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资源整合语文教学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考动手能力、创新团结精神,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技能成了我们语文教师追求的重要目标。在实践中学习语文,从长远和现实看都具有重要意义。
1.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只有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鉴于此,语文教学要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面向学生广泛的现实生活世界,让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语文学习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
2.学生生活“语文化”
生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正如刘国正所言“生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学生生活‘语文化’”,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扩大信息接收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正如新的《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那样“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应用语文的规律。”
3.课外学习多样化
语文课外实践性学习的组织形式有个体自主实践、小组合作实践以及班级集体实践。不同学习内容可运用不同组织形式,以个体自主实践为主。比如课外阅读、听广播、看电视、上网查阅资料、写日记等都强调个体自主实践;办报刊、表演、参观、研讨会、辩论会等多采用小组或全班合作实践的方式。学生每周出一份周报,写一篇周记,定期出展板,以达到交流、展示的目的。合作实践要以个人的思考和认真钻研为基础。总之,语文课外实践性学习的几种组织形式都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4.课外实践目标化
4.1 以获取知识为主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知识”目标是指在语文课外实践性学习中获得的对自然、对社会、对文化以及对自我的认识和经验,它不追求系统化知识,而追求博见。
4.2 以经历过程、获得体验、领悟方法为主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过程和方法”目标是语文课外实践性学习的核心目标。它指的是学生亲历实践性学习过程,在实践情景中运用和熟练各种语文实践的方法,领悟语言运用的规律,获得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经验。
4.3 以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为主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指学生在语文课外实践性学习过程中通过体验、实践、对照、反思等方式逐步生成的高尚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它不是靠灌输、告诉等方式来获得的,而是伴随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体验,领悟而逐渐习得。
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充分挖掘并利用身边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这样,学生在教育的引导下,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密切了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以及其他课程的联系,并去唤醒和点燃
学生本身所蕴藏的巨大的情感能量和无限的潜在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