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卷第6期 2011年11月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 Vol_29 No.6 NOV.2011 青海省城市化进程的特征、问题及对策分析(11) 黄志梅 ,黄志宏 (1.泉州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福建泉州, 362000; 362000) 2.泉州师范学院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福建泉州摘要:青海省城市化进程存在城市数量少、密度低、城市结构不合理以及城市首位度高的问题,而且城市 化进程的地区差异性明显、中心城市辐射力有限、城市化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未来青海省加速城市化进 程必须迁村并点,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县域小城镇体系,加强撤县设市工作,培育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 以及制定不同的城市化动力机制. 关键词:城市化;问题;对策;青海 中图分类号:K9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24(2011)06—0065—05 青海省是西部重要的藏区与多民族省份.2008年1O月,出台了《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 发展的若干意见》,把提高城市化进程、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建设城乡一体化与和谐社会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 要求到2012年,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接近或达到西部平均水平,与全国差距明显缩小;到2020年接近全国平均 水平,全面实现小康.文Eli分析了恶劣的自然环境、较弱的经济基础与区位条件,以及过长的空间距离与小基 数人口规模等,导致青海省城市发展水平较低、波动性较大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高度集中在三大中心城市的基 本态势.本文在认识其城市化主要特征、剖析发展的制约因素的基础上,研究加速区域城市化主要途径. 1青海省城市化进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城市数量少、密度低 至2010年,青海全省只有3个城市,城市数量居全国倒数第2位.其中,地级市1个(省会西宁),县级市 2个(格尔木和德令哈),其他37个州府与县城都是城关镇.青海城市数量只占全国0.45%,城市密度为 0.04个/万kmz,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8 .从小城镇数量来分析,中国现共有13 369个城镇,青海省为116 个,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0.87 ,青海省的城镇密度为1.61个/万km2,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l1.56%.区域 城市数量与密度过小,是导致该省现有城市经济功能发挥不足、城市化水平难以迅速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1.2城市体系结构不合理、城市首位度高 青海省现有省域城市结构不完善.青海省会西宁的城市人口114.13万人,为百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格 尔木城市总人口为21.48万人,刚进入中等城市的行列;德令哈的的城市人I=1为7.19万人,属于2O万人El以 下的小城市.青海省仅有一个特大城市、一个中等城市和一个小城市,5O万~100万人的大城市明显短缺. 2009年,青海全省城市总人口为239.82万人.其中,西宁市占全省城镇中人口的近一半(47.66 9/6),第二大城 市格尔木占8.96 ,第三大城市德令哈占3.0 ,三大中心城市的城市人口占全省城镇总人口的比例高达 59.62 . 青海省城市体系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城市首位度高.根据城市学理论,一个区域的城市首位度大小是 由区域内的第一大城市的人口规模与第二大城市的人口规模的比值来衡量.比值大于2的区域城市体系分布 就属于首位分布,而且比值越高,区域城市体系的首位度就越大[2].2009年,省会西宁市的人13'是第二大城市 收稿日期:2011-07-03 通信作者:黄志宏(1963一),男,福建南安人,教授,博士,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66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11月 格尔木的5.31倍,充分反映城市首位度过高的特点,而且该首位度还在逐年增加.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城市首 位度高,一般是经济较不发达引起的. 1.3城市化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青海省建制镇由原来的49个增加到现在的123个,主要依靠“撤乡建镇”的方式来实现,基础设施未能得 到同步提高,大部分城镇缺乏第二、三产业的支撑,仍以传统农牧业为基础.县城以下建制镇中,约有60 9,6以 上的居民仍保持着城内居住、城外耕作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小城镇的规模过小,大部分不足万人, 其中2 000人以下的城镇居多,最小的城镇不足千人.全省人口超过5万人的城镇只有1个,3万----5万的有 6个,1万~3万人的有18个,1万人以下的有45个,县以下建制镇人口过万的寥寥无几.就农村来讲,千人村 庄为大村庄,一般的村庄只有200 ̄300人,多数农村集镇人口也仅有几百人,而且农村集镇中的非农业人口 所占比例很小.这些发育程度较低的小城镇大多集中在果洛、玉树、黄南等“青南”地区,主要职能是为周边农 村提供日常生产与生活品服务,第二产业功能很弱. 与东部地带乡镇企业发达的小城镇不同,青海省、特别是青南地区的小城镇规模过小,不但对所在区域社 会经济的辐射功能弱、带动作用不明显,同时解决区域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能力也十分有限,这也是导致这 些地区经济基础较差、发展缓慢的一个主要原因. 1.4城市化进程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1.4.1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异性后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省的区域人口城市化率有了明显的 提高,但地区差异性明显,城市化进程高度集中在省会西宁与海西州.表1反映该省各州城镇化水平的比较, 从表格中可以发现,2009年青海省的总人口为543.0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163.56万人,非农业人口的平 均城市化率为30.12 9/6.海西州达到61.O5 9,6,是该省非农业人口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区,大部分人口都从事非 农产业活动;省会西宁非农业人口的比重为46.4O 9/6,是第二高城市化率的区域;第三位是海北州,非农业人 口的比重为23.92 (表1). 表1青海省各州城镇化水平比较(2009年)(包括市辖县) 资料来源:青海省统计局《青海省统计年鉴2010)),表4—4. 人口城市化水平最低的是海东区.2009年,海东区的非农业人口城市化率仅为12.35 ,城市化水平仅为 海西州的1/5;倒数第二位的是玉树州,非农业人口在区域总人口中的比重仅为14.25 9/6,人口城市化水平仅 为海西州的23.34 9/5[3 (表1).海东区与玉树州成为两个低城市化水平区域有其内在的因素,前者主要是农业 大区和人口大区,后者主要是游牧定居难以及自然条件艰巨. 1.4.2城镇数量与密度的地区差异性青海省城市、城镇数量与空间分布具有很高的区域差异性.表2反映 青海省各地区城市与城镇数量与密度的比较,从表格中可以发现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就城市数量与分布来讲,到2009年,青海全省的3个城市,除了省会西宁外,其他的两个城市格尔木 与德令哈市都分布在经济最为发达的海西州. (2)就城镇数量与分布来分析,到2009年,青海全省共有116个城镇.其中,海东地区最多,城镇数量为31 个;其次是省会西宁,城镇数量为26个;第三位是海西州,城镇数量为14个.海东、西宁和海西三个全省经济 较发达地区城镇数量分别占全省的26.73 9/6、22.42 9/6和12.O7 9/6. (3)在城镇密度上,全省城镇总量的1/2集中在总面积不足全省3 的西宁和海东地区,两者的城镇分布 密度分别高达每万平方公里34.67个和23.48个,大大超过每万平方公里1.61个的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之 下,西宁和海东地区以外的广大区域城镇布局十分稀疏.而其他州的城镇密度都在每万平方公里4个以下,比 如海西州每万平方公里只有0.42个、玉树州只有0.53个[4],海西州过低的城镇密度主要是太过于广泛的辖 区面积所导致(表2). 第6期 黄志梅,等:青海省城市化进程的特征、问题及对策分析(11) 67 资料来源:青海省城市建设厅. 1.5中心城市规模较小,辐射带动作用不足 作为西部的主要内陆省份,青海省城市体系经济规模的相对不足,更主要体现在与西部地带其他兄弟省 会的比较上.2009年,西部1O个省会城市的平均经济总量为1 513亿元,其中,重庆最高,达到4 892亿元;第 二位是成都3 140亿元,分别是西部省会城市平均水平的3.23倍和2.O8倍;西安、昆明和乌鲁木齐居于中等 水平;拉萨、银川和西宁则处于相对滞后的地位.2009年,西宁市的经济总量为355亿元,仅高于拉萨,位于西 部地带省会的倒数第二位,仅为西部省会平均经济总量的23.46 [5](表3). 由于西部各省会人口规模、产业规模以及发展历史等的不可比性,单纯的城市经济总量并不能反映出人 均经济规模,采取西部地区各个省会城市的人均GDP更能体现出西宁市的经济发展效益.从表3中可以看 出,2009年,西部省会的人均GDP为35 823元,同年西宁市的人均GDP为31 364元,虽然也处于相对滞后的 地位,但为西部省会平均水平的76.1O .所以,西宁市的人均经济总量与其他西部省会城市相差较小,主要 差距存在于城市经济总体规模上. 表3西部省会经济规模比较(2009年)(市辖区)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0)),表2—13. 由于经济规模的偏小,产业支撑不足,导致城市建成区的面积也不足.根据《国家城市统计年鉴2010))可 知,除拉萨外(资料不全)的西部九省会平均建成区面积为283.3平方公里,西宁市为65平方公里,仅为西部 平均水平的22.949,6,除了拉萨外,位居全国所有省会城市的最后一位(表4). 表4西部省会城市建成区面积比较(2009年)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0)),表2—11. 作为省会城市,西宁市在青海省中的首位度高,集中近一半的全省经济总量,但是与全国其他地级市相 比,西宁市仍显示出经济实力偏弱的不足.青海是资源大省,为何会贫穷?青海三大中心城市的经济规模较 小、规模经济与集聚经济较弱,导致城市体系对区域的带动与辐射作用不强是重要原 引. 1.6制造业偏弱,原材料工业比重过高,影响经济效益与人口城市化进程 青海省的城市化进程离不开产业支持.根据青海省统计局,2009年,青海省国民生产总值为1 081.27亿 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附加值分别为107.4亿元、575.33亿元和398.54亿元,三大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 重分别为9.93 、53.21 和36.86 .同年全国第一、二、三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为10.03 、46.3 和43.4 No,工业化水平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虽然青海省的工业化水平稍高于全国,但是以原材料性的重工业为主.2009年,青海省的轻工业总产值 为87.56亿元,重工业总产值为992.79亿元,轻重工业比为1:11.34;同年全国的轻重工业总产值分别为 161 498亿元和386 813亿元,轻重工业的比例仅为1:2.4O,重工业在区域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是全国平均水 平的4.73倍. 68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11月 重工业的资本有机构成较高,单位资本所吸收的劳动力十分有限,而轻工业对城乡劳动力转化具有重要 的意义.虽然青海省的工业化水平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但是重工业比重过高.在重工业比重过高、劳动力吸 收有限的基础上,青海省的重工业有高度偏重与原材料开采与水电生产上,这两个产业本身的就业量就很少, 而且很大部分都不在城市,同时在本省难以形成深加工产业链,导致所形成的就业机会更加有限.青海省的城 市的人口规模扩展缓慢,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城市缺少制造业,特别是轻工业的有效支撑,从而导致城市提供 的劳动力就业机会不足,难以吸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这也是农牧民进城的积极性不高,长期实行的人口生态 迁移没有获得很大成功的主要原因.其根源在于缺少城市的相关产业支撑,在城里没事干,补偿金用完后,又 回到牧区当牧民. 2加速区域城市化进程的主要措施 2.1迁村并点,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县域小城镇体系 未来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重点将是县域城镇体系的建设,而县域城镇体系的建设将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农村 的剩余劳动人口,解决城乡人口转移的问题.县域城镇体系的形成将成为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必不可少 的重要“桥梁”.针对72万平方公里的广阔面积与500多万的小基数人口的基本省情,青海省未来的城镇化道 路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点在于实行迁村并点(居民点),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县域城镇体系.即以县域为基 础,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合理迁移与合并条件差、生产与生活环境恶劣的自然村,形成重点县城、一般县城、 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有机结合的县域性城镇体系. 迁村并点、大力建设县城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于牧民的生态移民与定居,特别是人口最为稀少的青南地区 的游牧民定居是该地区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必不可少的主要前提条件[7].通过对这些地区牧民的有计划向县城 人口迁移,一方面达到有效保护三江源生态湿地;另一方面,解决这些地方县城人口规模与产业规模都太小、 达不到规模经济与集聚经济的问题.除此之外,海西州现有的城市化水平位居全省前列,经济基础条件也最 好,更有条件率先实现县域小城镇体系的建设. 2.2撤县设市、改善城市体系结构 青海现有的城市体系结构中,中小城市数量严重不足,城市首位度偏高,大小城市两级分化、城乡两级分 化较严重,必须积极培育中小城市,完善区域城市体系. 根据青海省统计局对全省未来能够发展成为城市的县进行综合评价,排序靠前的主要有大通、乐都、民 和、湟中、互助、共和、尖扎和龙羊峡县.未来城市体系结构:城市体系将由1座特大城市(西宁)、1座中等城市 (格尔木),7座县级市(德令哈、大通、乐都、民和、湟中、互助、李家峡)组成;青海的城市数量在将会增加到9 个,城市体系基本趋于合理.其中,城市职能划分为:综合性城市5个(西宁、格尔木、德令哈、乐都、民和)、工业 性城市2个(李家峡、大通)、旅游性城市2个(湟中、互助). 海东是青海省的人口大区与农业大区,对全省未来的城市化进程与城乡一体化进程起到关键的作用,在 “十二五”期间首先应加快条件较好的乐都、互助等的撤县设市工作.当然,撤县设市、完善城市体系,增加各级 城市的竞争力与辐射力,需要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 2.3改变单核发展为集群发展,重点培育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 青海城市(镇)发展的重点区域为河湟谷底和青藏铁(公)路沿线的海西地区.青海原有的城市体系规划主 要是单纯的极核发展(单中心)模式,但是由于青海的面积太大,为中国最大的省份(除了自治区外),单纯靠省 会城市西宁的单中心“极核”作用,难以有效带动全省、城乡一体化的历史重任.未来在“点”、“轴”空间布局的 基础上,首先在自然与经济社会条件较好的西宁、海东地区重点培育一小时城市群. 由于西宁与海东都偏居青海东部,与广大西部地区距离遥远而难以有效辐射,未来根据条件与需要,在海 西现有的“点”、“轴”发展的基础上,以格尔木为中心,国家级工矿点为依托,在柴达木盆地经济区建设另一个 区域性工业城市(镇)发展带. 2.4进一步加强西宁与格尔木的中心城市地位 西宁市是青海省的省会,是该省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与文化中心,现有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和建成区规 模都还需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未来,西宁应该发展成为中国西部地带的大区性中心城市与大都会.格尔木为青 海省的第二大城市,也是青藏高原上继西宁和拉萨的第三大城市.该市具有十分丰富的矿产资源,而且战略地 第6期 黄志梅,等:青海省城市化进程的特征、问题及对策分析(Ⅱ) 69 位十分重要,是连接、、甘肃的战略要塞和中国西部的重要交通枢纽,现已基本确立了省域次级中心 城市的地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资源条件和发展态势上,格尔木已基本具备提升规模等级、成为大城市 (50万~1oO万人)的条件.德令哈市也具备发展为中等城市(20万~5O万人)的前景,在进一步加强三大中心 城市带动辐射功能的基础上,将乐都培育城新的地级区域性中心城市.针对青海人口基数低的基本省情,加强 三大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形成新的中心城市,必须有序地进行地区间的人口转移.未来,西宁和海西是人口 的主要迁入区,海东为人口主要迁出去,果洛、黄南与玉树主要以生态迁出为主. 2.5在稳定城镇数量的基础上,着重扩大城镇的规模 针对青海人口基数小、地广人稀、城乡人口大规模转移有限的基本省情,除了在未来的东部城市群和海西地区 适当增加城市与城镇数量外,其他地区加速城市化的主要措施不在于大量增加城镇数量,而在于加强对现有小城 镇的建设,增加现有城镇的人口规模与产业功能,提高单个城镇的经济与社会辐射功能与带动能力.提高现有小城 镇的规模与功能,对果洛、黄南以及玉树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这些地区未来城市化进程的重点. 青海地域广阔,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区域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建设不能片面强调各地均等化.应根据自 然条件、现有的社会经济基础以及发展历史、区位的不同,抓住重点发展区域,有计划地进行区际人口迁移.海 东是城市化的重点,青南地区是城市化的难点.同时,针对青海省东、西部土地资源差异性大等问题,在城乡一 体化与城市建设过程中,应体现差别化管理,在西宁及东部地区强化节约集约用地,柴达木地区可适当放松. 2.6根据不同区域城镇发展的特点,制定不同城市化动力机制 东部地区条件较好、人口多,整体上走综合发展的快速城镇化道路.其中:西宁城市群应注重产业升级,培 育现代制造业和现代第三产业.海东形成轻工业、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承接西宁传统第二 产业转移;海西走以资源开发与深加工为主的城市化道路,未来海西州城市人口的增长,一方面,通过区内的 撤村并镇与跨区生态移民,另一方面,通过户籍制度等改革,解决5万无户口移民的落户问题;青南地区主要 围绕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生态移民,发展特色藏药与牧业加工,牧民定居工程,改善群众生活居住条件等进 行加速城市化进程.在未来的区际人口迁移与城市化进程中,西宁和海西是人口的主要迁入区,海东为人口主 要迁出区,果洛、黄南与玉树主要以生态迁出为主. 参考文献: [1]黄志宏,黄志梅.青海省城市化进程的特征、问题及对策分析[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29(2):69-73. [2]周一星,徐学强,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青海省统计局.青海省统计年鉴2010[Z]. [4]青海省城市建设厅.青海省城乡一体化汇报材料[z].2010. [53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o[z]. [6]赵静琳,马玉英.对加快青海省城市化进程的思考口].青海省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9(3):68—71. [7]洛桂花.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流动人IZl与城市社会关系调查:以青海省格尔木市为例口].青海省社会科学,2008(4):151—154 An Analysis on Characteristics,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Urbanization Progress in Qinghai Province(Ⅱ) HUANG Zhi—mei ,HUANG Zhi—hong (1.Schoo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Fujian 362000,China; 2.School of Politics and Sociolgy,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Fujian 362000,China) Abstract:The urbanization in Qinghai province is facing problems such as few cities,lower urban density,and irrational urban structure as well as much higher primacy ratio.There are also in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Qinghai province distinct regional disparity,limited effective radiation of central city,and much needed fostering of urbanization qulity.Qinghai’S future urbanization should have village migration and habitation merges,form county realm town system centered on counry seat, strengthen the work of transforming county into city,cultivate eastern urban agglomeration centered on Xining,and establish differential urbanization mechanics. Key words:urbanization;problems;countermeasures;Qinghai province