种关心久而久之就会对老人产生一种消极暗示,让老人觉得自己的确缺乏能力而把一切决定权都交给子女。也就是说,接受消极标志的老人随后会进入消极和依赖的地位,丧失原先的自主能力。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案例表明,对老年人的过分关心导致老年人认为自己无用的错误认知,从而对老年人的身心带来损害。这一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者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它至少告诉我们,有些所谓的老人问题大多是被标定的结果,也是老年人自己受消极暗示所产生的连锁反应,因此,在帮助老年人的过程中,不仅要切实地帮助老人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需要协助老人增强信心和提升能力。

社会重建理论:

社会重建理论就是意在改变老年人生存的客观环境以帮助老年人重建自信心。社会重

建理论的基本模式是:第一阶段:让老人了解到社会上现存的对老年人之偏见及错误观念。第二阶段:改善老年人的客观环境,通过提倡资助的服务来解决老年人的住房、医疗、贫困等问题。第三阶段:鼓励老人的自我计划、自我决定,增强老人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支持网络:

(一)定义

A.一组由个人接触所构成的关系网,透过这些关系网个人得以维持其认同,并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服务、讯息、新的社会接触等。

B.由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支持构建起来的支持体系就是社会支持网络

(二)功能

A.社会支持的增加,会使人们的心理及心理健康显著提高;

B.支持适时介入到有压力的环境中,可以预防或者减少危机的发生;

C.适当的支持可以介入压力的处理,解决问题,减少压力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三)应用

社会工作需要对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在个人和社区不同的层面进行评估,从而拟定工作计划。正是从这个角度看,社会工作的任务是一方面帮助服务对象运动网络中的资源解决基本问题;另一方面是帮助服务对象弥补和拓展其社会支持网络,使他们提升掌握

建立和运用社会支持网络的能力,从而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社会工作的实务理论及其实践理论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协助解决社会问题的性质与原因,帮助工作员设定社会工作过程的工作目标,制定工作方法、技巧及行动模式。社会支持理论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理论,社会支持理论启发社会工作者关注以下三个相互关联的领域:个人能力、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改革环境。

社会支持理论重视人对社会的适应性问题,强调人在社会环境中的感受,重视个人对周围环境中的资源的利用。将个人的发展与适应性问题的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结合起来,认为人与环境中的各种系统(家庭、教育、商品和服务、就业、政治、宗教等)是相互作用的,认为个人通过对社会资源的广泛利用可以改善目前的生活状况。并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行为模式,实施相应的干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个人社会适应问题,为个人的成长和潜力的发挥提供一定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改善个人的生活状况提供资源。

社会支持是与弱势群体的存在相伴随的社会行为,一般是指来自个人之外的各种支持的总称,社会工作人员在社会支持理论的指导,为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支持,包括正式的社会资源和非正式的社会资源。正式支持来自、社会正式组织的各种制度性支持,主要是由行政部门,如各级社会保障和民政部门,以及准行政部门的社会团体,如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实施。菲正式的支持主要指来自家庭、亲友、邻里和非正式组织的支持。以“社会支持”概念理论来指导对弱势群体支援综合网络的认识,指导对弱势群体支援综合网络的服务对象。由于社会弱者是一个在社会性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因此,弱势群体容易遭受社会风险,也最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影响社会发展。社会支持理论它为各种社会形态对社会弱势群体即社会生活有困难者所提供的无偿救助和服务。这种救助和服务既涉及家庭内外的供养和维系,也涉及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支持与帮助。它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关怀或帮

助,在多数情形下是一种社会交换,借助于社会支持的概念理论来认识社会弱势群体社区支援综合网络。

社会支持理论认为社会支持的客体是社会弱者,社会弱者包括生理性社会弱者,如生理性社会弱者包括残疾人、老年人和处境困难儿童等。自然性社会弱者,如自然性社会弱者包括生态脆弱地区的贫困人口和灾民等,社会性社会弱者,如下岗失业人员、城乡贫困人口等。针对弱势群体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社会支持理论指导社会工作人员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社会工作服务是一种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在工作过程中可以发挥两个作用:一方面,是以其掌握的社会资源为受助者提供直接的帮助,以满足受助者当前比较紧迫的需求;另一方面,帮助受助者补足和扩展其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帮助受助者提高建立和利用社会支持网络的能力。

社会支持理论在实践中常常与社会系统理论一起使用,社会系统理论是社会支持理论实务的后设理论。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家庭、社区和社会,也是个人的支持网络。社会支持网络作为一种方法和策略被重视并应用于中国的社会工作实务之中,社会支持理论认为个人问题的产生并非个人之过,而是社会大环境的问题,要解决问题,也必须针对其整个问题系统,利用各种资源帮助其解决,具体的策略和方法可利用“社会支持网络”。由于社会转型、改革,使得问题增多,在当前的社会福利下,要解决如此繁多且复杂的社会问题,单靠正式网络资源是不够的,要结合非正式网络资源。同时中国人因为受传统家族文化的影响,在需要帮助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亲朋好友,因此,有必要推动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的发展。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是一块很大的可供挖掘和利用的潜在资源,这一资源一旦被挖掘、利用,就能在人需要之时,提供快捷和有力的帮助。社会支持网络这一方法和策略有许多优势,,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有助于资源的多效利用和资源共享。

从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手法的角度看来,社会支持网络的介入可以分为3个层次。(1)

个人网络工作。它是指一个人通过亲戚关系以及其他正式或非正式的渠道,与他人发展相互的接触,而这些人际关系形成一个社会支持系统,保护个人免受失调。个人网络的分析内容包括:网络的大小,即自我认为周围可以并愿意伸出援手的人的数量;关系的基础,即来自6个不同影响范围的愿意提供援助的人———家庭、亲戚、朋友、邻里、同事和其它的援助者;网络成员提供资源及运用资源的能力;评估资源和实际提供援助时的愿意程度。在具体的实务工作中,个人网络的工作步骤是先辨认网络的大小、关系基础、能力、资源和愿意程度;然后是对网络成员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其中包括成员之间接触的次数、方向性、耐久性和强烈程度等;最后是通过社会工作者或其他人将最适合的关系成员连接在一起形成支持网络。(2)自助群体和小组的网络工作。自助群体网络是指一群有意识地界定会籍、目标的人所组成的网络。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同时又想改变现状的一些群体自发组织一些自助团体。如一些自发的戒酒的团体,遭受家庭暴力的家庭妇女组织的一些团体等等。小组工作网络不仅包括自助的群体,还存在为这些群体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将服务的提供者及他们的组织结合成网络,以改善相互的沟通与资源共享。当下社会中还存在一些为需要帮助的一些群体提供服务的NGO团体,如“打工妹之家”等,这些为找工妹提供服务的团体,为农民工提供服务的“工友之家”等团体,还有其它一些为社会中处于边缘地位的人群提供服务的GO团体和NGO团体。(3)社区网络工作。指自然发展的援助被连接起来,形成社区网络,强化了社区的社会构成,并促进社区生活的质量。社区的网络资源充分,可以利用社区中的社会资源改善个人的社会生活质量,并促进社区的照顾功能的发挥。

社会支持理论重视狭个人从人际关系中得到的资源,以及社会系统中各种资源的流通。社会支持理论能给需要帮助的群体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能在个人或社会的矛盾出现后迅速的地做出全面的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因此,社会支持理论指导下的社会实践可以很好的解决个人的社会适应问题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问题。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社会问题,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方法与策略是社会支持网络,它能帮助我们从宏观的层次去分析问题,从微观的层次介入并解决问题,但它也有其局限性。社会

支持理论对个人及社会问题的出现没有充分的理论加以预防,我们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应该发挥社会网络的优势,避免理论的局限,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实时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结构理论即社会化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要想保持心理健康,三个部分必须始终是和谐的。

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

发展的个体处在从直接环境(像家庭)到间接环境(像宽泛的文化)的几个环境系统的中间或嵌套于其中. 每一系统都与其他系统以及个体交互作用,影响着发展的许多重要方面。

环境层次的最里层是微观系统(microsystem),指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这个环境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是环境系统的最里层。对大多数婴儿来说,微系统仅限于家庭。随着婴儿的不断成长,活动范围不断扩展幼儿园、学校和同伴关系不断纳入到婴幼儿的微系统中来。对学生来说,学校是除家庭以外对其影响最大的微系统。

布朗芬布伦纳强调,为认识这个层次儿童的发展,必须看到所有关系是双向的,即成人影响着儿童的反应,但儿童决定性的生物和社会的特性—其生理属性,人格和能力也影响着成人的行为。例如,母亲给婴儿哺乳,婴儿饥饿的时候会以哭泣来引起母亲的注意,影响母亲的行为。如果母亲能及时给婴儿喂奶则会消除婴儿哭泣的行为。当儿童与成人之间的交互反应很好地建立并经常发生时,会对儿童的发展产生持久的作用。但是当成人与儿童之间关系受到第三方影响时,如果第三方的影响是积极的,那么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关系会更进一步发展。相反,儿童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就会遭到破坏。例如,婚姻状态作为第三方影响着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当父母互相鼓励其在育儿中的角色时,每个人都会更有效的担当家长的角色。相反,婚姻冲突是与不能坚守的纪律和对儿童敌对的反应相联系的.

第二个环境层次是中间系统(mesosystem),中间系统是指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如果微系统之间有较强的积极的联系,发展可能实现最优化。相反,微系统间的非积极的联系会产生消极的后果。儿童在家庭中与兄弟姐妹的相处模式会影响到他在学校中与同学间的相处模式。如果在家庭中儿童处于被溺爱的地位,在玩具和食物的分配上总是优先,那么一旦在学校中享受不到这种待遇则会产生极大的不平衡,就不易于与同学建立和谐、亲密的友谊关系,还会影响到教师对其指导教育的方式.

第三个环境层次是外层系统(exosystem)。是指那些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他们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例如,父母的工作环境就是外层系统影响因素。儿童在家庭的情感关系可能会受到父母是否喜欢其工作的影响.

第四个环境系统是宏观系统(macrosystem)。指的是存在于以上3个系统中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环境。

宏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广阔的意识形态。它规定如何对待儿童,教给儿童什么以及儿童应该努力的目标。在不同文化中这些观念是不同的,但是这些观念存在于微系统、中系统和外系统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儿童知识经验的获得

布朗芬布伦纳的模型还包括了时间纬度(choronosystem),或称作历时系统。把时间作为研究个体成长中心理变化的参照体系。他强调了儿童的变化或者发展将时间和环境相结合来考察儿童发展的动态过程。婴儿一出生就置身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并通过自己本能的生理反应来影响环境。通过行为,比如哭泣来获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另一方面,婴儿也会根据外界环境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冷暖适宜时会发出微笑。随着时间的推移,儿童生存的微观系统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引起环境变化的可能是外部因素,也可能是人自己的因素。因为人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自由地选择环境。而对环境的选择是随着时间不断推移个体知识经验不断积累的结果。布朗芬布伦纳将这种环境的变化称为“生态转变”,每次转变都是个体人生发展的一个阶段。比如,升学、结婚、退休等。而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时间系统关注的正是人生的每一个过渡点,他将转变分为两类:正常的(如入学、青春期、参加工作、结婚、退休)和非正常的(如家庭中有人去世或病重、离异、迁居、彩票中奖),这些转变发生于毕生之中,常常成为发展的动力,同时这些转变也会通过影响家庭进程对发展产生间接影响

社会化理论:

社会化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教育的经济价值源于它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远比教育提高认知技能对经济的影响重要。该理论试图从结构和功能方面,分析美国教育维持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功能,解说教育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在阐述教育的经济价值源于其社会功能时,该理论认为,教育为学生培养了生产结构所需要的种种非认知性的个性特征。美国生产结构的等级化、分工化以及不同的工作需要不同的个性特征,教育的经济功能便是通过种种途径及手段使学生社会化,使不同的学生经教育培养形成经济结构所需要的种种个性特征。教育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差异性的社会化过程。通过教育结构形式的多样化、教育决策的作用、教育经费来源的多寡及课程的多种设置,来源于不同阶段的学生便会受到不同形式和不同素质要求的教育,他们的个性特征也会向不同的社会方向发展。

活动理论:

20 世纪20 与30 年代间,前苏联心理学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重构心理学的工作,建立了活动理论,成为分析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的描述性理论。1922 年,鲁宾斯坦(Rubinshtein)提出了“将人类活动作为心理分析的基本单元”的思想,将属于哲学范畴的“活动”概念引用到心理学中。之后,经维果斯基(Vygotsky)、列昂节夫(Leont'ev)等人的研究而逐步丰富。1987 年,芬兰学者恩格斯托姆(Engeström)对维果斯基之后的活动理论进行了研究和发展,并将活动理论分为三代。

1、第一代活动理论

第一代活动理论的核心是文化历史学派创始人维果斯基提出的中介(mediation)思

想,之后的活动理论都是以此为基础的。受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学说的影响,维果斯基认为,在人类行为的刺激和反应之间有一个中介,即二次刺激,并将该思想用三角模型表示(如图1)。其中,S 表示“刺激”,即行为主体;R 表示“反应”,即行为客体;X 表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中介。中介即工具,分为物质工具与心理工具,物质工具包括机器、建筑等外部事物,心理工具包括语言、符号、数学、文化人造物等。但是,他只提出了活动的重要思想——中介,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活动理论,而且分析的单元依然仅仅关注于个体,还没有关注到群体。

2、第二代活动理论

维果斯基(16-1934)英年早逝之后,他的学生列昂节夫就成为活动理论研究的领导者。20 世纪30 到70年代,列昂节夫带领其他研究者在“内部矛盾是活动系统中的改进与发展的驱动力”的指导下,开展了大量的心理学实验,扩展了活动理论的框架。他提出了活动的层次结构,即活动的三个水平模式:活动、行为和操作。他开始关注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复杂关系,认为历史进化中的劳动分工使得个体行为和集体行为有所区别。活动理论从此正式形成,然而,列昂节夫并没有用图形来扩展维果斯基的原有模型。

3、第三代活动理论

20 世纪70 年代后期,前苏联的活动理论作品相继进入西方国家,西方才开始研究活动理论,其中贡献最大的是芬兰学者恩格斯托姆提出的活动模型理论。1987 年,他根据黑格尔的活动思想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从生物遗传的角度分析了人类活动的演进过程。他提出对活动的描述必须符合这些原则:活动必须以最简单的、起源的结构形式来呈现;必须分析活动的动态性;必须被看作是环境的、生态的现象;必须被看作是文化调节的现象。他认为人类活动经历了以下演进历程。

由于人类文化的进展,人类活动需要从动物中出来。人类首先学会囤积食物,学会共同制造工具,开始定居。日积月累,人类就面临着将总产品分成必需产品和剩余产品。分配这些产品的规则就在这个系统中形成了“公平”。正是由于剩余产品的出现,才构成了社会,这样就形成了人类活动的结构图(图)。

图:人类活动的结构图(Yrjö Engeström, 1987)

这也是人们熟悉的活动理论的“三角模式”。恩格斯托姆提出活动是一个系统,包含六个要素与四个子系统。主体是活动中的个体或小组,活动是主体按照他们的意愿进行的;客体是主体操作的对象,可以是物质的或精神的,并被主体转化为结果;共同体由若干个体和小组组成,他们共享客体并自我建构以区别于其他共同体;工具包括了将客体转化为结果的过程中用到的所有事物,可以是物质工具或心理工具;规则是对活动进行约束的规定、法律、和惯例,及潜在的社会规范、标准和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分工是共同体内的成员横向的任务分配和纵向的权利与地位的分配。这六个要素相互组合构成了四个小三角形,分别是生产、交流、分配与消费四个子系统。

社会系统理论

任何一种组织本身即为一个社会系统,而这社会系统之中又包含许多的小社会系统。任何社会系统都俱备四项基本功能:

一、适应(adaptation):当内外环境变动的时候,系统需要具备妥当的准备和相当的弹性,以适应新的变化来减轻紧张、磨擦的不良后果。

二、达成目标(goal-attainment):所有社会系统皆拥有界定其目标的功能,并会动员所有能力、资料来完成目标。

三、模式维持(pattern maintenance or latency):一面补充新成员,另一面又以社会化使成员接受系统的特殊模式。

四、整合(integration):维持系统之中各部分之间的协调、团结,来确保系统并且对抗外来重大变故。

场地理论:

黎温以完形心理学的理念为基础,发表场地论(field theory),此理论是用来解释人的行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交互关系。黎温认为人类的行为表现是由整体环境中的各种可意识到的因素所决定,包括饥饿感、过往事件、某个情境或者是某个人等,凡是所有在环境可意识到的因素,都会与个体产生交互作用,进而影响个体的行为表现。

根据黎温的说法,人类的一切行为,无一不受别人的影响,同时,我们个人的一切言行举止,也随时随地都会影响别人,这个关系是互动的。简单来说,个体无时无刻不受到周围整体环境与个人交互作用的影响,这些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其中个人因素包

括了遗传、能力、情绪、动机等等,而环境因素则包括了社会的与自然的一切条件,当然也包括了人与人的互动。

此一交互作用可用以下等式表示︰ B= f(P+E) B=behavior(行为) P=person(个体) E=environment(环境) F=function(函数)等式中的P+E代表个体与环境所形成的物理与心理空间,也就是整个的生活空间(life space)。这个生活空间并非静止不变的,每当我们经验到一个新的环境因素,都将可能使整个生活空间重整,因此,行为的影响因素是不断在改变的,它是动态的。这个世界并非静止不动的,人们生活在一个不停变化的环境中,而环境中所有的变动都可能会影响到存在这个环境中的任何人,这也是为什麼这个理论被称为场地论的原因。[

团体动力学

群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亦称 “团体动力学”,是试图通过对群体现象的动态分析发现其一般规律的理论。它以群体的性质、群体发展的规律、群体和个人的关系,群体和群体的关系等作为研究对象。这一理论对社会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研究群体行为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关于团体动力学的定义

从历史的角度来反观团体动力学,它本身具有三个层次的意义。①属于一种意识形态,即关于团体应如何组织和管理的方法和态度。在这种意义上,团体动力学十分强调民主领导的重要性,强调成员参与决策以及团体内合作气氛的意义。②关于一套管理技术,如角色表现,团体过程中的观察和反馈等。在这种意义上,团体动力学被广泛应用于人际交往培训,领导干部培训,以及工厂、企业、学校和部门的管理。③一种对团体本质的心

理学研究,旨在探索团体发展的规律,团体的内在动力,团体与个体、其他团体以及整个社会的关系等。这第三种意义是团体动力学的真正的心理学的意义,也是勒温及大部分团体动力学家一致赞同的对团体动力学的定义。它并不依赖于前两种意义,事实上,为意识形态和管理实践提供一个更好的科学基础,正是团体动力学的基本目标之一,但科学地理解团体生活的本质,却是团体动力学的根本目的。

(二)团体动力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如欲理解或改进人类的行为,改进人类的生活,那么必然要对团体及团体的本质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因为人生活在家庭、学校、工厂、机关以及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社会组织之内,也就是无时不处于一种团体生活之中。事实上,人类关于团体的思想由来已久。柏拉图的《理想国》可为一例证。亚里士多德把人定义为“政治的动物”,也足见他已知其中的某种道理。近代的哲人学者更是对团体各抒己见,这里面有“乌托邦”,也有“美丽的新世界”。但是把团体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还只有20世纪的产物。

团体动力学产生于40年代的美国,当时那里已具备了一个促使这一新学科出现的社会环境。30年代前后,美国的工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这是以富尔敦、爱迪生等人创造发明的具体应用为标志的。它使人们看到了科学、文化和教育的巨大力量,知识与技术从而被赋予了极高的价值。同时,由于世界大战和与西方工业发展结伴而行的经济萧条,使得美国的一些社会问题,如移民问题、黑人问题、青少年犯罪和儿童教育等问题变得日益尖锐,通过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们的努力,人们对心理测验、科学管理和儿童福利等已产生普遍信任,科学研究可以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这一观念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团体曾一度被看作是调节工厂和集体冲突的关键,家庭和一些目的性社团则被认为是战争之后复兴社会生活的必要手段。同一时期兴起的其他一些专业,如集体心理治疗、社团福利工作,由杜威倡导的新教育,以及范围更为广泛的社会管理工作等,都要求对团体和团体

生活有一种科学的根本性的认识和理解。这种时代精神召唤出了一个代表性的人物──来自德国避难的犹太人库尔特·勒温,让他在一个侧面来体现时代的要求,形成了团体动力学研究的大潮流。

(三)团体动力学的基本特征

团体动力学家们有着两个基本信念:1.社会的健全有赖于团体的作用,2.科学方法可用以改善团体的生活。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团体动力学之所以产生的两个必要前提。唯有当人们理解并接受了这两个信念,认识到经验的研究可应用于团体和社会,重要而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事件可以进行测量,团体和社会的诸种变量可以为实验所操纵,支配团体和社会生活的规律可以被发现和揭示时,团体动力学作为一种新兴学科才能得以产生和发展。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团体动力学的基本特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理论意义上的经验研究。从学术传统上进行分析,团体动力学应属于经验主义范畴。以观察、定量、测量和实验为基础来研究团体,正是团体动力学家有别于涂尔干、弗洛伊德和黎朋等侧重思辨来研究团体的显著标志。但是团体动力学又不同于社会科学中极端的经验主义,它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理论的意义和价值,在实践中把理论建构和经验研究完整地结合了起来。

2.注重研究对象的动力关系和相互依存关系。动力性研究是团体动力学的最基本的特征,它不满足于对团体性质的一般描述,或对团体类型与团体行为的一般归类,而是要研究所观察的对象是如何相互依存的,团体中各种力的交互作用以及影响团体行为的潜在动力、变化、对变化的抵制、社会压力、影响、压制、权力、内聚力、吸引、排斥、平衡和不稳定性等,都是团体动力学中动力性研究的基本术语。它们可以表示心理力以及社会力的操作,在团体动力学的理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严格地说,团体动力学不属于传统社会科学中的任何一门学科,它与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和经济学等都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各学科的发展都有助于团体动力学的研究。实际上,团体动力学既是一种多学科的交叉性研究,也是社会科学中的一次新的综合。

4.把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的潜能。应用性是团体动力学的突出特征,大部分团体动力学家的研究都是为了促进团体的功能以及团体对个体和社会的作用。尤其是随着“行动研究”和“敏感性训练”的推广,团体动力学的研究成果已被企业管理、教育、心理治疗、与军事等许多领域广泛采用。

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原我之间,原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原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人类在正常和病态情况下都在不自觉地运用,运用得当,可减轻痛苦,帮助度过心理难关,防止精神崩溃,运用过度就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病态心理症状。

性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早期认为人类有两大基本本能:①性(欲)本能;②自体生存本能,包括饮食本能、避险求安本能等,但从某种角度看,它仍是为了繁殖后代而存在的。所以从生物学种族生存的长链看,性本能始终居于核心环节。后来,他修改了原来的观点,认为人类

的两大基本本能为:①爱及生存本能——生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自体生存本能;②攻击与破坏本能——死本能。弗洛伊德认为爱及生存本能与攻击和破坏本能虽然是对立的,但也可相互转化(如爱转化为恨),而且还可以结合在一起。当性欲本能(Libido)与攻击本能结合后,如指向外界的性对象时则形成性虐待,如转而指向自身时则形成性受虐。

弗洛伊德指出,各种原始本能的大本营居于本我,本我又是各种本能活动能量的源泉,力比多根据个体的情况进行关注、活动或转移。弗洛伊德还认为,对性本能的升华作用,是创造、繁荣人类社会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源泉。

2.性心理发展学说弗洛伊德认为人生下来就开始了“性”的活动,他将个体出生后至性成熟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口腔期(口欲期):出生到1.5岁,动欲区是口,婴儿通过口唇吮、吞咽、咬吃等口部动作获得快感和满足,从吸吮母亲乳头得到快感和满足。

(2)肛门期(肛欲期):1.5~2岁,动欲区是肛门,幼儿从排泄中得到快感和满足,喜欢通过延迟或延长排便时间获取感官的愉悦。

(3)性器期(性蕾期):3~5岁,动欲区是外生殖器,幼儿开始注意性别,出现好奇心,开始注意两性之间的差别。4岁后,幼儿开始把性爱转向外界,产生了对异性父母的爱恋即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和埃勒克特拉情结(恋父情结)以及对同性双亲的嫉妒。此外,生殖器部位的刺激也是此期快感的来源之一。

(4)潜伏期:6~12岁,幼儿的性欲潜伏下来,避开异性,与同性为伍。性力从自身转向外界,转向学习、游戏和运动。快感来源主要是对外部世界的兴趣。

(5)成熟期(生殖期):12岁至成人,与青春发育同步进入两性期。男女均从与异性接触中寻求乐趣。此时性腺发育成熟,具有成年人的性欲和自觉的性意识。

弗洛伊德把性力的顺序发展作为人格发展的动力。他认为如果性力在前三个时期中得不到满足,人格发展会受阻而停滞在相应的阶段。这个时期性欲目的和对象都是有异于成人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所以将影响个体的人格发展,至成年期会成为性倒错者。他还认为神经症和精神病也是由于性力倒退或固定在最初的性欲水平所引起。有的中国学者认为,反相的俄狄浦斯情结(即“母恋子情结”或称“柔卡斯塔情结”)是导致婆媳不和的心理根源之一。婆母无意识地要独占对儿子的爱,是导致封建社会中“孔雀东南飞”与“钗头凤”这类悲剧的主要原因。

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是研究由经验引起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一种学习理论。它强调机体对当前情境的理解,然而人和动物具有不同程度的理解力。

认知学派把人的心理功能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认知心理学重视心理内部过程的研究,并以改变来访者的适应不良性认知为根本目标,认为认知歪曲是引起情绪不良和非适应行为的根本原因,一旦认知歪曲得到改变或矫正,情感和行为障碍就会相应好转。

认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贝克等提出的情绪障碍认知理论。他认为:\"心理问题\"不一定都是由神秘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所产生,相反,它可以从平常的事件中产生,例如错误的学习,依据片面的或不正确的信息作出错误的推论,以及象不能妥善地区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别等等。他提出,每个人的情感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自身认识世界、处世的方式和方法决定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他内心的体验和反应。[

认知失调论

认知不和谐有的心理学家又称之为认知失调论。它是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也是态度和认知研究范畴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认知不和谐(认知失调)理论是由费斯廷格在1957年提出来的。他以认知元素为基本单位(认知元素指有关环境、个人及个人行为的任何认识、意见及信念),将两个单位的关系区分为协调(和谐)、不协调(不和谐)和不相关三种。简言之,认知不和调(不协调)就是指两种认识上的不一致而导致出 紧张心理状态,产生动机冲突。这种不和谐程度取决于两个因素:(1)认知对个体的重要性程度。(2)与某一不平衡的特殊问题有关的认知与总认知所占的比例。费斯廷格假定,当认知间的不和谐程度增加时,个人所感受到要改变这种状况的心理压力也就愈来愈大。如果得不到解决,就必然导致人格失常与离轨行为。导致认知不和谐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认知体系的成分,即客观存在与主体认识是否相一致成分。(2)改变不和谐成分使之相互之间不再出现矛盾,或是减少这种不和谐成分的重要作用。(3)纠正两个对立认知的不协调的逻辑判断。以扎琼斯为代表的社会心理学家对这一理论又做出了新的贡献。认知不和谐理论,受到心理界的欢迎,并激励着人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认知一致论

对于态度的形成,西方社会心理学家提出守三种不同的理论解释:(1)学习论,认为态度和其他习惯一样是通过后来学习而获取的(2)诱因论,认为一个人采取的态度受他对收益多少的考虑决定。(3)认知一致论,这是影响较大的一种理论。

认知一致论强调人在认识总是寻求一种平衡的、一致的、协调的状态。一个人如果有几种信念或观点彼此不协调,他将感受到心理上的压力,进而引起认知结构的重新组合,以便恢复认知结构的学派的知觉完形观和勒温的场论,它试图说明态度的不同成分之间有

趋向一致的压力。

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中,认知扮演者中介与协调的作用。认知对个人的行为进行解读,这种解读直接影响着个体是否最终采取行动。

认知的形成受到“自动化思考机制的影响。”所谓自动化思考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形成了某种相对固定的思考和行为模式,行动发出已经不需要经过大脑的思考,而是按照既有的模式发出。或者说在某种意义上思考与行动自动的结合在一起,而不假思索的行动。

正因为行动时不假思索的,个人的许多错误的想法、不理性的思考、荒谬的信念、零散或错置的认知等,可能存在于个人的意识或察觉之外。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将这些已经可以不假思索发出的行动重新带回个人的思考范围之中,帮助个人在理性层面改变那些不想要的行为。

艾力斯ABCDE理论:

A刺激性事件

B个体的信念系统

C情绪反应和行为后果

D与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辩论:包括审视、界定、分辨、争辩

E新的情绪和行为的治疗效果

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人对A的信念、认知、评价或看法,C代表结果即症状,埃利斯认为并未诱发事件A直接引起症状C,A和C之间还有中介因素在起作用,这个中介因素是人对A的信念、认知、评价或看法,即使信念B,埃利斯认为人极少能够纯粹客观地知觉经验A,总是带着或根据大量的已有信念、期待、价值观、意愿、欲求、动机、偏好等来经验A。因此,对A的经验总是主观的,因人而异的,同样的A在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C,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信念有差别,即B不同。

换言之,事件本身的刺激情景并非引起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个人对刺激情景的认知解释和评价才是引起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

在ABC理论中D代表治疗,通过D来影响B,认知偏差纠正了,情绪和行为困扰就会在很大程度上解除或减轻,最后达到E效果,负性情绪得到纠正。

认知行为理论将认知用于行为修正上,强调认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性,强调内在认知与外在环境之间的互动,认为外在的行为改变与内在的认知改变都会最终影响个人行为的改变。其主要包括问题解决、归因和认知治疗原则三个方面。

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

米德认为,个人社会行为是其所属群体中规范行为内化的结果。米德的社会行为主义强调社会相互作用与个人行为的关系,他把社会相互作用视为联结个人与社会的“媒介过程”,个人行为具有相互性和社会性,这种相互作用是人格形成的外部条件。米德还强调意识和个人行为的相互关系,他认为,由于意识的存在和相互作用,才使人们通过别人对

自己的态度看到自己、知道自己。他的相互作用论特别体现在他的自我论上:他认为,人的特点是有自我,就是人在客观地对待社会环境的同时,也客观地对待自己,把自己置于环境当中某一确定的位置上加以客观化。而自我的客观化,又与自我的结构和功能分不开。米德认为,自我通过他人的眼睛或者说社会这个一般的眼睛,把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予以组织化,并内化为己有,从而产生客我。米德那里的客我,是人在与他人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把自己对象化,并加以主观规定的产物,客我以客体的面貌出现,是受社会制约的。

米德认为,自我是逐步发展的,是在社会经验和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他划分了自我产生的三个阶段:(1)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自我是原始的、不能运用符号的。模仿是这一阶段的行为特点,儿童只是无意义的模仿动作,不明白到底在做什么,动作仅仅是模仿,缺乏意义和对符号的理解,不能运用语言对自我和客体定义;(2)扮演阶段。儿童可以用有意义的语言对客体定义,原来模仿对待客体的方式就被因互动产生的意义所取代,自我也被他人所认可和定义,此时,儿童开始形成自我,但是儿童的角色模型是不稳定的;(3)游戏阶段。这是自我的完成阶段。这时,儿童必须在情境中同时担当众多角色,即,必须从几个重要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能从参与某些合作活动的人群中获得复合的自我形象,形成“泛化的他人”。正如米德所指出,当一个泛化的他人内化成熟时自我便产生了。

米德极力阐述个人社会化的问题,把个人行为置于社会结构中去考虑,因此,“角色”概念是他的社会相互作用论中的一个关键概念。角色是个人在社会互动中,一方面得到社会期待(角色期待),另一方面遵照他人角色或社会规范等获得的。米德的这一理论对后来的社会化理论影响很大。

20世纪70年代以来,符号相互作用论成为很有影响力的理论派别,它对社会学的影响也很大。符号作用论者认为:人生活在一个符号和物理的环境中;经由符号,个人有能力去刺激他人,这种方式与自我刺激是有区别的;经由符号沟通,个人从他人身上学习到

大量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东西,包括行为方式等;这些符号、意义、价值等并非单独存在,而是以一种群体的方式,大量复杂地存在着;思考是一个过程,透过这个过程抉择一个行为。

符号互动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1、人类的行为与互动是由“符号”及其意义而引起的,人类不是对外部刺激做出简单的反应,而是对刺激做出能动的反应,并且赋予新的社会意义。

2、人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实现人性化的,所以人类是互动过程的产物,只有与他人不断互动,人类才具有社会性和创造力。

3、互动中的人组成最优群体,只有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4、人类在互动的过程中积极地塑造着自己的行为,所以互动强调社会过程。

5、人类群体必须承认环境的影响并且自觉适应环境。

6、个人在小组中担任着各种不同的角色。

经验学习理论

经验学习理论由库伯(D.Kolb)在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经过不断发展,融合了多种教育思想,目前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理论。经验学习理论认为,人具有天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是将获得的经验转化为知识的过程。经验学习理论有几个基本观点,主要是:

(1)学习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

(2)学习过程源于经验获取;

(3)学习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

(4)学习要求学习者与环境之间能够互动;

(5)学习应导致知识创新。

库伯认为学习过程是四个环节的循环,首先学习者通过具体经验获得信息,再对信息进行反省和组织,然后经过抽象思维形成理论,最后积极应用理论进行实验或实践,该过程不断重复。库伯认为知识是通过对经验持续地修正而获得的,经验学习的本质是教学的交互性。经验学习强调者积极地参与,能从经验形成理论,并且应用这些理论制定决策,解决实际问题。

十九、危机介入理论

危机介入是一种社会工作介入方法,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处理不可应对的危机情势,提供可用的资源,避免人们受到进一步的伤害与压力,最终帮助人们恢复至危机前的良好状态,并在其过程中促进其成长,提高其能力。危机介入手法在处理社会心理应激,防止负面和破坏性结果的出现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理论的特点

首先,此理论认为危机包含着“危险”和“机会”两层意思,人们可以从危机之中对

问题有着正面的看法,认为危机不仅可以解决,而且心理危机就诊者甚至可以从其中促进其自我探索和提高心理应付水平,实现个体成长和自我实现。理论不把危机个人化和问题化,提出其普遍性,加强了工作员和案主的动力。当一个人处于心理危机的状态时,危机的当事人正处在人生十字路口,一推一拉后果截然不同,危机介入就是提供紧急支持(社会支持),帮助当事人度过难关,重建心理平衡与获得健康。

其次,理论认为危机对于不同性格特质的个体的影响是不同的。性格特质是一个人由他的身心发展与他所面对的每一个生活事件经验,两方面累积到现在的整体的身心发展状态,包括个人的状况、意见、主张、信念、价值观、行为习惯、情绪反应等,也包含由前述各项心理活动所组合成的对环境的反应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各项生活态度。面对生活上的变动,除非是新生儿,否则一定会受先前的生活经验的影响;亦即个人的“个性”会影响他如何面对生活的变动和灾害。同时,危机的症状就像一张网,个体环境的所有方面都相互交叉在一起,因此个体的环境也决定着处理危机的难度。

第三,危机介入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其侧重于当前的创伤应激内容,在有限的时间内用简单的技术达到个体在行为表现上的恢复,是一种在紧急情况下的特殊的短程心理治疗。与普通心理咨询和治疗相比较,突出的特点是帮助的及时性、迅速性,其有效的行动是立见成败的关键。同时,危机介入还注重鼓励和帮助他们更好的利用原来内在与外来的资源,不仅回复或增强因应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还包括恢复和增强社会支持的使用。

第四,在操作过程中,工作员要注意保密非绝对的原则。由于危机介入的对象所处情况的特殊性,社会工作员一向强调的保密原则应须根据现实具体情况予以不同反应。在案主没有伤害自己或他人的危险时,社会工作者要对案主所披露的数据保密,但是如果觉得案主的情况危险而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便不应该继续予以保密,这是不违反专业守则的。

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

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看不到自我的不足,觉得处处不如别人,就会产生自卑,丧失信心,做事畏缩不前……相反,如果一个人过高地估计自己,也会骄傲自大、盲目乐观,导致工作的失误。因此,恰当地认识自我,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自我调节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

原理

个体对自我的觉察,或者说意识的形成来源于个体对外界环境刺激经由记忆和思想的反应。因此,在形成记忆之前的个体是不会有自我意识的。记忆是一切思想的基础,自我认识是个人在思想之上的对于环境的反应。当一个人的记忆和思想达到一定程度过后,比如出现了完全来自大脑的思维和想象力,个体的自我意识会更加强烈。这个我存在,我占有,我需要,我想的思想不断地经过思维和想象力加强个体对自我的认知,直到个体有机生命体的结束。故自我认知从大脑的记忆力开始起直到记忆力的消失,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个体对于自我的存在,行为和心理的认知会有一个发展过程。刚开始是比较模糊的,所以小孩子会让经常出于好奇心而做一些危险的行为和事情。这个时候他们的自我意识是比较朦胧的。在经过不断地试错和加深记忆以及思考学习后,对于自我肌体的存在就渐渐成熟。随后才会对自己的行为有意识,会区分那些危险和安全的行为,然后决定是否要做。

最后才是对于自我心理的认知。一般来说,这需要一个人的思维和想象力达到一定程度后才会具备这种察觉自我心理变化的能力。个体开始区分个人肌体行为和心理行为的差异是自我心理认知的开始。

自我认知的心理认知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认知能力。对于教育程度低,或者智力程度比较低的人,也许终身也不具备这种自我的认知。而对于有些人,则能够超越这种心理认知。心理认知一般来说是一个无限的过程,因为心理活动本身是无限的,它会跟着个人经历和记忆以及思想和想象力不断地发展。因此凡是出现和前一阶段或者时期不同的心理活动后,个体对自我的心理将会有一个总结和重新的调整。

相关

自我认识的超越状态在于个体认识到自己整个思维和记忆的状况,并能够将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控制,而达到一种忘我的境地或者说无我的境地。这个状态中,这个自我已经认识到我是谁,我和我的思想,记忆的关系。于是这个自我很可能被抛弃或者摆放到一个特定的位置或空间,可以全观自己的心理状态和整个自我的运作并有控制能力,而不是整个的自我或者我都处于这个思想和记忆之中。从觉察到自我,了解自我的性质和运作方式,到抛弃自我或达到无我,是一个超越的过程。也许这是自我认知的最后终结,而生命体的死亡只是自我认知的停止或中断。

用例: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看不到自我的不足,觉得处处不如别人,就会产生自卑,丧失信心,做事畏缩不前……相反,如果一个人过高地估计自己,也会骄傲自大、盲目乐观,导致工作的失误。因此,恰当地认识自我,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自我调节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

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其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的形式存在。在《心智的结构》一书中,加德纳首次提出并重点论述了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结构。加德纳认为,支撑多元智力的是个体身上相对存在着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八种智能。这八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人际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加德纳认为,心理测量学家花了太多的时间给人排名次,而很少考虑怎样花些时间来帮助他们。虽然人类一般都具有强烈的测量事物和评估人的爱好,但评估的主要目的在于怎样帮助儿童,并有责任为儿童提供有益的反馈,如识别儿童的强项和弱项,提出该儿童今后应怎样继续学习或发挥其强项的建议,指出哪种学习方式具有创造性以及评估预测儿童未来的发展潜能等。智力并不是一个容易被测量的东西,目前所能够测量的东西仅仅是语言和数学逻辑能力,如果一定要去测量智力,那么应当侧重于该智力所要解决的问题或运用该智力时表现出来的创造性的能力。

多元智力理论克服了传统智力观念在认识上的偏狭,提出了更加科学的关于智力本质的认识。在大量科学实验和研究的基础上,加德纳重新定义了智力,提出了智力的新衡量标准。基于对智力本质的新认识,加德纳提出了人的智力构成的基本框架,并且对智力的性质以及各种智力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充分地论述。多元智力理论的这些观点为我们科学认识智力的本质提供了新的思想和方法。

加德纳的贡献在于针对当时传统的、保守的、单一的智力模式,提出了适应时代需求的智力观。他的研究与今天的脑研究相关,但其智力说迄今为止还没有从脑科学及生理角度得到证实,他的观点从心理层面上看还是一个假说。但是这一假说从横向、空间的维度拓展了人们对智力的认识,拓展了对人、对世界的看法。加德纳正在识别第十种智力,即

道德智力,他把整个社会所拥有的一切都变成了个体要认识的对象,而要认识形形色色的世界,就需要各种能力。这些能力并不是过去没有,只不过加德纳把它们放在一个理论架构中让人们来充分认识自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